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新势力销冠将晋升国家队?零跑回应消息不实!
2025-11-10 15:59 2608次阅读

汽车点评AC

知名KOL车叔领衔打造,让你成为懂车帝!汽车领域新媒体代表,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行业**,热点事件。精选内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近日,一则关于“一汽集团将控股零跑汽车”的消息搅动车市。据中国经济网援引知情人士爆料,一汽计划通过定向增发逐步收购零跑股权,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该方案已获监管批准,拟于11月17日官宣。

不出意外,此消息一出便引发热议,毕竟此时的零跑正处于高光时刻,若此时选择“卖身”,难免令人费解。那么该传闻由何而起?两家企业的合作前景又到底如何?今天就让我们来深扒一下!

合作渊源

外界对二者资本联动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双方的合作已持续六年且不断深化。

2019 年,成立不足四年的零跑便与一汽启动三电系统联合研发,成为合作起点;次年,一汽奔腾与零跑签署战略协议,将合作范围扩展至智能电动车零部件及车型开发。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3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提出“探讨深化资本合作可行性”,短短一个月后,零跑便拿下红旗G117整车开发项目,预计2026年海外上市。此外,根据上半年财报显示,零跑11亿元非汽车销售收入中,有2亿元来自一汽的研发投入,这意味着双方已形成技术换资金的合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8月,一汽拟入股10%的传闻曾推动零跑股价上涨5%,其市值逼近千亿港元。尽管一汽当时否认,但结合股权架构来看,资本运作确有操作空间。其中目前朱江明及其关联方持股23.41%,为第一大股东集团;Stellantis 以21.27%持股成为最大单一股东,浙江本地国资与红杉资本等则为重要投资方。若一汽要成为第一大股东,至少需收购23.5%股权,按当前股价计算,成本约174亿元人民币。

不过虽然传统车企入股新势力并非新鲜事,例如大众曾以50亿元收购小鹏4.99%股权,但多为财务投资或技术合作。像一汽这样谋求绝对控股权的案例,在行业内尚无成功先例。

消息不实

毫无疑问,零跑如今已然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该品牌的吸引力源于其持续向好的经营态势。从市场表现看,零跑已连续8个月蝉联新势力销量冠军,9月完成第100万台整车下线,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达成此里程碑的新势力。在10月,该品牌销量更飙至70289台,同比增幅达84%,创下历史峰值。

与此同时,零跑的财务数据更是十分健康。2025年上半年,零跑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0.3亿元,其中二季度单季盈利1.63亿元,较去年同期12亿元净亏损实现惊天逆转.在此背景下,零跑不仅将全年目标从盈亏平衡上调至全年盈利,而上半年14.1%的综合毛利率也刷新了纪录,副总裁李腾飞透更是露下半年毛利有望突破15%。

此外,在海外布局上,零跑早已通过与Stellantis的反向合资抢占先机。双方共建的零跑国际由后者主导运营,已覆盖30个国家的近700家网点,这种轻资产出海模式在新势力中独树一帜。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反观传闻中的收购方一汽,虽2024年销量达320万辆、营收5550.1亿元,但新能源业务33.9万辆的销量中包含大量商用车板块,乘用车领域仍需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其中零跑中标红旗G117整车开发项目便是例证。

基于以上现状,面对争议零跑创始人朱江明当晚即向媒体否认,称“消息不实”。

在个人看来,这场传闻中的控股交易更像是一汽的“单方面需求”。红旗品牌作为其乘用车核心,仍需依赖零跑的整车开发能力,这暴露了一汽在智能电动化转型中的技术短板。反观零跑,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渠道,若接受一汽控股,反而可能陷入传统国企的管理困境。参考行业案例,新势力的核心优势在于灵活的决策机制与快速的技术迭代,而一汽这类国企的层级架构往往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其中大众仅持股小鹏4.99%便引发市场对“技术自主权”的担忧,更何况绝对控股。

更关键的是,面对天价的控股成本,一汽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尽管集团整体盈利,但真若拿出海量资金收购零跑股权,可能影响自身新能源转型投入,有100多亿,不如直接投入自主研发,毕竟控股可无法直接转化为技术能力!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车市的强强联合从来不是强者吞并强者,而是优势互补,显然,当前的零跑与一汽,尚未达到这样的合作平衡点。个人看来,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资模式已证明,资本与技术合作完全可以在保持品牌独立性的前提下推进。一汽若真有意与零跑深化绑定,或许更应借鉴此类经验,而非执着于股权争夺。

# 行业解读 # 红旗 # 一汽 # 红旗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