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锯了四年,“车顶维权”事件以法院判令特斯拉提供事故前三十分钟完整行车数据告终,张女士迎来了属于她的胜利。
算是对“数据霸权”的一次终结了。
“数据霸权”最值得Diss的一点,就是车企垄断了数据的最终解释权:它们以“涉及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为由,拒绝向第三方(包括车主和监管机构)开放原始数据端口,“黑匣子”只有自己能解读。
“车顶维权”事件判决之前,这种做法在行业内几乎是通行惯例。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车企当然可以选择性提供数据片段并选择性解读,用户即便拿到了数据报告,也无法判断完整性和真实性,更无力进行反驳。
张女士的遭遇就是典型。
最初特斯拉提供的部分数据被解读为“车辆无故障”,但因为数据不“完整”,导致无法全面还原事故前的所有车辆状态和系统决策,争议因此产生。
我查了下蔚来、小鹏及问界的用户与隐私协议,发现各家虽然都遵循国内法规,在数据收集前获取用户同意,但在数据的所有权、用户访问和获取完整原始数据的权利界定上,表述比较笼统。
蔚来在隐私政策中强调会对用户个人信息以“高度的勤勉义务”对待,并说明了数据的使用目的,但更多侧重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而非原始行车数据的交付。
小鹏的隐私政策同样详细列明了信息收集的范围和用途,但对于用户如何获取“完整”的、可用于司法鉴定的行车数据,并未提供清晰路径。
问界则在隐私保护中强调“只有你自己才能访问”上传到云端的数据,安全承诺挺高的,但这与提供未经处理的、可供第三方分析的原始数据包仍是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哪怕头部玩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霸权”行为。
“车顶维权”事件的判决值得整个行业参考,未来大家可能都会从“告知-同意”向“透明-可验证”的更高标准迈进,如果不为用户建立清晰的数据索取通道,下一个被告可能就是自己。
话说回来,法院要求特斯拉提供事故前三十分钟完整行车数据,这里就引出了两个棘手问题:(1)如何定义“完整”;(2)如何确保车企提供的数据未经篡改。
“完整”肯定不是事故前30分钟的全部数据那么简单,毕竟智能汽车的数据是分层且立体的,我习惯性把“完整”分成三个维度:驾驶员意图层、车辆执行层、系统感知与决策层。
“驾驶员意图层”包括加速/刹车踏板的开度、踩下/释放的速度、方向盘的转角和角速度、转向灯/挡位/驾驶模式等内容,它用来解读“驾驶员想让车做什么”。
“车辆执行层”包括轮速、电机扭矩/发动机转速、刹车系统液压、ABS/ESP是否介入、电池管理系统的状态等内容,它用来解读“车辆实际做了什么”。
把“驾驶员意图层”和“车辆执行层”综合比对,就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机械或电子故障。举个例子,假设驾驶员踩了100%的刹车,但刹车压力只有20%,那就说明“车辆执行层”发生了故障,硬件失灵的直接证据马上就有了。
“系统感知与决策层”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原始或融合后的环境感知数据、辅助驾驶系统的状态、算法对风险的判断、规控算法输出的驾驶指令等内容,它用来解读“车子当时在想什么以及它为什么这么做” 。
因为“系统感知与决策层”触及了车企最核心的算法逻辑,通常它都被以“黑箱”的形式封装起来。
“完整”的定义有了,那如何确保数据未经篡改?
技术层面要确保“真实”,理论上有很多方法,比如设立“数字封条”或者“监管链条”,不过这是浩大繁琐的工程,需要立法、技术标准、行业共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跟进,短期内实现不了。
“完整”+“真实”,等于给了用户知情权,但有个难点:就算拿到了完整真实的由十六进制代码、CAN总线协议、传感器信号流组成的行车数据,用户能看懂吗?
比知情权更深层次的权利就出来了——数据的可解释权。
解题思路有两种。
一种是强制提供官方数据分析报告:监管机构应强制要求车企在提供原始数据的同时,附上通俗易懂的数据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应清晰将事故或故障发生前后数秒内驾驶员的操作(如刹车/电门踏板深度)、车辆的响应(如车速、电机扭矩、制动压力)以及关键系统(如A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工作状态直观地呈现出来。
官方报告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变目前车主在事故后面临的窘境:要么是车企以“技术复杂”、“数据安全”为由拒绝提供完整数据,要么是拿到一堆无法解读的原始数据流。
不过由车企来解读和呈现与自身利益攸关的数据,同样存在利益冲突,也就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官方报告是解决汽车数据解读困境的必要一步,但非唯一解,要让这份报告真正可信,不能仅依赖车企的自觉。
建立第三方数据监督机构,可以有效填补BUG。
第三方机构的核心价值是打破信息茧房并实现公平博弈:车企作为数据的掌控者,拥有天然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在事故争议中,用户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对车企单方面出具的数据报告进行有效质证,第三方机构的介入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翻译和解读,帮助用户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从而在与车企的博弈中获得对等的话语权。
一个成熟的第三方数据解读行业,能够对车企的数据管理和安全措施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当数据造假、隐瞒或选择性提供数据的行为能够被独立机构有效识别时,将极大增加车企的违规成本,从而倒逼其加强技术透明度和数据规范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车顶维权”事件的争议不只是“数据霸权”本身,还有所谓的危机公关。
先叠个甲:我不是特粉,我理解大家对特斯拉“法务至上”式公关的负面情绪,但如果是我,我也会采取相同的做法,原因我放到后面说。
社交媒体上广泛存在一种观点:特斯拉虽然在名誉权诉讼中部分获胜,但在人心和品牌情感上却输了。
特斯拉的出发点是“数据和算法可以解释一切”,在日益强调用户共情与情感连接的消费市场,“法务至上”的对抗式公关策略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用户期待的是被尊重、被倾听的平等对话姿态。
此刻蔚来模式倒显得与众不同:通过构建强大的用户社区、组织丰富的车主活动、甚至设立用户信托基金,蔚来将“用户忠诚度”打造成了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之一,尽管这种模式也面临成本和效率的考验,但核心理念可贵。
蔚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升维,蔚来车主去NIO House不一定是为了修车,也可能是喝杯咖啡或找个地方办公。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商业行为“社交化”和“社群化”,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感营造身份认同,车企与用户的关系不再是“我买你卖”而是“我们共同拥有”。
好处就是,当品牌面临危机时,用户会自发形成的“自来水”。这方面,相信蔚来车主有很多故事可以说。
回到刚刚的问题,为什么我说换了我,也会采取和特斯拉相同的操作?因为特斯拉的做法只是在情感上令人不适,但非常符合商业和技术原则。
特斯拉把“自动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作为核心战略,行车数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是品牌生存的基石,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妥协。
技术层面,特斯拉FSD的升级迭代和安全策略制定完全依赖于海量真实数据的反馈,如果“主观感受”可以凌驾于“客观数据”之上,那么整个研发体系的基础就动摇了。
法律层面,全球范围内特斯拉都面临着各种关于辅助驾驶系统的事故调查和诉讼,如果在中国市场开创了“数据可以被舆论推翻”的先例,那么接下来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法律挑战和欺诈性索赔。
“车顶维权”事件中特斯拉之所以“不妥协”,并非单纯针对张女士个人,而是捍卫数据的最高权威性。这是一种“杀鸡儆猴”式的表态,特斯拉是要告诉所有人“我们可以讨论服务,但不能挑战数据”。
从这个角度看,这不是公关危机,而是一次必要的主权宣示,尽管代价有点高昂。
“车顶维权”被舆论高度情绪化后,特斯拉用“法务至上”的方式来处理,可以规避舆论审判,将争议强制拉回法庭,让数据“说话”。
起诉车主名誉侵权并最终获得法院支持的做法虽然招黑,但在法律事实上特斯拉挽回了关键一城——它获得了来自中国司法体系的官方背书,证明了在此次争议中张女士的行为存在过错。
特斯拉并不是在欺负消费者,而是在寻求客观合理的方式来终结舆论拉锯战。
往大了说,特斯拉坚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为整个行业划定了一条边界:用户维权需要建立在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而非仅仅依靠舆论声量,这也抑制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按闹分配”非理性维权行为,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并非坏事。
当然了,某种程度上“车顶维权”事件极大推动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等相关法规的细化和落地进程,可以说特斯拉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倒逼了整个行业在数据透明化上的进步。
如果我们跳出“情商”和“用户体验”的单一维度,从技术原则、法律框架和长远战略的角度来审视特斯拉的行为,会得出更复杂的结论: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公关失败,而是战略上必要但战术上粗糙的品牌防御战,特斯拉捍卫的是技术路线的根基和法律上的清白,为此不惜牺牲短期的品牌声誉和公众好感,这种做法对于习惯了“用户是上帝”服务理念的中国市场来说无疑水土不服。
“车顶维权”事件之所以引发全行业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以司法形式为现有法律法规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模糊地带打上了关键补丁,同时也暴露出现行监管体系的滞后性。
判决前,“知情权”这个概念在燃油车时代很好理解,你有权知道车辆的参数、维修记录等,但在智能汽车时代,“知情权”是否能延伸到核心数据上,法律没有明说。
判决后,“知情权”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对核心数据的访问权。
“车顶维权”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行监管体系的滞后性,比如定义的滞后、流程的滞后还有生态的滞后,就像我前面说的,即便用户拿到了完整真实的数据,也读不懂,这是最致命的。
所以张女士不是赢了特斯拉,而是赢了行业变革的第一步,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下一个“张女士”出现时,她是否还需要再次站上车顶才能让这面镜子再次被举起?
江湖车评:
“车顶维权”事件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个案本身,它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法规、商业伦理和消费者权益缺失,对于所有局内人,这是一个需要被严肃对待和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特斯拉肯定不是被推上台面的最后一人,但或许会是推动更成熟、更健康、更值得信赖的智能时代到来的第一人。
你觉得呢?
推荐
现时优惠4万!另享至高2.4万元权益!CR-V上新全球30年荣耀款!
AUTO攻略敦煌与长城汽车,正开启一场文化自信与探索精神的双向奔赴
引擎密码性价比就是硬道理, 10-15万纯电家轿市场洗牌
1号车盟破解纯电出行痛点,吉利银河E8长续航新版型都做对了什么?
车轱辘10-15万预算买纯电家轿,哪几个指标必看?!
DearAuto性价比就是硬道理!10-15万纯电家轿市场洗牌
车域无疆油电齐发!哈弗大狗PLUS双动力上市,限时售价10.98万起
车辙性价比就是硬道理,10-15万纯电家轿市场洗牌
车市谈9.98万元起!AION RT焕新款:舒适、智能化再进阶
车壹圈唐DM-i智驾版 175KM长续航版上市,置换补贴后16.98万起!
车视轮谈腾势N9高端突围:技术为王,情绪价值破局!
驾域AUTO30万买家用SUV的终极答案?9月23日全新问界M7为你揭晓
私家车探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