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隐藏式门把手,这一常被车主吐槽的“伪科技感”设计,或将在中国市场落幕。
近日有相关报道称,当前监管部门正酝酿在汽车全行业内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相关专题会议已对该议题展开讨论,未来新车仅允许采用半隐藏式或传统门把手,且必须配备机械冗余结构。
根据爆料提及的法规推进节奏,该禁令预计将于2027年7月正式执行。如果法规顺利实施,这意味着,2027年7月之后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全新车型,将不再出现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公众热议。不少消费者表示支持,认为这一变化将有效解决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结冰、事故救援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也有人持保留态度,关注法规最终落地时是否会有调整,比如,真的会“一刀切”吗?
事实上,隐藏式门把手只是汽车行业中众多备受争议的设计之一。尽管用户抱怨不断,类似设计却依然长期存在。它们因何得以流行?
接下来,我们先来盘点一下那些频频“上榜”的反人类设计。
隐藏式门把手:是科技进阶,还是盲目跟风?
车企推广隐藏式门把手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降低风阻、提升美观度、增强科技感……
但在这些说法之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或许是:行业盲目跟风。正如某品牌纯电车型的长车头设计被认为借鉴自法拉利,隐藏式把手的潮流,很大程度上由特斯拉引领。不少车企采用这一设计,根源或许仅仅是“特斯拉这样做了”。
目前市面上的隐藏式门把手主要分为三类: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按压式、丰田使用的内陷式,以及理想、蔚来、问界等采用的电控弹出式。从实际体验来看,电控弹出式操作更为便捷;而单边翘起的按压式、需手动抠出的内陷式设计,用起来并不方便。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潜在的安全隐患。在碰撞、涉水或电路失灵等紧急状况下,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自动弹出机构可能失效,导致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延误救援黄金时间。即便门把手正常,复杂的开启方式也更考验操作者的熟悉程度,需要更长时间,进一步增加风险。
不仅车外隐藏式门把手备受争议,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车内门把手,也同样备受消费者吐槽。以新款Model 3车内门把手为例,前门机械把手位置显眼、易误触,后门应急把手却隐藏在饰板之下、难以找寻——这样矛盾的设计,竟出现在一款全球畅销车型中,实在令人费解。
物理按键集体消失:屏幕至上≠体验升级
特斯拉带起的另一股风潮,是大幅取消物理按键,将操作全面集成于中控屏,或通过语音控制完成操作。
尽管相关技术不断升级,但这些方式远非万能:触控操作并不符合所有用户习惯,语音识别也并非适用于所有行车场景;更重要的是,在驾驶过程中使用触屏,反而可能增加行车风险。
更极端的是,特斯拉甚至将转向灯、换挡等功能也并入屏幕或方向盘按键。放弃成熟、直觉式的物理拨杆,除了降低成本,似乎很难找到更合理的解释。
部分特斯拉支持者以“自动驾驶是未来”为由,为这种高度集成的设计取向辩护。然而,在现行法规和实际用车场景中,传统物理按键依然显著更符合驾驶认知和操作直觉。
颇为讽刺的是,特斯拉自身也在回调这一设计:特斯拉此前在焕新版Model 3上改用按键转向灯,却在后续Model Y等车型沿袭了传统设计——甚至Model 3用户也可“选装”传统拨杆,代价是额外支付2499元。
不知那些曾经坚信“屏幕取代按键是未来”的用户,此刻脸上是否有些发烫?这脸打得,比打转向灯顺手多了。
一些汽车厂商或许是因为特斯拉成了爆款,自己才去模仿,但为了创新而创新,实际上恰恰是创新无能的表现。一味给自己做减法更像是修炼“辟邪剑法”,小心走火入魔。
无遮阳帘的全景天幕:是技术限制,还是节省成本?
“实在没想到有一天电动遮阳帘能成为宣传点。”国内某合资品牌的产品经理曾在新品解析会上表达了自己的不解,“我们全系标配电动遮阳帘。”
不同于取消物理按键、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一些电动车没有电动遮阳帘,纯粹是受限于车辆构造而做出的被动选择。
由于纯电动车底部放置有动力电池,地台普遍更高。加装电动遮阳帘等装置,会挤占本就不宽裕的头部空间。当然,也会增加成本。
即便厂商常宣称天幕玻璃能隔绝绝大多数紫外线和红外线,但在实际用车体验中,用户对物理遮阳帘的需求却依然强烈。这一点,从小米官方推出“遮阳三件套”,以及众多特斯拉车主自行加装遮阳帘的现象中便不难看出。
异形方向盘与电子后视镜:炫技>实用?
特斯拉、极越、智己等新势力车企都曾推出过半幅方向盘。
半幅方向盘虽有助于提升视野,却违背用户习惯,在急转弯、掉头等场景中容易发生“空打”现象,增加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为此投入高昂开发成本。例如极越汽车据传为调整半幅方向盘耗资2000万元,而这些费用,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对了,对异形方向盘情有独钟的极越,“坟头草”已经一人高了。
实际上,类似的方向盘确实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在F1赛车上匹配的均是此类物品。但前提是,异形方向盘必须要匹配大转向比才能提供最好的体验。F1赛车,左右旋转180度角就近似于“打满舵”,然而目前很多量产车型“换反方向盘却不换转向比”的行为,则更像是东施效颦。
电子后视镜同样面临类似问题:视野畸变、距离误判、习惯差异,以及高昂选装价格。它们看似前沿,却未必带来体验的真正进阶,反而带来行车风险。
为什么“反人类设计”能长期存在?
列举至此,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这些早已被口诛笔伐的“反人类设计”,为何在市场上依然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某种潮流?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首先,在这类设计发展早期,消费者的真实声音也许未能有效传导至车企的决策层,或者说,掌握决定权的人并未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判断。这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局限。
另一种情况,则源于车企的“创新无能”。部分车企沉迷于推出各种花哨功能,为创新而创新,恰恰反映出它们在安全、底盘操控、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上难以实现真正突破。于是只能靠“整花活”来刷存在感。
其中最典型的伪需求,莫过于极石汽车推出的车载马桶——在这一赛道上,它确实没有对手。
还有一种可能,是车企的“无力”。在舆论批评如此频繁的背景下,企业不太可能不知道某些设计存在的弊端。但它们或许被行业风气裹挟,担心落后于所谓的潮流;又或者,某些设计反而有助于降低成本,那就不如“顺水推舟”。
无知、无能、无力,造就了这些蹩脚的设计。而同样对产品缺乏专业认知的一部分消费者,依然照常买单,甚至给出好评——既然如此,车企又何乐而不为?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具备汽车工程的专业知识,也很少深究安全性问题。“既然车企能造出来,那应该就是安全的”,这种信任背后,其实隐藏着认知落差。更何况,一定有人更青睐视觉上更简洁时尚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哪怕它未必实用。
风靡一时的设计,未必是好的设计。多年以后回过头看,那些坚持初心、认真打磨安全性能与用户体验的车企,才真正值得我们的尊重,也更配得上消费者的选择。
至于眼下这些一意孤行的“自嗨式”设计,究竟是启迪行业的经典,还是终将被淘汰的鸡肋?时间终会给出答案。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相关车系
推荐
品牌升格豪情万丈,长安披露新车计划,阿维塔推百万级大六座
汽车点评AC行业首次AI智控挑战成功!荣威M7 DMH荣获“双国家队”认证
汽车相对论AI智控挑战成功!荣威M7 DMH获“双国家队”认证荣誉
菲常视界荣威M7 DMH发布同级唯一AI mCDC底盘,爆单预定!9月17日正式上市
二师兄玩车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深化合作,推出首款车型宝骏华境S啦
知乎车也9月17日上市 荣威M7 DMH拿下行业首个AI智控底盘舒适认证
车市红点2025年8月合资车企投诉黑榜:合资车企篇
汽车门全链条技术革新破解物流痛点,九识智能引领智慧物流新生态
车讯视野无人配送车驶入千家万户,九识智能何以重塑物流新生态?
车讯视野长安第四代逸动正式上市,全球智能家轿新标杆售价7.29万元起
知乎车也行业首次AI智控挑战成功!荣威M7 DMH获“双国家队”认证荣誉
汽车头条长安第四代逸动上市:7.29万起,重新定义智能家轿价值标杆
新车新技术GT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