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新势力狙击战!小米YU7锁单破24万 特斯拉涨价策略承压
2025-07-04 10:12 6668次阅读

车回路转

速度,深度,广度,态度

7月1日,特斯拉中国突然宣布Model 3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涨价1万元,起售价升至28.55万元,而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则将续航升级至750km,价格保持不变。这“一涨一稳”的策略调整,恰逢小米SU7六月销量突破2.5万辆、小米YU7锁单超24万辆的双重冲击,是巧合,还是技术性攻防?当曾经的行业“标杆”遭遇新晋“黑马”,瞬间引爆坊间的话题热度。

特斯拉此次对Model 3长续航版的升级,一是通过电池化学配方更新与整车能效优化,在电池可用度数不变的情况下将CLTC工况续航从713km提升至753km,进一步强化了其技术壁垒。其次车辆通过软件优化实现性能提升,其零百加速时间从4.4秒缩短至3.8秒,而这并非依赖硬件改动,而是通过OTA免费配置售价1.41万元的“加速提升软件包”。

这种“硬件预埋+软件付费”的模式,本质上是将汽车从传统的机械产品转化为可进化的智能终端。尽管社交媒体上部分消费者质疑“为已存在的硬件付费是割韭菜”,但特斯拉车主群体中仍拥有显著的品牌忠诚度,众多用户愿意为其技术迭代潜力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一同上市的焕新Model Y长续航全轮驱动版也进行相应升级,CLTC续航里程增至750km,但价格并未调整,起售价依然为31.35万元。今年以来,特斯拉中国已进行了两次涨价。有专业人士认为,此次特斯拉部分车型价格和配置调整,一方面是对于成本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小米汽车咄咄逼人的攻势。

与特斯拉的技术路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的“性价比+生态”战略。小米SU7凭借2.78秒破百的顶配性能、23.59万元的起售价,以及与小米智能家居生态的深度联动,连续6个月销量超越Model 3。而小米YU7的上市更将竞争推向白热化:其CLTC纯电续航760-835km,零百加速最快3.23秒,标配800V高压平台与V6s Plus超级电机,起步价却比Model Y低1万元。更关键的是,小米通过“轿车+SUV”的产品矩阵,构建了覆盖20-35万元主流市场的完整生态。

小米汽车的威胁不仅在于产品力,更在于其创新的市场策略和雷军“讲故事”的能力,网络上甚至将雷军的故事风格进行演绎与娱乐,其火爆程度堪比“Are You OK”,反过来又提升了用户对其产品的认可。

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后,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超过24万台,这一数据远超特斯拉Model Y的历史峰值。尽管交付周期长达15个月,但小米通过“限时改配”、“退订补偿”等政策,成功将用户等待焦虑转化为品牌黏性。例如,部分SU7 Ultra维权车主选择改配YU7,既保留了小米生态的使用习惯,又获得性能更强的产品,这一策略对特斯拉的潜在用户构成直接挑战。

特斯拉的涨价决策,本质上是其对成本压力与品牌溢价的平衡。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营收同比下滑9%,净利润暴跌71%,中国区销量连续8个月同比下降。尽管Model Y通过“加量不加价”维持竞争力,但Model 3的涨价暴露了其盈利焦虑。

此外,特斯拉的“技术自信”正面临中国车企的全面追赶。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跑出7分4秒957的成绩,证明自主品牌量产车在核心技术上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小鹏XNGP等城区NOA功能的大规模落地,更让特斯拉FSD的L2级辅助驾驶显得滞后。当消费者开始用“智能生态完整性”、“功能迭代速度”等新维度衡量产品价值时,特斯拉的传统优势正在被稀释。

点评:特斯拉与小米的博弈,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层变革。一方面,传统“价格战”模式难以为继,车企纷纷转向技术竞赛与生态构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从“性价比”向“智价比”升级,智能驾驶、车机互联、智能生态等软实力正在成为竞争焦点。在这场电动汽车向智能化的转型当中,众多车企的竞争,终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维度进化。而消费者,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 行业解读 # 特斯拉 # 小米汽车 # 小米SU7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