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天枢智能:长安汽车关于“安全”的豪赌
2025-09-10 00:12 8179次阅读

车界江湖

是非黑白终须明,车行江湖自有道。车界江湖,聚焦车界为您而来!

汽车圈一直不缺搞事情的人,这回轮到了长安。

不是指车,而是刚刚发布的“天枢智能”。

我对长安算是有一点研究,毕竟早些年也来回测评了长安的各种燃油产品。有一说一,在被动安全领域的投入,长安的付出非常扎实,安全口碑就是这么来的。

但所谓的“安全”,其实也分广义和狭义的,后者是物理层面,至于前者,长安的答案是“涵盖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和隐私安全等的泛安全体系”。

也就是“天枢智能”。

这个新品牌的卖点,很多人都说过了,我不再赘述,今天主要想聊聊它的行业意义。

传统观念里,大家普遍喜欢把“自研”当做核心竞争力的最高准则,在燃油车时代,这个准则有合理性,毕竟像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当事人在产业链中获得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稳固的市场地位。

只不过现在主流声音是“软件定义汽车”,如果还走闭门造车的传统路径,速度和效率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也是华为突然崛起变成车圈顶流的重要原因。

长安汽车强就强在这里,此次发布“天枢智能”品牌,背后最深刻的变革就是“从传统封闭模式进化到开放融合的全新战略”。

这不是技术路线的简单转变,而是长安在对行业发展趋势、自身优势与局限性进行深刻洞察后做出的抉择。

“天枢智能”的底层逻辑,七个字就可以概括——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来拆解一下。

虽然理念是“开放融合”,但并非所有技术都可以外包或合作,最核心、最能代表价值观和竞争力的技术,品牌方还是要牢牢掌握的。

对于长安汽车,这个核心命脉就是四十多年来坚守的“安全”基因。

“有所为”的部分,“天枢智能”主要集中在泛安全的重点自研领域,就是发布会上提到的“眼明”、“脑灵“和“腿快”:

眼明

车辆要实现极致安全,首先必须“看得清”。

长安的“眼明”系统,并非简单地堆砌传感器,而是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以及超声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感知网络。

这种融合感知技术的自研能力,是长安汽车实现“超前预防”安全理念的基石。

(2)脑灵

“眼明”解决的是“看”的问题,“脑灵”解决的是“想”的问题。

传统智能驾驶系统多依赖于预设的规则逻辑,但面对复杂的长尾场景(比如突然从路边窜出的儿童、逆行车辆、非机动车等),处理能力往往捉襟见肘。

通过多模态AI大模型赋能,“天枢智能”可以让车辆自主学习并处理复杂的长尾场景,实现“识别”到“预知”的飞跃。

这让长安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安全性上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3)腿快

“腿快”解决的是最终环节——车辆执行机构反应太慢,跟不上大脑做出的正确决策。

通过自研的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技术,将车辆的驱动和制动响应时间缩短至10毫秒,是人类从看到危险到踩下刹车反应时间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种对核心硬件和底层控制技术的深度自研,保证了长安汽车在任何紧急状况下都能提供极致安全。

“有所为”的部分,长安用了巨大的资本投入和宏大的研发基建作铺垫。

一方面,是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个国家级实验室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长安汽车本身服务,也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安全技术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另一方面,是全球领先的智联测试中心,拥有国内直径最大的动态广场、超过20种路况的综合性评价道路以及最高安全车速200km/h的高速环道。

尖端设施的布局,印证了长安汽车在“安全”这一核心领域的长期主义和坚定决心。

至于“有所不为”,与华为、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是知名案例。

三巨头共同打造了端智能品牌阿维塔,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长安汽车贡献了深厚的造车经验、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华为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软件算法等方面的顶尖技术;宁德时代负责全球领先的电池技术和解决方案。

还有跟腾讯共建智能驾驶数据闭环,跟海尔协同全场景数字化生态......

合作的好处是什么呢?

长安能以开放心态构建自己的“朋友圈”,无需在每一个智能化的细分领域都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只需要通过股权和技术合作的方式就能快享受到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有所不为”解决的是自研模式下在多个技术赛道都可能落后的硬伤,这是一种高效、共赢并且极具前瞻性的商业模式。

其实“天枢智能”就相当于一个开放式平台,长安利用它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以前闭门造车,现在开放融合,从账面来看长安汽车的战略是进化了,卖车变成卖生态,某种程度上长安跟华为很像。

我个人猜测,未来长安跟华为在开放生态上终有一战。

这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测,而是基于两者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重叠和野心碰撞的必然结果。

长安的“天枢智能”品牌表面上宣扬“开放融合”,但本质上是长安从传统封闭模式向生态主导者的强势转型,在这个赛道,华为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

所以,长安跟华为争的是“未来由谁定义中国智能汽车开放规则”。

“天枢智能”强调自研核心,但又不全靠自研,而是借力“朋友圈”放大影响力,然后形成开源生态的中国样板。

之前长安董事长朱华荣说“要构建泛安全体系”,听起来像在宣战,实际上是对生态主导权虎视眈眈。

目前的华为,已经不是单纯的供应商,更像是智能汽车开放生态的“教父”。

Huawei Inside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包括ADS自动驾驶、HarmonyOS座舱、昇腾/麒麟芯片和激光雷达,它构建的是一个汽车生态,跟着把赛力斯、奇瑞、北汽这样的伙伴给拉进来。

原则上,华为是不直接参与竞争的,至少跟现在的长安有点不一样。

这套玩法聪明的地方在于:看似慷慨,实则牢牢把控数据和软件核心,因为华为的软件不只卖车,还收集海量数据用来强化自己在智能驾驶的霸主地位。

不过它的新合作模式已经允许车企保留更大控制权,外界认为这是对竞争压力的回应。

碰撞点在这里:长安试图复制并挑战华为的生态逻辑,它不是来合作的,而是来分羹的。华为靠数据和软件筑起护城河,长安用安全自研和朋友圈反击,一旦长安“天枢智能”吸引更多伙伴加入,华为的“Auto Wintel”生态就会面临分裂风险。

眼下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63%,下半场的关键就看谁更“开放”......长安逆袭华为上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目前我比较担心的,是“天枢智能”会不会重蹈“北斗天枢计划”的覆辙,比如部分车型的软件更新频率不及预期。

当然,这是后话。

好消息是,市场对“天枢智能”整体看好:发布会后,长安汽车的股票表现稳定,对于一家正在经历重大战略转型的车企,不太常见。

这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最好的商业模式,永远是回归用户价值。

友商能不能复制长安模式?

可以,但你得有“钞能力”。

长安汽车在2024年的全口径收入是2767亿元,在总营收中,新能源占比高达46.5%。

什么概念?

长安汽车已经是一个营收规模庞大且健康运转的巨人,而且转型已经实打实进入了深水区,新能源业务成功被培育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现金奶牛。

护城河深到一定程度,长安汽车就有底气在智能化赛道大杀四方了。

长安接下来的规划非常明确:

2026年,全场景L3级智驾和固态电池装车;

2028年,实现L4级智驾;

2030年,实现销量全球前十的目标。

当初发布“北斗天枢计划”的时候,很多人觉得长安的步子迈得太大了,但现在看来,并非嘴炮。

江湖车评:

文章的结尾,我不想再用那些华丽的词藻,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内卷到极致的时代,“天枢智能”还真挺像一股清流的,它没有去盲目追逐那些浮华的功能,而是选择了“安全”这个最朴素目标,长安确实在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价值。

虽然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它有点“傻”。

# 新车上市 # 东风 # 虎视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