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迈向新里程:一汽-大众3000万辆背后的开放逻辑与未来路径
2025-11-01 09:56 8179次阅读

新车新技术GT

专业 逼格 缺一不可!

2025年10月30日,吉林长春,一辆一汽奥迪A5L领航版缓缓驶下生产线。这不是一辆普通的汽车,而是一汽-大众生产的第3000万辆整车。这一刻,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突破——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缩影,是中德两国产业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的交汇点,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开启。

一、3000万辆背后的开放逻辑

从1991年成立至今,一汽-大众走过了34个春秋。从零到3000万辆,这不仅是一个量的积累,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指引。

首先,3000万辆是开放合作的成果。 一汽-大众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早成立的合资企业之一,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以市场换技术”的使命。三十余年来,中德双方在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不仅推动了一汽-大众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升级。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所言:“一汽-大众用3000万辆的成就证明,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

其次,3000万辆是制度型开放的体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专章部署,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一汽-大众的成功,正是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制度型开放的结果。中国一汽董事长邱现东在致辞中指出,这一成就“鲜明体现了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3000万辆是双向赋能的典范。 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中德双方在研发、制造、营销等全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博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大众与一汽的合作将“迈向智能网联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这种双向赋能、共同成长的关系,正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

二、3000万辆之后的发展路径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如何继续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树立新标杆?从仪式上发布的发展战略来看,一汽-大众已经描绘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一方面,一汽-大众将加速推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在商品规划方面,公司确立了“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产品超过20款。在技术创新上,一汽-大众将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保持年均近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这一战略布局,不仅顺应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趋势,也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跟随到并跑、乃至领跑的信心与决心。

另一方面,一汽-大众将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走出去”新范式。 公司提出“三品牌协同加速出海”,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实现国内国际双轮驱动。这一战略的推进,将不仅提升一汽-大众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众发布了“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以“一汽-大众,一起出众”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为愿景。这表明,一汽-大众正在从文化层面重塑企业基因,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写在最后

从第1辆到第3000万辆,一汽-大众用34年时间书写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传奇;从3000万辆到未来,一汽-大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的目标迈进。

这一历程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合作实现共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不仅是一个数字里程碑,更是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面向未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行业解读 # 大众 # 奥迪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