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增长背后的逻辑,上汽如何把技术变成竞争力
2025-10-27 10:00 3867次阅读

云堆汽车

每天三分钟,买车、用车、修车不怕被忽悠!

在科技创新与国企改革的双轮推动下,上海经济在加速。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5.5%);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行业呈现向好态势,为上海市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根据统计局官网发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1.8%,至5225.35亿元。

以上汽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强势增长,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上汽集团月销量已实现同比“九连涨“,1-9月累计实现整车批售319.3万辆,同比增长20.5%,9月交付44万辆,同比增长40.4%。单看数字,或许会以为只是促销带来的短期爆发;但把视野拉长,能看到的是一场持续的组织重塑与技术攻坚。上汽没有用概念取悦市场,而是把技术真正推向量产:MG4量产半固态电池、智己LS6的恒星超级增程与进化版数字底盘、尚界H5的智能座舱优化——当技术落地,增长便成了理所当然。 

改革落地,上汽找到增长新解法

根据上汽集团10月8日发布的最新产销快报,9月份集团整车销量达44万辆,同比增长40.4%,环比增长21%,行业排名第一。 1—9月累计整车批售319.3万辆,终端零售337.8万辆,继续稳居市场头部阵营。其中,自主品牌销量29.4万辆,同比增长50.4%;新能源车销量近19万辆,同比劲增46.5%,双双刷新单月纪录。今年以来,上汽月销量已实现同比“九连涨”,势头稳健而扎实。

销量数据,正是上汽改革成效的直接体现。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汽全面推进组织、技术与经营体系的深度变革,打通了研发、制造与营销之间的壁垒,让决策与执行更高效,也让资源更聚焦于“新能源、自主品牌、海外市场”三条增长主线。

技术兑现,创新开始驱动销量

“卷技术”这件事,在上汽看来,从来不是堆配置。最近两个月,MG4、智己LS6、奥迪E5、荣威M7 DMH、尚界H5等多款新车集中上市,每一款都把能看得见、用得上的科技作为主打标签。

这些车型背后的技术体系,无论是灵蜥数字底盘、恒星超级增程系统,还是端到端大模型智驾、固态/半固态电池安全体系,都已进入可规模化应用阶段。上汽的技术布局,正在从概念研发走向批量上路的阶段。

在笔者看来,这种技术转化为销量的能力,才是上汽真正的竞争壁垒。不同于单点突破式的创新,上汽选择以“智慧脑、健壮身、强劲心”的体系思维推动智驾、电动与安全并行发展——不仅取得了L4级智能网联示范运营牌照,也在乘用车与商用车领域建立了统一的软硬件架构。这意味着它的产品升级速度、交付效率以及安全一致性,已经具备更强的可复制性。

可以说,这一轮改革让上汽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了“展厅里的竞争力”。

自主崛起,体系优势全面显现

当许多车企还在讲故事时,上汽已经让增长落在了表格里。自主品牌成为集团最强增长曲线——9月销量29.4万辆,同比增长超五成,占集团总销量的近三分之二。新能源板块同样强劲,单月销量创历史新高,累计突破108万辆,同比增长44.8% 。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增长的内核并非“单点爆发”。从智己到MG,从荣威到大通,每一个品牌都在靠各自的技术底子抢占细分市场。智己的智能化体验、MG的全球化布局、荣威的混动效率、五菱与上汽通用的普及能力,让上汽的产品线像一张展开的弓,每一个箭头都指向不同的用户群。

最后

在新能源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能在销量和利润上同时实现增长,说明上汽已经度过了改革的磨合期,进入成果兑现阶段。上汽的故事,不再是“大象转身”的陈词滥调,而是一场持续进化的样本。改革让体系变轻、让技术变快,而9月这组销量数字,则像是这场变革最直观的注脚:它不喧哗,却在加速。

# 行业解读 # 智己汽车 # 智己LS6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