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史上最严电池新标准明年7月实施,买电车的等一等?
2025-05-04 13:56 7213次阅读

优视汽车

知名汽车自媒体,视频好看,文章有料。

目前新能源车的安全性,仍然是最容易被大家质疑的。质疑的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智能辅助驾驶,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动力电池。

日前工信部一纸《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搅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风云。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国标,对电池的“不起火,不爆炸”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并且增加了多项安全性测试实验,并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

这项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更新实施,必然会对行业发展,对普通人的购车选择都会产生影响。今天我们就尝试把大家关注的问题一次性说明白。

三个事关安全问题的核心升级

这次新国标对旧版标准做了多方面的修订,真正值得让普通用户了解的有三点。

第一,明确并加强了对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针对电池发生热失控和热扩散的情况,旧版标准没有明确要求“不起火,不爆炸”,仅是模糊的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需要提供一个报警信号;新标准则明确要求热失控发生后,至少2小时内无起火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得超过60℃。这意味着电池需要具备主动阻断热失控的能力,而非仅延缓风险。

第二,热失控报警和防护双重强化。旧版标准只是要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5分钟报警;而新标准除了要求报警外,还要求在发出报警前和报警之后的5分钟内,烟气不得进入乘员舱。这一要求主要是确保乘客在事故初期即可获知风险并逃生,直击电动车自燃事故中“火势蔓延快、逃生时间短”的痛点。

第三,新增和修订了多项“死亡级”测试场景。比如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模拟50km/h车速时,车辆托底或飞石冲击电池底部;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无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用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来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更接近真实失效模式。

三个老百姓最关心的买车问题

总而言之,新国标肯定是比旧标准要求更高也更加严格,这显然是有利于提升电动车和动力电池的安全水平的。但由此所带来的疑问也不少,这其中下面几个问题也许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

第一,新国标将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是不是代表着将来的电池就不会起火爆炸,可以放心使用?

大家需要清醒的认识一个问题,所有动力电池的工况测试的安全要求,都是出自测试实验。这是安全的底线,而不是上限。即使测试工况已经尽可能的模拟现实的用车场景了,但在实际的使用场景和安全事故中,仍然可能存在大量的非标工况和未知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把新国标理解为安全底线的提高,但在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第二,行业预测新国标的实施将推高15%-20%的电池成本,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车未来会涨价?

其实对于本身就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企业而言,想要符合新国标并不用付出太多成本。有企业人士曾透露,每个电池包仅需增加1000元成本即可达标。这点成本,完全可以通过品牌溢价和规模优势来维持价格稳定。而对于少部分技术薄弱的中尾部企业,考虑到整车厂自身也面临的竞争和降本的压力,如果电池企业无法自行消化这种成本压力,大概率也会被淘汰出局。也就是说,大部分新能源车,特别是中高端产品的价格还是会保持稳定的。

第三,新国标明年7月才会实施,现在的新能源车还能买吗?是不是等到明年7月以后再买会更合适?

事实上,起草和制定新国标的也都是头部和主流的电池厂家和整车厂家,它们的电池安全性标准实际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还未实施的新国标了。比如最近刚刚上市的东风日产N7、领克900等车型,都强调采用的电池符合2026年的新国标。所以,如果是今年买车,只要选择的是头部和主流的品牌,基本上可以放心选择。

写在最后:

眼下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50%,市场销量占比越来越大,而且竞争还在加剧。这个时候,新能源车需要从大规模野蛮生长进阶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安全性的要求显然要比卷技术参数更加重要。最近工信部相继对辅助驾驶、OTA升级和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要求都做出了新规,其目的就在于此。

回到动力电池本身,新国标虽提升了安全底线,但消费者对电池风险仍然缺乏足够的认知。一方面,我们其实无需对大厂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过于担心,但同时大家还是要理性看待厂商的营销话术,对违背科学规律的观点和必须的风险防范要有清醒的认识。(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 日产 # 奇瑞 # 风云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