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宝马携手Momenta,BBA智能化全面“投华”
2025-07-16 21:21 6598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BBA”们,全都选择了中国智驾。

7月15日早间,宝马中国宣布了一项重要合作:宝马集团与中国科技公司Momenta将联手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我们期待着与Momenta树立又一个共创共赢的范例,中国智慧,强强联合,将宝马‘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的战略推向新高度。”

据了解,双方的合作将基于宝马国产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聚焦智能驾驶辅助前沿领域,未来将覆盖包括国产新世代在内的多个车型和细分市场。

继奔驰、奥迪之后,宝马也正式确定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辅助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BBA三家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家供应商——Momenta。而除此之外,奥迪和华为在辅助驾驶的合作,也成了圈内人人皆知的事。

合资车企,突然都想通了?

过去几年,合资车企在汽车智能化转型方面进展迟缓。然而近半年来,合资车企似乎一夜之间醒悟过来,纷纷与本土智能驾驶供应商展开合作,有些甚至已经迅速推出了量产车型。

究其原因,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意识到合作可能是目前最现实的选择。从研发效率和成本来看,智能驾驶软件具备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复制成本低的特性。一套成熟的软件方案可以在多款车型上复用,相较于各家车企分别从零开始自研,选择与本土技术企业合作显然更高效、更经济。

此外,合资车企在自研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并非纯技术层面的短板,而是如何真正实现本土化落地。即便强如特斯拉,也未能在全球范围内顺利推广其FSD方案。

核心原因在于,大多数国家对数据出海都有相关管控,企业无法将本土收集的数据传输至海外训练算法,同时,用于本地训练的高算力芯片也难以进口至国内。

虽然在中国本地自主研发智能驾驶方案也是一种可能的路径,但成本投入与研发效率使得大部分合资车企已没有自研的余地。

产业格局和市场竞争的演变,已经将合资车企推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关口。今年以来,不少自主品牌开始大举“普及智驾”(如今智驾一词已被禁用),将高速导航辅助、自动泊车等基础功能迅速下放至10万元以下车型,高阶功能如城区无图导航也跌破了20万元的价格门槛。

这意味着,合资品牌原本所在价位的车型至少要具备高速NOA,而豪华品牌则必须提供城区NOA功能,才具备市场竞争力。

显然,合资车企若继续选择自研,很难在短期内补齐智能驾驶的短板,但市场竞争又容不得他们等待。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1至5月,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仅为25.3%,较2022年的39.5%明显下滑;豪华品牌的份额也从13.2%下降至10.8%,而这样的市场表现还是在众多合资车企大幅降价后才换来的。

因此,合资车企亟须快速推出具备智能化竞争力的车型,挽回市场局势。即便不少品牌在海外市场仍表现亮眼,但如果中国市场持续疲软,全球总部也难以长期支持其在华的巨额智能驾驶研发投入。

合资车企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展开合作已是必然趋势。虽然很多合作近期才正式对外公布,但实际上前期的技术研发与合作沟通早已在“水面下”进行多年。可见合资车企早就想明白了这一问题。

为何都爱Momenta?除了技术与效率,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不同于自主品牌竞相拥抱华为,合资车企普遍更青睐Momenta。

早在2022年,上汽集团的智己L7就已搭载Momenta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并且成功实现量产。当时不少自动驾驶企业尚未实现量产落地,而Momenta经过市场和量产车型的验证,更加稳妥,符合海外车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的倾向。

在交付效率和成本控制上,Momenta也优势明显。通常而言,即使将已经成熟的智驾方案适配到其他车型,也需要数百人的团队耗费一年左右的时间。

而Momenta面对老客户,仅需3到6个月、十人左右的小团队便能完成量产交付。目前Momenta以约1300人的规模支持了超过130款车型的量产项目,其在技术开发、批量生产和项目适配方面表现出了突出的体系化能力。

“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正是合资车企理想中的合作伙伴。随着Momenta客户群体的不断壮大,其带来的“虹吸效应”也愈发明显。

但更关键的是,Momenta在技术、效率与成本之外,还具备令合资车企尤其看重的优势。

上汽集团前董事长陈虹曾明确提出了知名的“灵魂论”,他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能接受的”,但事实是在提出这一观点时,上汽已经选择了与Momenta合作。这说明,所谓的“灵魂”并非指所有技术必须自研,而更多强调的是品牌控制权和长期战略的自主性。说的更直白一点,怕的是供应商“喧宾夺主”。

华为不同于传统供应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巨大,即便华为无意喧宾夺主,公众和市场依旧会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华为身上。尽管一些车企看重华为的品牌赋能,但对合资车企而言,这种效应反而是一种额外负担,合资车企更希望消费者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车企更希望与关键供应商构建紧密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确保量产项目稳定推进。而投资则是构建此类关系的关键途径。早在2021年,Momenta便获得了上汽集团、丰田、通用、奔驰等车企的战略投资,形成了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也给了合资车企更大的可控性与合作空间。

总体而言,合资车企选择Momenta,不仅看中了其技术实力、交付效率和成本优势,也是在确保品牌自主性的同时,为未来预留更多可能的战略空间。

写在最后:

合资车企纷纷选择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不仅是对“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的认可,更是落实“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种趋势或许将成为“中国智驾”迈向全球的关键起点。外资品牌通过在中国市场率先落地验证技术,积累经验和数据,未来有可能将这些成熟且经实践检验的技术方案推广至全球其他市场。

这意味着“中国智驾”不仅具备出海潜力,也标志着汽车行业全球化合作迈入了新阶段——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汽车智能化风向标。

# 行业事件 # 中华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