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反客为主!
2025-09-14 19:34 4431次阅读

爱驾天下

一入汽车深似海,从此爱驾走天下

9月14日,2025年慕尼黑国际汽车展落幕。今年,这场车展戏份十足,众多车企在欧洲家门口秀起“黑科技”,包括长安汽车、比亚迪、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问界等中国车企和品牌纷纷参展,带来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一直以来,慕尼黑车展是欧洲的汽车盛会,在这片汽车工业发源地,中国汽车品牌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据统计,中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参展数量达到116家。相较于2023年的70家,数量再攀升,覆盖领域涉及整车、三电系统、汽车智能化软硬件等。

这也实打实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汽车是来“安家”的。

从孤军奋战到军团作战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品牌攻入德国腹地,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实则不然。很长一段时间,在慕尼黑车展、日内瓦车展等全球汽车盛事上,向来是BBA、大众、福特、丰田等跨国车企的舞台。

中国汽车制造商首次亮相法兰克福车展,要追溯到2005年。彼时吉利携旗下5款车型参展,实现了中国汽车品牌参加欧洲车展的“零”突破。

2007年华晨汽车参展,2011年、2013年长安汽车连续两届参展,直至2017年,奇瑞汽车和长城汽车联袂出席,才打破了过去12年最多一家中国车企参展的局面。

可想而知,中国车企之前一直是“孤军奋战”,仍然处在追赶和蓄力阶段。时移世易,20年间,中国汽车产业激流勇进,迎来了一次反客为主的翻转。

这一次,中国品牌占据参展车企的近一半。这背后展现了中国车企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具备足够的底气去争夺欧洲市场。

根据Jato Dynamics公布的数据,自年初以来,中国汽车在欧洲的注册量激增91%,今年上半年,市场份额从2.6%跃升至5.1%,仅次于奔驰的5.2%。而今年6月,欧洲各地的汽车注册量为125万辆,同比则下降4.4%。 

“中国军团”正在形成蚕食鲸吞的效果: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坐稳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宝座。其中,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比亚迪在欧洲销量同比大增225%,所占欧洲市场份额超过了特斯拉。

对于出口市场,中国车企是志在必得。

欧洲汽车行业也感受到了这场激烈“交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部门主管扬·赫克曼说:“中国车企不仅回来了,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

欧洲车企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新款电动汽车抢占先机,以应对中国车企向欧洲市场不断发起的进攻。

大众汽车聚焦软件领域,推出小型ID.Cross概念车,剑指欧洲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宝马则带来iX3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全球首秀,其“超级大脑架构”以中央计算机系统取代了硬件;法国雷诺则推出畅销车型Clio的第六代产品以及雷诺5 Turbo 3E,后者被描述为首款电动“迷你超级跑车”。

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一触即发。

从单车出海到本土化运营

在慕尼黑车展上,各大车企公布了最新的“闯欧”战略。

长安汽车携深蓝、阿维塔双品牌同时亮相,用三天三场发布会的密集发声,将长安欧洲战略推进至“本地化深耕”的新阶段。

先是在9月7日,阿维塔品牌日在慕尼黑举行,全球首台概念车XPECTRA首秀,提出“新情感豪华”定位,计划2027年前在全球投放不少于5款高端车型。

随后的9月8日,深蓝S05于慕尼黑车展宣布欧洲上市,首批车主现场交付;同一时刻,重庆2025深蓝秋季全球发布会连线慕尼黑,S07完成“中欧同步发布”。48小时内,深蓝与阿维塔共6款新车型在中德两地完成首发或上市,形成跨时区产品共振。

刚刚荣升为一级央企的中国长安汽车,全球化战略已经形成一整套组合拳。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在全球规划了巴西、印尼等20个海外工厂,已建成并投产9个。通过持续推进海外工厂建设及投产,未来长安汽车合计海外可利用产能将达到50万辆规模,实现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产业出海的转变。

小鹏汽车发布了公司在欧洲的首个研发中心,以“In Europe,with Europe”为核心挖掘本地需求,同步展出了人形机器人IRON等。“我们在这个市场要向大家学习……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回去舔舔伤口,从头再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就表现出进军欧洲市场不服输的劲儿头。

比亚迪也宣布其匈牙利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的首款量产车型将为海豚欧洲版,并搭载“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

广汽加速布局欧洲市场,9月起将陆续进入波兰、葡萄牙、芬兰等国家,并计划于2028年实现欧洲市场的全面覆盖。渠道建设方面,广汽积极携手欧洲合作伙伴,已储备数十家经销网点。服务体系方面,广汽在荷兰设立的欧洲零件配送中心正式建成投用,大幅提升了配件供应效率,本土化技术支持和服务团队同步组建。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表示,自2023年亮相慕尼黑车展起,公司便为海外市场做足了产品准备。全球化是中国车企的必由之路,公司持续加大投入,后续海外产品投放将提速。

这次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释放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大大方方喊出“In Europe,for Europe”这张牌,纷纷设立区域总部,以便本地化运营。同时,为了深耕本地化运营,推动产业链出海,不少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企业也积极响应并亮出了海外战略。

从企业出海到生态出海

和以往相比,本届慕尼黑车展上,不只是整车企业唱“独角戏”,供应链企业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大大方方地“秀肌肉”。宁德时代、地平线、卓驭、佑驾创新等供应链企业,从智能驾驶方案到智能座舱,从车规级芯片到动力电池、充电桩,覆盖到了智能电动汽车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并非偶然,一方面,传统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包括车企、零部件、服务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需要硬件制造商、能源服务商和数据服务商共筑整个价值网络;另一方面,车企也意识到汽车智能化转型中,必须联手头部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中国品牌的出海。

专注智能驾驶领域的两家企业,卓驭和地平线就公布了最新欧洲计划:卓驭设立了德国分公司,并任命Nils Oldemeyer为欧洲区域负责人;地平线成立欧洲总部,开启多地全场景路测。

地平线表示,已经实现从“技术适配”到“全球交付”全链路支撑,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均满足国际及欧盟各类安全准入法律法规测试与认证,海外累计验证数据里程已超150万公里,覆盖全球超50个国家及地区,能够助力中国汽车实现全球交付。

而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举棋不定,价格高昂只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焦虑在于安全。宁德时代此次在慕尼黑全球首发NP3.0技术平台,被誉为电池行业最高安全等级的技术,不仅能在极端热失控下“不断电、不冒烟、不明火”,还能提供长达一小时的稳定动力输出。此次宁德时代发布了搭载NP3.0技术的两款神行Pro电池,充分考虑到了欧洲用户对跨国长途出行、长期租赁模式、寒冷气候快速补能等方面的需求。

要想出海,先读懂本地化法规。佑驾创新则针对今年3月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发布的E-NCAP2026评价协议,立即推出符合新规要求的方案,视线追踪功能能够精准捕捉驾驶员视线落点与停留时长,甚至还能能够精准识别车内乘员身材,当车辆安全系统在碰撞发生时,可依据乘员体型动态调整安全气囊的弹出力度。

中国汽车出海是产业链在全球化布局的整体突破。如今,中国车企通过电池、智驾、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创新,实现从“代工制造”向“规则制定”的战略转变。

爱点评

站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极具样本价值的观察窗口:从“制造工厂”到“创新策源地”,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车企的蜕变重塑了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中国技术如同一条鲶鱼,激发了创新活力,也助推了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市场。

# 行业解读 # 长安 # 雷诺Clio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