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上汽拿下“无人出租车”牌照,特斯拉又被“截胡”了?
2025-07-28 20:44 7801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两张示范运营牌照的发放,让上汽成为了第一家正式敲开Robotaxi千亿市场大门的汽车企业。

日前,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赋能自动驾驶创新发展论坛现场,上海正式发放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包括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

前两家公司背后所属都是上汽集团,换句话来说,上汽此次一举拿下了两张牌照,出租、货运全覆盖,成为了唯一一个具备双牌照的汽车企业。且由于上海发放的这批示范运营牌照为国内首批,上汽也成为了售价拥有商业化收费运营牌照的整车企业。

能不能靠Robotaxi赚钱,牌照说了算

谁有资格拿到Robotaxi所需要的自动驾驶运营牌照?这个问题的答案既复杂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有且仅有三种获得牌照的主体方式:整车企业、自动驾驶科技公司(需通过车企合作获取车辆载体)以及技术方与运营方联合成立的合资主体。

而从实际的应用角度,目前市面上拿到牌照的主体们背后的排列组合则要复杂得多。以上汽此次获得的牌照为例,其获得的Robotaxi出租牌照由智己汽车(整车)、享道出行(运营平台)和赛可智能(技术研发)共同支撑,牌照虽然颁给赛可智能,但实际上这套组合缺一不可。

百度和小马智行这两家斩获最多城市牌照的科技公司,所采用的也是与车企+运营方组合的形式,如百度与北汽(整车)+大众交通(运营)合作,文远知行与奇瑞(整车)+锦江出租(运营)合作等。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真正类似特斯拉这种单一车企统筹全局的商业模式,比起“单打独斗”,报团取暖对车企而言更符合当下Robotaxi领域的布局逻辑,毕竟,直到上海所发放的这批牌照出现后,真正“赚钱”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才刚刚开始进入正式起步期。

开始接单,Robotaxi价格将不再“白菜”

从广义范围来看,目前自动驾驶牌照分为三大类别:测试牌照,试运营牌照以及全无人牌照,三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测试牌照,这一牌照的发放主要为企业“考取”正式牌照做准备,不少车企都已经获得这类牌照,具备在开放道路测试不同场景下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资格,主要集中在其总部所在的城市。

例如,在2023年7月,比亚迪获得深圳办法的全国首张L3级高快速路测试牌照,12月,奔驰与极狐就成为获北京首批L3级高速公路测试牌照的车企,在指定高速路段验证功能。

试运营牌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主要城市,广汽、东风等车企拥有该等级的牌照资格。如此前广汽埃安曾联合小马智行拿下深圳地区的试运营牌照,东风也在武汉地区拿下无人巴士+无人出租车的试运营牌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理论上获取牌照的企业依然不能通过运营网约车业务进行盈利,如上汽在2024年就已经获得这一等级的牌照,但一直处于免费运营阶段,实际仍是在为获取正式运营资格做前期准备。

不过,对百度Apollo,小马智行这些商业公司而言,盈利是迫在眉睫的。因此,诸如在武汉曾掀起风潮的萝卜快跑其实也已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但盈利方式主要集中在收取较低的服务费、商业合作、广告、政策补贴等,与传统出租车运营收费的形式仍有所不同。

因此,此次上海颁发的Robotaxi示范运营牌照,才是第一次真正放开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收费限制,而这也就意味着其对用户的收费标准不会再出现“10公里3块9”这样的bug价格,而是回归到商业运营的合理范围。有业内知情人士预判,这类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将低于传统出租车,但未必会低于普通网约车。

千亿市场,能否成为车企“主场”?

尽管上海所发放的这批示范运营牌照对国内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来说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但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一份能让无人驾驶出租车真正进入正轨运营的正式牌照仍然需要时间。

目前看来,像特斯拉那样的“单打独斗”模式虽然目前不适用于当前的车企,但在未来,Robotaxi市场的发展愈发成熟,“蛋糕”也将越做越大。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robotaxi规模将达到470亿美元,IHS Markit则推断这一数字将达2800亿元人民币。

在乘用车市场内卷程度加剧的前提下,车企向这一领域寻求新的掘金点或将成为一大新趋势,而随着商业化模式的逐渐成熟,车企从“组合入局”Robotaxi逐渐分化为特斯拉模式的自主掌控也将成为可以预见的未来。

不过,在此之前,跑得更快的科技公司已经率先出手了。以百度Apollo为例,已经开始大力推进Robotaxi的全流程自主化,在整车应用层面,百度选择与江铃新能源合作开发第六代无人车"颐驰06",不仅成本降至20.46万元/台,更重要的是百度方面能够获得最大的自主掌控权,摆脱对第三方车企的依赖。

因此,对车企来说,在这一领域索要面临的对手和挑战同样复杂艰险,想要分到最大的那块蛋糕,不仅需要跟同为车企的其他同行博弈,还要面对目前已经领先的百度、小马智行等科技公司势力,以及以滴滴为代表的掌握大量资源的运营公司。

或许,这也是华为并未出现在上汽、广汽、东风们申请牌照的组队邀请中的可能原因之一,比起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已经呈现固化的口碑效应,车企在商用车领域仍有希望保住“灵魂”,以更加多元、自主的姿态入局Robotaxi领域。

# 行业事件 # 江铃集团新能源 # 颐驰06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