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牌桌已翻!你熟悉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消失
2025-09-15 22:49 3595次阅读

车界江湖

是非黑白终须明,车行江湖自有道。车界江湖,聚焦车界为您而来!

前段时间的成都车展,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一度占据展馆C位的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豪华品牌,今年集体缺席。

这很罕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小米等以强势的产品矩阵和高互动性展台吸引大量人流。

冷和热之间,似乎再次印证了那句话:“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权力转移”。

根据官方统计,本届成都车展缺席的品牌超过25家,其中豪华品牌的占比接近一半,除了开头提到的保、宾、兰、劳,还有玛莎拉蒂、英菲尼迪、雷克萨斯、捷尼赛思、捷豹路虎。

曾经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豪车馆,正在被智能化与用户生态更吸睛的新势力们重新定义。

豪华品牌的“退展潮”并非偶然:每次参展,场地搭建、技术演示、人力运营及传播推广等方面的投入都不低,面对自身销量增长乏力且高昂线下曝光不再具有性价比的现实情况,“退展”自然成了豪华品牌的无奈选择。

这种洗牌背后伴随的是客群结构的变化。

数据显示,中国豪华汽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已降至35岁,比欧美年轻整整二十岁,女性车主比例也攀升至历史新高。

这部分用户普遍在数字原生环境中长大,崇尚科技驱动与个性化表达,对豪华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皮质、实木与手工装配,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能力和OTA升级反而成了新标准,女性车主则看重美学设计、乘坐舒适性与人性化体验。

变化离不开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

以理想、极氪、蔚来、小鹏品牌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凭借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以及在电动智能化领域的快速迭代,不断向上突破价格与品牌天花板,最终成功在传统豪华品牌的绝对领域里虎口夺食。

眼见于此,传统车企开始尝试抱新势力的大腿:上汽通用五菱携手华为开发新车型、大众和小鹏合作进一步加深、一汽与零跑推进战略合作......市场参与者正通过技术、资本和资源的深度整合,共同塑造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传统车企可以借助新势力的技术优势加速智能化转型,而新势力可以通过传统车企的规模效应和市场渠道实现快速扩张。

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推动了产能整合与升级,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跟着,“价格战”不断升级。

当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Slogan并亲自将插混车型的价格首次拉入7万元区间时,整个价格体系都开始松动了,因为它推倒的不仅是燃油车的价格防线,更是传统价值体系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战火从新能源车烧到燃油车,从经济型烧到豪华型,无一幸免。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年乘用车市场的整体折扣率高达20.4%,降价车型的平均降价力度达到1.6万元;到了今年,乘用车市场的整体优惠幅度已经超过20%,一辆标价50万的车平均能便宜10万块。

这不是限时促销,是常态,而常态的底气是技术成本的降低(如碳酸锂价格的暴跌)、产能阶段性过剩以及自主品牌抢占市场的决心。

神仙打架,最难受的是豪华品牌。

以往“品牌溢价”是它们最大的依仗,但这种依仗正被名为“性价比”的利刃削薄。

过去,用(韭)户(菜)愿意为一枚三叉星徽或蓝天白云标支付高昂的额外费用,买的不仅是车,更是身份认同;现在,自主品牌用更低的价格就能提供相等甚至更优秀的产品力,无论是问界M9对标奔驰GLS还是理想L9精准卡位家庭用户,都展现出了这种变革。

然后“品牌溢价”的根基就动摇了。

“豪华”的定义,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改写的:燃油车时代,豪华是V8发动机的澎湃声浪、是Nappa真皮的细腻触感、是精密复杂的机械仪表盘;电气化时代,一块流畅的高清大屏、一个能听懂方言的语音助手、一套能在拥堵路段解放双脚的辅助驾驶系统带来的情绪价值远胜于多两个气缸的发动机。

一块小小的8155芯片或者算力强大的AI芯片,能够提供的用车体验远超传统豪车里那套反应迟缓、逻辑过时的车机系统,所谓的“百年荣光”在科技的洪流面前略显苍白。

当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时,每个品牌都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接受用户的审视。

随后,豪华品牌经销商价格倒挂现象愈发普遍,越来越多经销商面临卖车亏钱的窘境,行业整体利润率跌至4.3%,已达到危险边缘。

回过头去看,豪华品牌仿佛身处围城,城外是自主品牌携新能源与智能化大军猛烈进攻,城内是“油比电低”的呼声下参与价格内卷的无奈。

豪华品牌并没有躺平,但针对性推出的电动化产品(如宝马i系列、奔驰EQ系列)在面对新势力时,无论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还是辅助驾驶都不堪一击。

花无百日红,随着传统车企全面发力,市场格局从新势力独大渐渐转变为多方竞逐。

比亚迪和吉利组成第一梯队,不仅销量绝对值高,完成率也领跑行业;上汽、一汽、长安则组成“稳健梯队”,依托全品类产品矩阵和新能源车型的快速落地,持续巩固市场优势。

比亚迪能够领跑市场,靠的是清晰的 “技术平权”战略。

“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等迅速下沉至中端车型,有效增强了比亚迪的整体竞争力与市场覆盖。

吉利这边,离不开极氪、银河等新能源子品牌的贡献。

传统车企拥有多年的汽车制造经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这使得它们在产能爬坡、成本控制和品质管理上具有天然优势,也因此更容易弯道超车。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品牌开始探索差异化路线。

成立只有2年的奇瑞新能源品牌iCAR,决心做中国汽车公司中的少数派——不造“水桶车”,造与众不同的车。

iCAR的策略是“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现金奶牛V23今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近4万台,是新能源方盒子车型的销量代表。

事实证明,这种充分发挥长板、从“窄缝”切入精准找到用户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策略,行得通,甚至可能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围的关键。

按照iCAR高管的说法,未来品牌的目标是“实现2030年全球销量100万辆,成为特色新能源全球第一品牌”。

豪华品牌也在酝酿新能源反击战。

沃尔沃基于SMA超级混动架构打造的首款车型XC70、宝马推出新世代iX3、上汽奥迪发布首款字母标车型AUDI E5 Sportback......这些都是颇具话题度的产品,且有着明显的共性:基于新平台打造,是各自品牌新能源战略的门面,智能化配置齐全,同时肩负着相似的任务,即在新能源时代重建豪华品牌的竞争力,重拾燃油车时代的市场份额与品牌价值。

有趣的是,沃尔沃XC70的价格在“建议零售价”和“最终预售价”之间跳转。

前者44.69万元起,现场反应冷淡;29.99万元起,现场掌声热烈。这种价格试探与营销手法,反映出豪华品牌在价格与品牌价值之间的艰难平衡,也映射了豪华品牌的焦虑与现实困境。

超豪华汽车品牌当下正站在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它们所面临的真正危机不是销量下滑,而是能否在技术革命中找到新的价值锚点。

电动化or智能化?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命题。

客群结构的年轻化、女性化、数字化以及本土品牌的强势竞争,共同推动这场无声却剧烈的行业重构,当本土品牌通过“技术民主化”去重新解构市场规则时,传统豪华阵营的贵族游戏真的该谢幕了。

现状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激烈竞争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为了抢占市场,很多品牌不得已降价甚至亏本销售,这种策略让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本就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对于那些资金匮乏的新兴品牌来说,价格战带来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到了某个时刻,大家或许都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江湖车评: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对于行业内卷喜闻乐见,毕竟品牌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消费者“薅羊毛”的机会就越多,当选择不再局限于那几个熟悉的Logo时,消费者才能更好地按照自己需求去寻找Dream Car,不是吗?

# 新车解码 # 比亚迪 # 奔驰 # 奔驰GLS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