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牢牢站稳两股风口 远程超级VAN胜券在握?丨小林观察
2025-10-29 15:49 2099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在新能源汽车战场,撬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爆发的支点企业无疑是特斯拉和比亚迪。但在商用车战场呢?如果要给出一个预判,我相信吉利旗下的远程汽车,具备成为这个“挑战者”实力。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智能化”转型已经步入深水区,就是大家常说的“智能化”下半场鏖战正酣。但在商用车市场,这样的转型才刚刚开始。但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尤其在部分细分市场,其实转型已经提速。

近日,我有机会受邀走进吉利远程湘潭基地,从一台超级VAN产品的下线过程中,以及跟远程汽车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管窥到这个细分市场正在发生的改变以及可能迎来的巨变。一句话总结,国内轻客、VAN和轻型商用车市场的新能源大时代,其实已经到来了。

正所谓,时代的浪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新能源+智能化”技术变革的浪潮,本质上已经重塑了发展超过100年的全球汽车工业。而这场“革命”的风暴眼就在中国。当然,因为不同细分市场和消费场景的差异化因素,导致在不同品类的产品中,技术变革的落地节奏不一而同。

比如,在国内主流的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到今年10月有望逼近60%。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每卖出10台乘用车,其中就有6台是新能源。但这样的比重,在商用车市场却稍显滞后,因为商用车是“赚钱机器”,主要赋能的是生产效率,新能源车的补能难题会阻碍效率提升。

品类“黑马”养成 销量和市占率领跑

当然,也不全是铁板一块。

数据显示,商用车几个主要细分领域中,电动化渗透率最低的是微卡,其次是皮卡和中卡,这三个细分领域的渗透率都不足10%。最高的细分领域,自然是轻客(以VAN类车型为主),比大客和中客的电动化渗透率还要高,今年1-8月累计达到了60.01%。

让人意想不到的,在重卡领域新能源渗透率都已经快速攻城掠地。比如到今年8月份,重卡的新能源渗透率同样创下新高,达到26.61%,打破了6月份刚刚创下的纪录。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8月,重卡的电动化渗透率达到23.40%,比去年全年多出将近10个百分点。

“由于渗透率已经到达较高水平,轻客的渗透率再上升的空间相对(重卡和轻卡而言)较小,未来的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大VAN(也被称为欧系宽体轻客)这类电动化率还很低的细分产品上。”国内权威的商用车媒体《第一商用车》在近期报道时预测,“大VAN”市场将成为新能源转型的排头兵。

而目前,在这个细分市场率先领跑的是谁呢?不是江铃江淮,也不是福田大通,而是从乘用车赛道杀入的吉利远程。

这个结果却是有点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今年9月新能源轻客销售破纪录地达到3.55万辆、渗透率超70%。其中,光远程汽车一家月销新能源轻客就超8000辆,大幅领先夺冠,而且,这已经是远程超级VAN产品在新能源宽体轻客市场蝉联的“16连冠”。

宽体轻客市场趁着新能源转型的“风口”快速崛起,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稀奇,可谓实属意料之中。但率先站在风口上起飞的“黑马”,却是一匹从其他草原疾驰而来的“新马”——吉利远程,这个多少属实让人意外了。而且,一上场就连赢了16个月,可以说将全体轻客玩家打了个“措手不及”。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文中简称“远程汽车”),是吉利五年前在商用车市场布下的一枚战略棋子。但远程汽车进入VAN市场,才不过三年时间。这样的进攻速度和节奏,确实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2022年11月,远程汽车依托正向研发的GXA-M线控智能架构支持,发布了真正意义上突破乘商边界可按需定制的全新物种——远程超级VAN。仅仅一年时间过后,远程汽车湘潭基地落成暨首台远程超VAN迎来下线。到2024年4月,远程超级VAN正式上市,以12.88万元的起售价发售。

和传统轻客玩家一款款新车推向市场不同,远程超级VAN一出手就推出四款车型,分别是专攻物流市场的“劲程版”、满足多功能需求的“驭程版”、专为商旅出行打造的“悦程版”以及定制版车型X-VAN,从不同用户使用场景出发,满足VAN品类全场景使用需求。

接下来,就是远程超级VAN的“猎杀表演时间”。

2024年7月5日,远程超级VAN上市后迎来第1000台车交付。今年4月远程超级VAN全国第100家门店开业。今年6月,远程超级VAN登陆香港,千台出租车交付香港“大黄蜂”的士车队运营。今年8月,远程超级VAN第一届VAN享会暨第一万台车辆交付仪式在内蒙古圆满举行。

这期间,还不包括远程超级VAN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率先在行业推出全球首款醇氢电动大VAN——远程醇氢电动超级VAN。和此前推出的纯电动VAN相比,这款车型采用远程醇氢电动技术,搭载高效增程器+高效集成电驱,满足用户对超长续航的需求。

领先架构造车 率先站稳两股风口

到今年9月,远程超级VAN已经拿下新能源轻卡单月销量“16连冠”,1-9月同比增长 329%,首次进入“轻客油电市场”第四、“宽体轻客油电市场”第三,实现“每卖出三台电动大VAN,就有两台是远程超级VAN”。而且超级VAN渠道已经完成114家准入,渠道布局27省74城。

因为在超级VAN产品上的率先爆发,助力远程汽车今年9月单月销量突破17000辆,与2020全年4564台销量相比,复合增长率达120%。

在竞争对手还没想明白如何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转型的情况下,远程汽车率先以“超级VAN”产品切入新能源宽体轻客市场,并“大杀四方”,这背后毫无疑问是战略领先者“洞察先机+高效落地”的一场胜利。但要聚焦到远程超级VAN的“成功”,我认为以下有几点是值得总结的:

首先,这是“智能化+品类创新”的成功。

长期以来,中国的燃油轻客市场都被“欧系宽体”主导,从当年的依维柯到全顺,从“欧系宽体”轻客的命名方式看,这个品类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商。但在“新能源+智能化”时代,真正适合中短途运输且适配中国用车环境的“中系大VAN”,才是新时代消费升级的最佳方案。

和以往燃油轻客产品不同,远程超级VAN无论是在外观设计还是内饰质感上,都朝着“乘用车”的精致和舒适体验靠拢,一改过去“客货运”混合作业模式中长期忽略驾驶员“驾乘体验”的旧传统,让电子怀挡、座椅加热通风、车机互联、整车OTA和外放电功能统统“上车”。

这样的品类“创新”不仅打动了国内用户,更打动了“国际评委”。

比如,今年10月,远程超级VAN代表中国原创设计的VAN产品,成功入围全球年度厢式货车奖(IVOTY)2026总决赛,成为该奖项设立33年来首个进入终选的中国车型。背后是远程超级VAN秉持“中系大VAN,远程原创”的理念,凭借在创新性、经济性、环保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独占鳌头。

其次,这是“架构造车”实践的成功。

由于背靠“大吉利”,后者提供的世界级领先的原生纯电架构,赋予远程超级VAN在功能设计和安全性能上“起步就国际领先”的硬核实力。而原创超级VAN正因为基于正向研发电动架构打造,所以比燃油车产品和“油改电”竞品拥有更大的内部空间。

比如,远程超级VAN最大货箱内部尺寸为3690mm*1795mm*1960mm,后轮包间距1386mm,最大车内空间13.2方,可装下5个1200mm*800mm欧标托盘。不仅如此,还具备超大尾门及侧开门设计。

采用全球首创的高承载隐藏式B柱设计,整车侧开度最大可达2.1m,侧滑门处开度可达1.3m,副驾驶车门开启角度82°拥有原创专利技术,满足欧标碰撞要求。同时车辆标配180°对开尾门,可选270°对开尾门,用车更灵活。

最后,是用户价值战略的成功。

通过站稳“新能源+智能化”两股风口,远程超级VAN锚定用户价值原点来打造爆款产品。

对于强口碑效应的VAN产品而言,远程超级VAN提供的两个账本:一个是经济账,为用户和公司省钱;另一个是安全账,通过安全性能的大幅提升,将产品质量和运营风险降到最低。

经济账上,远程超级VAN纯电动产品可享受0购置税。以驭程版行动派为例算一笔经济账:传统燃油轻客每公里油费约为0.65元,而远程超级VAN的每公里电费仅为0.18元(以快充桩1元/度为参考)。

以年行驶5万公里计算,一年光燃料成本节省可达2.35元,三年下来即可节省超7万元。此外,远程超级VAN三年的保养费用较燃油车可额外节省超7千元。

在安全性能上,远程超级VAN为用户构建了一套“主动智能、被动坚固、货物安心”的全场景安全防护体系。比如,车辆搭载了30项智能安全配置,包括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能有效减轻驾驶疲劳,预防事故。

被动安全方面,超级VAN采用超过70%的高强度钢和钢铝混合笼式车身设计,车身扭转刚度高,顶压耐受能力达45000N,为乘员构建一个坚固的安全舱。远程超级VAN悦程版在欧洲Euro NCAP测试中获得了85分的最高铂金评价,成为轻客品类得分最高的中国车型。

写在最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程超级VAN通过品类创新,率先领跑时代站上“新能源+智能化”两股风口,同时在用户价值上锚定“经济性”和“安全性”狠做文章,真正让用户多维度体验得到跌倒升级。因此,短期内便成为细分市场的一匹“黑马”,并代表吉利商用车“战舰”,加速推动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飙升。

(本文作者杨小林系资深汽车媒体人、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车壹条&好车推荐官|总编辑)

# 行业事件 # 比亚迪 # 远程 # 远程超级VAN #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