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二十四时辰”,Robotaxi迎来一波盛宴。
11月5日,小鹏汽车宣布与全球伙伴共建Robotaxi生态。次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两家来自广州的自动驾驶企业,几乎同时登陆港股市场,后者更是拿下“2025年全球最大自动驾驶IPO”。资本市场似乎又开始相信Robotaxi的前景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相提并论的“蔚小理”,另外两家却持有不同观点,蔚来和理想汽车创始人曾公开表达不看好Robotaxi。即便是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上市光鲜的背后实际上也未获得投资者青睐,两家公司在同日挂牌后股价均跌破发行价。
Robotaxi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向出行服务商转型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Robotaxi赛道,引发外界对“无人出行时代”的新一轮期待。

按照小鹏汽车的部署,计划于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并同步开启试运营。
而在千里之外,特斯拉携Cybercab亮相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款主打“电动+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也计划在2026年第二季度启动量产。
小鹏、特斯拉等车企的入局,不仅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还将重塑出行产业链——车企的角色将从传统的造车企业转型为移动服务提供商。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8年前,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抢占出行赛道,纷纷成立出行企业,如吉利的曹操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北汽的华夏出行、广汽的如祺出行。T3出行更是背靠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长安汽车三家央企。小鹏汽车其实也有自己的出行品牌——“有鹏出行”。

BBA在这波浪潮中以灵敏的嗅觉捕捉到先机。在2015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时任奔驰集团全球总裁的蔡澈就对外宣布“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拉开了车企向出行领域转型的第一波风潮。此后,包括奥迪、宝马等车企也宣布了类似动作。
向出行服务商转型,也是迫于现实的考量。一方面,即便如丰田、大众这类销量数一数二、算得上最会赚钱的厂商,多年下来的造车利润率也超不过10%,其他车企自不必说。
固守“汽车制造商”的角色,利润率很难有大幅的提高,而互联网服务商则不同,动辄20%到30%的利润乃是家常便饭。

但大家很快发现,网约车赛道已经陷入红海市场。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的统计,在2025年9月份,全国所有网约车平台总共接到了7.58亿单生意,而去年同期是9.89亿单。降幅达到惊人的23.36%。
当网约车市场已经饱和到没有新故事可讲时,时移世易,汽车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战场——Robotaxi。
Robotaxi市场热度攀升
小鹏、特斯拉等车企在Robotaxi领域的布局并非偶然之举。这背后是技术突破、政策完善叠加成本优化,助力Robotaxi走到了商业化前夜。
就成本优化来看,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代下降70%,这为自动驾驶规模化量产和运营落地扫清了关键障碍。
4年前,激光雷达的价格普遍是5000元一颗。现如今,为小马智行提供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能够将价格锁定到1000元以内。

从技术上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策略是“端到端大模型+纯视觉”方案,“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架构将感知、决策与规划流程进行整合,规避了对高精地图与冗余传感器的依赖,也因此提升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最近,Momenta CEO曹旭东还谈及模型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习可以在环境中探索,当环境覆盖度足够高,云端用于强化学习的模型足够大,算力足够强的情况下,就能够学习到安全概念,面对长尾场景能够处理得更加安全。”他判断,强化学习是有机会达到人类水平甚至超过人类水平的,只是需要一定时间。

从政策上看,各地对自动驾驶的审慎包容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而国家强标的制定,也有力规范了整个智能辅助市场的发展。
2025年4月,国内第一个自动驾驶地方条例《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生效——L3级车辆可在五环内主干道、机场高速等场景试点。
责任主体首次明确转移至车企——若系统在自动驾驶状态下未及时预警或发生故障,车企需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仅在未响应接管请求时担责。

清晰的责任划分反而有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进而促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推广。今年以来,入局Robotaxi的出行公司越来越多。
2月,曹操出行正式上线了自动驾驶平台,在苏州和杭州启动Robotaxi示范运营。
4月,滴滴与广汽合作的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计划年底上市,并将于2026年在广州、北京等局部区域开启投放。
5月,上汽享道出行与Momenta达成合作,要打造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队。
9月,千里科技表示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的Robotaxi运营服务,在单一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跨越商业化门槛。

一时之间,车企入局Robotaxi如过江之鲫。气氛都烘托到这份上了,此时不入局,还待何时?
头部玩家深陷巨亏漩涡
Robotaxi会是一门好生意吗?先来看看刚登陆港股的两家头部自动驾驶企业近期公布的数据。
小马智行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6838.6万美元、7189.9万美元、7502.5万美元、3543.4万美元;亏损净额分别为1.48亿美元、1.25亿美元、2.75亿美元、9064.0万美元;经调整亏损净额(非公认会计准则)分别为1.34亿美元、1.19亿美元、1.54亿美元、7442.3万美元。

按此计算,近三年半时间,小马智行亏损净额共计6.39亿美元,经调整亏损净额(非公认会计准则)共计4.80亿美元。
亏成这样了,但出行企业之间还在“互掐”,毫不留情。比如,近期小马智行在香港路演时提到了竞争对手文远知行的运营数据,而文远知行认为,小马智行夸大了自动驾驶运营里程,在某些场景的测试数据“选择性失明”——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进行比较。甚至文远知行CFO李璇还直接把争议从“技术路线不同”上升到了“诚信问题”。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打得你死我活,却没注意身后的“虎狼”越来越多——Robotaxi赛道挤满了玩家,华为、滴滴、特斯拉等巨鳄纷纷入场。

比盈利更要命的是价值观问题。任何城市能够容纳的运行车辆数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Robotaxi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潜力都受到限制。
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曾明确表示,公司没有进军Robotaxi市场的计划。他强调,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价值并非取代现有的专车、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工作,而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安全。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回答得更干脆:“我不想做”,“可能5年、10年后大家重新来看,到底是Robotaxi成为了主流,还是更多人能够拥有一辆自动驾驶的车,并且使用率很高,能够为自己的家人朋友所享用是一个主流,未来几年是个分水岭,但我相信,更应该拥有一个好的空间。”
小鹏躬身入局,为什么蔚来、理想却不想做?很大一个解释在于,小鹏汽车试图打造一个无所不及的AI帝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等等,包罗万象。
不过,“无所不包的AI叙述”到底有多少能落地?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爱点评

从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再到Robotaxi,小鹏汽车基本是照着特斯拉的路径在走,小鹏汽车有意将自己包装成“最像特斯拉的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当汽车市场饱和、销量见顶之际,小鹏汽车也急于开辟增长“第二曲线”。但在管理学上,差异化永远是“第二名战略”,如果汽车业务的故事没有新意,那么大盘也未必能有新故事。
推荐
36.98万!福特探险者昆仑穿越版上市,昆仑谱系“越”力升级
蜗牛车志
预售价10.58-13.18万,潮流个性“单品”零跑Lafa5高能上场 !
燃擎频道Myautotime预售10.58-13.18万 潮流个性“单品”零跑Lafa5高能上场
蜗牛车志长安启源A06价格权益发布,“ 大美舒新 ”定义同级新能源家轿标杆
车尚时刻
Z世代个性Dream Car,零跑Lafa5与高尔夫GTI同日登场,电动新选择
声浪片场
岚图“三旗舰”澳门同台,秀出哪些硬实力?
My车轱辘更高效能与性能,本田发布“下一代中型平台”,加速混合动力战略
ams车评
百名车主同行,生日同庆,北京越野野超大挑战兰州站完美收官MG4
买车问问冰箱彩电大沙发退潮,车企开始卷洗澡煮火锅?
智选车
年轻人的潮酷装备,全新坦克400正式上市 24.98万元起
燃擎频道Myautotime
“超智能科技大座驾”腾势N8L 29.98万元起,畅享奢华体验平权
燃擎频道Myautotime
10款六座SUV怎么选?智己LS9、岚图泰山热门车全点评
图说汽车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