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陈萃:全新MG4实力超越标杆,月销1.2万台没那么难丨壹访谈
2025-08-11 20:26 2342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只要我的定价不比海豚高,那我找不到任何客户不买我(全新MG4)的理由”。

一个月前,带着对全新MG4十足的信心,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做出了如上判断,同时也相当于提前为全新MG4的预售价格埋下伏笔。

就像陈萃说的一样,8月5日的发布会上全新MG4的确没让人失望,7.38万-10.58万元的预售区间比海豚低,比星愿略高。这其实足以说明,全新MG4依托价格战术已经攻入了主流品牌热门产品的地盘,并做好了被用户全面对标的准备。

作为MG全面转型新能源战略的首发车型,全新MG4颇有些背水一战的意思。价格只是一方面,在价格背后,还有一重想要传达的重点信息——此次预售发布会后的采访环节,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指出:很多人认为在这个价格段的车辆主要用于日常通勤,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是一种妥协,但全新MG4却不仅仅是一辆代步车。

怎么理解“不止于代步车”的描述?按照MG品牌的目标,全新MG4一定要把MG品牌传承百年的驾驶乐趣和操控基因与前沿的新能源技术深度结合起来,解决用户“既要又要”深层需求,扭转7-8万定价=通勤车的固有认知。一个词总结,“人无我有“。

一个靠谱的价格,再加上叠满的诸多创新技术,让全新MG4看上去似乎已经具备了爆款潜质。陈萃因此信心倍增,他承认MG确实在新能源领域属于后来者,所以在他看来,如果想要扩大市场份额,那么全新MG4的定价和产品力便是向客户展示的诚意。

咬住销量顶流,全新MG4要超越不要对标

不过,陈萃认为,“全新MG4的竞争策略并不是简单的将配置对齐,然后降低价格,这样的竞争永远没有尽头。”他主张的做法是,以那些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并且力求超越他们。

市面上的爆款单品非常多,全新MG4作为一个新能源市场上的“新生蛋子”,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仅在预售发布会上把星愿这种已经做到全品类销量第一的产品拿到台前直接对标,小米SU7和蔚来萤火虫也同样是全新MG4眼中可以与之一较的产品。

显然,全新MG4认为自己已经打造出了真正能够体现出差异化的优势。

按照陈萃所说,无论是预售发布会上介绍的一体式热管理技术、CTB技术还是未来将呈现给用户的半固态电池技术,都是全新MG4在产品层面上的长板所在,也是超越那些“标杆产品”的底气。

事实上,相较于已经被不少品牌熟练应用的一体式热管理技术、CTB技术,半固态电池的装车进度显然更能调动业内的关注度。

目前来看,半固态电池已经成为液态电池进阶至全固态电池过程中的过渡选择,而肩负上汽集团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重任的上汽清陶也已在这一领域积攒了多年的经验。

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表示:“在第一代半固态电池中,我们采用了传统的磷酸铁锂和三元作为正极材料,并且实现了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在MG上首次推出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中,我们开始进行正极材料的创新,希望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生命周期之间找到更优的平衡点。”

这意味着,接下来全新MG4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车,如果价格控制得当,那么便能够在与同级车型的竞争中拿下关键一分。但考虑到目前全新MG4“安芯版”预售价格并未公布,我们仍然只能将这项技术算作一个不太确定的优势项。

当然,除了这些黑科技之外,全新MG4在车身颜色的选择、百变空间的打造、以及与OPPO合作的智行手车互联功能等都不乏亮点。

但邵景峰却在这时候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作为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他眼中的全新MG4此次设计风格“过于柔和”,不似从前的“钢炮”气质,这种变化被视作为迎合中国用户喜好做出的妥协,因为在MG的海外用户们更偏爱硬朗、动感十足的设计风格,与国内的偏好有很大不同。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会给设计师带来巨大挑战,但全新MG4如果下定决心想在中国市场做出成绩,那么这样的妥协是必要的。或者说,MG不应该将其看做遗憾,而是深入中国市场的开始。

预售“爆单”不是终点,月销1.2万有信心

没有人会否认MG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领先地位。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MG在英国、欧盟,包括 EFTA市场的总销量超过15万辆,比特斯拉还要高出4万多辆。显而易见,MG仍然保持着一贯强势的海外攻势,可以说,在出海的中国汽车品牌中,MG完美了诠释了什么叫做“独树一帜”。

但MG仍需认清,自己扎根的地方还是在中国,尤其在关税引发的不确定冲击中,MG亟需强化在中国市场的势能,确保在必要时能够成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第二支撑。

从全新MG4此次的改变来看,无论是设计也好、技术的加乘也罢,还是陈萃哽咽的表态,的确让人感受到了MG品牌想在中国拼一把的决心。

只是,这还不够。

今年上半年,MG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不足5万台,具体到细分车型来看,并没有一款真正打爆的单品。而内卷强度不断拉高的竞争环境,也令全新MG4领衔的转型过程显得压力重重。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全新MG4的技术不达标、产品力不够格,而是因为品牌定位很难与用户认知快速“配对”。一个客观情况是,全新MG4依托的MG品牌在中国市场还算不上绝对主流,因此很有可能导致用户在购车前期就直接把MG忽略掉。

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力需要花时间培育,海豚背后是比亚迪,星愿背后是吉利,SU7背后是小米,对用户来说他们不用通过重新认识一个品牌再去认识一个车型,但对全新MG4而言则不然,渠道建设很能说明问题。

目前MG品牌在中国市场有276家经销商,作为对比,比亚迪去年门店数已达6553家,而吉利也超过了2000家,新势力品牌中也不乏有门店1000+以上的品牌,明显MG与用户之间的触点过于稀疏,用户对MG的关注也很难拉满。

所以全新MG4如果想真正打爆,不是把产品力拉满就行了,而是先要解决培育用户认知的问题。如何让MG成为中国用户眼中的主流品牌,这是决定全新MG4能否和星愿、海豚真正同台竞技的前提之一。

现阶段看,全新MG4似乎是成功的,预售发布会后24小时小定便突破11067台,陈萃在朋友圈激动发文:“好像,我暂时可以保住饭碗了”。虽然这样的“出场表现”值得庆贺,但究竟是不是“昙花一现”还有待观察。

据了解,公司给陈萃下的任务是,全新MG4月销要达到5000台。陈萃说,自己实际给公司报的目标是月销8000台,而在跟经销商、投资人沟通后,他们又给出陈萃一个月销1.2万台的目标,理由是“产品在这里”。

“我觉得1.2万台的目标没那么难,我们可以等明年年底回过头来看一下”,陈萃表现的信心在握,他仍然认为MG有可能在当前的机遇下,能够做到领先所有人。

# 行业事件 # 吉利汽车 # 比亚迪 # 星愿 # 海豚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