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成立:万平新址下半年启用
2025-04-25 15:46 2155次阅读

王洪浩的lu

车与文化都能拿来聊聊

4 月 23 日,保时捷在 2025 上海国际车展宣布中国研发中心完成战略性升级,标志着其 “在中国,为中国” 战略迈出历史性一步。全新整合的研发体系、超万平米的上海虹桥新址,以及聚焦信息娱乐与驾驶辅助的本土化研发方向,彰显了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与创新魄力。

三位一体架构升级:构建全链路本土研发体系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通过整合三大核心实体 —— 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保时捷数字科技中国及保时捷工程中国,首次实现 “本土研发、本土采购、本土质量控制” 的三位一体模式。这一升级打破了传统跨国车企的研发分工模式,将从需求洞察、技术开发到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闭环于中国本土,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


“我们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导入,而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独立的研发生态。” 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李楠指出,新中心纳入采购与质量保障职能后,可直接对接中国本土供应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研发成果符合保时捷全球标准,实现 “中国速度” 与 “德系品质” 的兼容。

万平新址下半年启用:打造智能研发新高地

位于上海嘉定区虹桥枢纽核心区的研发中心新址,总面积超 10,000 平方米,涵盖专业车间、人机交互(HMI)实验室及敏捷办公空间。其设计理念以 “创新效率” 为核心:开放式协作办公区促进跨部门联动,HMI 实验室可实时模拟用户交互场景,专业车间则支持硬件测试与原型车开发。首期工程将于 2025 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可容纳 300 余名工程师,并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形成 “上海为主、北京协同” 的研发网络。


硬件之外,人才战略是新中心的另一重点。通过提供国际化研发平台与本土职业发展路径,中心计划吸引人工智能、车载系统开发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构建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的研发团队。李楠强调:“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智能科技生态,我们希望将本土人才的创新力与保时捷的赛道基因结合,打造差异化的智能驾驶体验。”

聚焦 “软硬一体” 创新:2026 年首推本土化信息娱乐系统

研发中心的核心任务聚焦于两大领域:信息娱乐系统与驾驶辅助解决方案。针对中国用户对智能座舱的高需求,中心正开发一套深度本土化的 “软硬一体” 系统,涵盖语音交互、场景化服务及生态应用集成。例如,系统将接入中国本土主流娱乐平台,并针对电动车用户优化充电导航功能,同时保留保时捷标志性的驾驶数据可视化界面,实现 “科技温度” 与 “驾驶纯粹性” 的平衡。


根据规划,首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信息娱乐解决方案将于 2026 年搭载至量产车型,这将是保时捷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中国专属的智能系统。在驾驶辅助领域,中心将基于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优化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尤其针对城市道路中的行人、非机动车识别算法进行专项训练,提升系统的本土化安全性。

战略意义:从 “市场适应” 到 “创新引领” 的质变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不仅是跨国车企本土化的常规动作,更是其应对中国智能汽车竞争的关键布局。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车载智能系统的满意度要求比全球平均水平高 23%,而本土新势力品牌的智能座舱迭代速度已领先传统豪华车企。在此背景下,保时捷通过研发独立化,试图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弥补智能体验的 “本土化时差”。


“我们的目标不是复制本土竞品,而是以保时捷的方式诠释智能驾驶。” 李楠表示,研发中心将坚持 “技术适配不妥协,体验创新有灵魂” 的原则,例如在信息娱乐系统中融入赛道数据记录、驾驶风格分析等功能,让智能科技成为增强驾驶乐趣的工具,而非简单的功能堆砌。

随着新中心的落地,保时捷正从 “进口豪华品牌” 向 “中国创新参与者” 转型。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产品竞争力,更涉及品牌与中国用户的情感连接 —— 通过本土研发,保时捷试图证明,即便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其 “生于赛道,驰于公路” 的品牌哲学依然能够通过本土化创新焕发新生。未来,随着更多中国专属技术的落地,这个源自斯图加特的传奇品牌,或将重新定义豪华汽车的 “中国标准”。

# 行业事件 # 保时捷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