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股价大跌,可能只是信任崩塌的开端,重建信任,比追求销量更困难和迫切。
文 / 张恒
10月31日(上周五),港股小米集团股价下跌2.17%,收于43.20港元,市值1.13万亿港元。

2025年10月,小米集团股价已累计下跌20%,市值蒸发超过2800亿港元,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单月市值损失。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高位震荡,而是小米汽车信任危机从舆论场蔓延至资本市场的结果。同时,小米的生态战略也正面临跨界造车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资金链风险
对小米而言,可谓是成也营销败也营销。信任的崩塌,不只是网上的舆论风暴,更体现在其财务现金流里。
汽车业务的资金循环逻辑因信任而被放大,也因信任的流失而失效。曾被寄予厚望的“增长引擎”,如今反倒成了财务上最难预测的一项。
具体来看,小米汽车披露订单超过28.9万辆,按平均售价30万元计算,理论上对应着860亿元的潜在收入,但这笔“账面财富”正在迅速缩水。
有维权群体统计,仅在某第三方平台11月1日的报道里,小米YU7的退订率就高达19%。其预售订单量已连续四周下滑,如果大致估算成车价,这部分可能直接减少百亿元的收入。

为了缓解退订潮带来的现金压力,小米悄悄调整了付款规则。有用户反映,在YU7交付周期已拉长至61周的情况下,被要求“7日内支付全额尾款”,否则订单作废。
这种未交车先结款的“霸王条款”,合规不合规先另说,就算能提前回笼资金,实际上也暴露出了小米汽车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北京亦庄工厂为维持双班制生产,需要向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预付货款保障电池供应,而提前收取的尾款,成了维系这一循环的“临时资金池”。
资金紧张的迹象也蔓延到产能扩张。小米原计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30万辆,但据行业调研,工厂建设的进度已出现延误,原定10月的产能爬坡大概率将推迟。显而易见的是,小米集团现在也很难估算出它庞大的积压订单有多少可以正常交付,有多少可能被退订。

今年10月,小米虽交付了超4万辆车,但仍有14万到15万辆订单未交付,平均交付周期或达11个月。交付拖延引发退订,退订又让产能利用率难以预估,最后就形成“越催款越退订、越退订越难以预估产能”的恶性循环。
精于算计的投资者对此当然异常敏感。在信任危机和订单流失的叠加下,市场重新评估其盈利拐点,估值中枢下移几乎成了必然。
信任危机
在小米汽车首款SUV YU7的预售和交付过程中,订单火爆与实际出货的巨大落差,不仅让普通用户等得心焦,还给下游的车商带来了巨大损失。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小米“先交付高配款、后交付普通版”,而非正常的按照下单顺序排队交付的策略。它本想快速回笼资金和优先保利润,却拉大了信任裂口。
YU7上市首日订单就突破了28.9万辆,这数字听起来非常惊人,但首月实际交付只有6024辆。反差这么大的结果就是用户排队等车,而小米却优先生产交付高配版。显而易见,这些车型利润更高。

行业内都是“先买先得”,到了小米汽车这里,因为配置不同,待遇天差地别。用户一看APP,气不打一处来,投诉超百起,接着就是退订率跟着涨。小米的这个操作,也引来了大量的黄牛,YU7订单转让市场一度非常火爆。车商或个人抢单,在等待期转手,就能赚3000-20000万元差价。
实际上这就是期货的套利空间玩法,小米玩期货交车,下游自然就有商家玩期货抄车,谁不想早点提车变现呢?7月份,有报道显示某二手平台上冒出80多辆“0公里”YU7——里程不足100公里,售价35万-39万元,比官方起售价高出10万-14万元。
但10月以来,小米汽车市场转冷,交付拖沓加安全事件影响,套利链条断裂,价格跳水,黄牛亏得苦不堪言,很多赔本都难出手。

而二手车保值率的“断崖式下跌”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半年前还宣传“一年保值率88.91%”的小米SU7,如今在二手市场遭遇“价格雪崩”:一辆2025年4月上牌的SU7 Max版,选装后原价31.49万元,行驶1.4万公里后报价仅25.58万元,贬值幅度达18.8%;行驶7个月的SU7 Ultra从60万元跌至44万元,仍无人问津。
曾经炒作小米订单的二手车商如今集体“收手”,某资深车商直言:“价格一天一变,昨天收的车今天就亏2万元,根本不敢接。”这种终端市场的“用脚投票”,比任何负面评价都更具杀伤力。
生态受损
从品牌层面来看,小米长期以“高性价比+用户信任”闻名,然而小米汽车的问题打破了这一平衡。小米汽车直接把小米做产品和营销方法方式露光了。于是,现在小米各类产品用户都在拿着放大镜去找小米在营销海报的“小字”。
消费者一旦感到品牌充斥着各种套路,这种负面感受很容易溢出到整个产品线,让潜在用户在考虑购买小米产品时产生顾虑:“汽车都这样了,其他产品又会怎样呢?”这种连锁反应会削弱品牌信誉,也必然影响小米用户的粘性。

汽车业务本应成为小米生态的新入口:用户通过车载系统连接手机、家居设备和订阅服务,形成闭环,增强用户粘性和服务附加值。但汽车用户体验受挫时,这一入口功能无法发挥,链条因此被打断。
资本市场非常敏感,小米汽车起初被视为小米集团增长最重要引擎,但如今单月蒸发2800亿港元意味着投资者对其信心大打折扣。相比销量,品牌与生态的信任损耗更难恢复。如果用户、渠道和投资者的信任同时受损,小米跨界造车拖累的将是整体的生态战略。
这次股价大跌,可能只是小米信任崩塌的开端,重建信任,比追求销量更困难和迫切。【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车系
推荐
搅动大六座SUV市场,风云T11 限时抢鲜价17.99万元起
汽车通研社
比亚迪三季报 出炉:营收5663亿 研 发费用438亿大增31%
汽车天涯0111.98万元起的现代EO羿欧,从出厂品质到终值品质的答案
BusinessCars
连续8个月销量超2万, 悦达起亚公布10月销量达22,858辆
车哆哩
“后驱八方”创造更多想象 ——东风睿立达V8E成为广大用户“好伙伴”
车讯视野
调查:首款车上市半年就连续降价,本田烨品牌中国前景“彷徨”?
汽扯扒谈
首尔炸鸡峰会三大巨头举杯,联手掀起韩国AI风暴
BusinessCars
连续8个月销量超2万 悦达起亚公布10月销量达22,858辆
汽车品评
都这个年代了,奔驰中国还在“不务正业”
车壹条
一周股评|A股站上4000点,李想头疼,马斯克耐心告急
BusinessCars换新一口价11.98万元,第三代蓝电E5 PLUS开启预售
汽车洋葱圈
悦达起亚公布10月销量达22,858辆 连续8个月销量超2万
BigDriver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