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从1到3000万!一汽-大众“国民品牌”的炼成之路
2025-11-11 20:13 1658次阅读

车哥们

实用、有趣、专业的购车咨询,由一帮爱车、玩车的汽车专业人士为您解答买车、用车问题。

10月30日,吉林长春一汽-大众基地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在这一历史性数字中,大众品牌以超2000万辆的贡献值,成为绝对核心力量。

34年前,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拓荒者”,到如今稳居行业头部的国民品牌,一汽-大众的3000万砺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空白起步” 到“全球领先”的缩影,是合资模式从“技术引进”到“协同创新”的进化样本。

数据显示:34年来,一汽-大众累计纳税超7200亿元,年均纳税达211.76亿元;就业带动效应覆盖全产业链,不仅包含企业自身员工,更辐射上游零部件供应、下游物流配送、终端销售服务等环节,累计带动上下游就业岗位超50万个;携手上游1900多家供应商,年采购额超1600亿元;赋能下游1500多家经销商协同发展……

由此可见,一汽-大众3000万辆的下线,远非单纯的销量数字那么简单。这份成就不仅是一汽-大众自身的荣耀,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轨迹。同时,还回应了众多合资品牌的三个核心命题:

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合资品牌如何保持生命力?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传统巨头如何实现自我革新?在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下,汽车品牌如何真正成为“国民选择”?

解读一汽-大众3000万砺程,本质上就是解码大众品牌“国民化”的成长逻辑。

品质筑基,构建品牌的品质壁垒

“开不坏的大众”,“这车看起来更高级”....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口碑,不是营销话术的刻意灌输,而是千万客户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用车体验沉淀的共识。

在二手车市场,大众车型的保值率常年位居合资品牌前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不少车主的大众车行驶超20万公里仍无大修。

这份品质和口碑,正是大众品牌加冕“国民品牌”的核心底气。而这份底气,源于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链条品质管控,更源于深入骨髓的“工匠精神”。

在长春一汽- 大众基地,“严苛”二字贯穿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

针对零部件检测,企业专门设立工业CT测验实验室,检测分辨率最高可达500纳米,仅为人类头发直径的二百分之一,即便零部件内部最微小的裂纹、气孔等瑕疵,都能被精准捕捉。这意味着,每一个进入生产环节的零部件,都经过了“透视级”的严格筛查。

在总装环节,螺丝拧紧这一看似简单的工序,更是被一汽大众做到了极致。在总装车间320余个关键部位的螺丝拧紧过程均实施 “全数据监控”,配备190余套高精度设备,拧紧力矩误差控制在±5%以内。

更值得称道的是,所有拧紧数据会保存15年,为每辆车建立专属“终身工艺档案”。后续维修时,技师只需调取档案就能快速定位问题,省去大量拆卸排查时间。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验证产品品质,大众品牌更是打造了覆盖静态、动态、碰撞等多维度的“魔鬼测试体系”,测试标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静态测试中,零部件需在150℃高温下存放 1000 小时,模拟 50℃高温环境 20 年的使用损耗;车身经盐雾腐蚀测试舱检验,确保3年无锈蚀、12年不穿孔;在新疆吐鲁番干热区与海南湿热区,测试车辆要完成 18 个月户外暴晒,承受 108℃高温与 80% 以上湿度的双重考验,保障零部件长期使用无开裂、褪色。

动态测试同样极致严苛,整车需完成45 周 / 8000 公里耐久强化试验,193 万公里高强度路试覆盖高原、冻土、沙漠等复杂路况,总里程可绕赤道 48 圈。仅全新一代速腾 L 一款车型,交付前就完成超 900 万公里实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往返 11.7 次。

碰撞安全测试更是“不计成本”!单一车型在交付前还需完成4轮完整碰撞试验,耗费30余台试验车、近百次碰撞测试,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而且,从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到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再到行人保护碰撞,每一项测试都以“最严苛场景”为标准,确保车辆在突发状况下为驾乘人员提供最大化保护。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一汽-大众的品质的保障不仅限于自身生产,更延伸至整个供应链。

一汽-大众与千家多家上游供应商建立了“品质共建”机制,通过派驻技术专家、开展联合研发、实施严格的供应商审核体系,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到质量检测手段,全方位确保零部件品质稳定,保证每一辆下线的大众品牌汽车,都拥有一致的高品质基因。

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在权威测评中屡获殊荣。在2025 年中国质量协会CACSI测评中,大众品牌斩获 9 项满意度第一,宝来、高尔夫、速腾等六款主力车型分获各细分市场产品质量满意度冠军,同时拿下合资品牌销售服务与售后服务满意度双料冠军。

事实上,在汽车消费从增量转向存量的当下,品质优势不仅是用户信任的护城河,更是其穿越市场周期的底气。相较于“花哨的配置”,“靠得住的品质”更能留住用户。

产品立根:国民神车的口碑传承与矩阵进化

如果说品质是一汽-大众的“内功”,那么产品矩阵就是一汽-大众驰骋34年的“武功绝招”。

从最初一款车下线,到如今覆盖燃油、混动、纯电三大赛道,从A级车到C级车、从轿车到SUV、从家用到商务,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始终坚持“德国品质 + 中国智造” 的产品理念,打造出一系列深入中国家庭记忆的“国民神车”,如宝来、速腾、迈腾、高尔夫等等...实现了从“单点爆款”到“全场景产品矩阵”的进化。

具体来看,速腾累计销量突破430万辆,长期占据A +级三厢车市场 No.1,成为无数家庭的“第一台车”;

宝来累计销量超370 万,以皮实耐用的特质成为A级家轿市场的“常青树”;

高尔夫累计销量突破180万辆,作为 A 级两厢车的传奇,见证了中国汽车消费的升级历程;

迈腾累计销量超270万辆,稳居B级车市场前列,成为商务出行与家庭用车的双重首选;

探岳家族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跻身高端中型燃油SUV细分市场TOP3,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大众“国民神车”,它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是对中国家庭出行需求的精准洞察。它们既保留了德系车的操控基因与安全品质,又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本土化优化:包括更大的车内空间、更舒适的座椅配置、更符合中国路况的底盘调校,让产品真正实现“开得起、用得好、放得心”。

而这背后,正是大众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洞察和本土化优化。不同于部分合资品牌“全球车型直接引入”的做法,大众品牌始终坚持“全球平台 + 中国适配”的产品开发理念,让每一款车型都能精准契合中国客户的用车习惯。

以速腾为例,从初代车型到全新一代速腾L,始终围绕中国家庭的核心需求迭代,空间不断升级、智能配置持续丰富,却始终保持着亲民的价格区间和稳定的品质表现,成为“三代同堂”都能认可的车型。

另外,大众品牌的产品矩阵,并非简单的车型堆砌,而是“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覆盖”。

年轻人步入社会,宝来、高尔夫成为潮流出行伙伴;组建家庭后,速腾、探岳满足家用空间与安全需求;事业进阶时,迈腾、揽境成为商务与家庭兼顾的选择;拥抱新能源时,ID.系列、插电混动车型则提供绿色出行方案....

这种“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覆盖”产品布局,让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找到契合的车型,形成强大的品牌粘性,让大众品牌拥有同行羡慕的“复购率”,而这也是大众品牌坐拥超2000万客户基盘的原因所在。

技术破局:油电并举与油电同智穿越行业周期

前不久,很多大众燃油车车主都收到了OTA升级的通知。据官方介绍,这次升级覆盖了全新迈腾、高尔夫、探岳L 这些热门燃油车,升级后能实现 400 多种语音交互,还能切换 6 种情景模式。

此外,当下的流行的车载KTV、音乐星球这些实用 APP 都加上了,导航里甚至有了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在车机体验方面,几乎和自主品牌新势力无异。

而这,正是一汽-大众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商品战略的具象化体现。

出于对千万级燃油车市场的考量,和对燃油车客户需求的满足,大众品牌没有盲目跟风新能源,而是坚持燃油车与新能源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让燃油车焕发新生,持续提升发动机性能、开发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升级智慧座舱等智能化实力,同时加速新能源自研转型,为行业提供了传统巨头的转型范本。

比如针对燃油基本盘,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持续提升发动机效能。第五代EA888发动机号称“地表最强 2.0T”,集众多黑科技之大成。比如源自保时捷的VTG 可变截面涡轮技术提升动力性能,全工况米勒循环实现做功行程最大化,500bar 超高压喷油技术让燃油雾化更彻底,配合全工况最佳空燃比,确保每一滴油都能充分燃烧,重新定义了传统动力的巅峰水准。

不仅如此,一汽-大众还推出适配中国路况的 IQ. 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到更轻松、更安全的智能化驾驶体验,从而持续加码“油电同智”战略。

而在新能源领域,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同样正在加速布局中。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带来CMP平台,这是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纯电架构,出自该平台的首款概念车ID.AURA正式亮相。这款面向中国年轻家庭的纯电紧凑型轿车,搭载全新CEA电子电气架构,可无缝整合人工智能座舱、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尖端技术。

此外,在智能座舱方面,一汽-大众自主研发舒感智域座舱Hi Space,带来了行业首创的智能音乐玻璃,通过纳米陶瓷技术将前后风挡与天幕转化为隐形声场单元,还能与PAD、手机等设备实现毫秒级互联。

从目前的产品和技术展示成果来看,在智能化领域,大众品牌已然不输华为、“蔚小理”等自主品牌。

客户为核,从“单一卖车”到“经营客户”

3000万辆的突破,不仅是销量的积累,更是品牌与客户情感链接的深化。

还记得今年2月,吉林通化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大众CC 被撞击后车身严重变形、零部件散落,万幸的是,车内车主李女士的父母仅受惊吓,未受重伤。事后李女士向爱车鞠躬致谢的照片在网络走红,网友纷纷点赞“大众车靠谱”。

随后,在全新探岳L上市发布会上,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向车主赠送新车,这场充满温度的交付与持续的售后关怀,正是其 “以用户为中心” 理念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经营哲学,随着在国内客户越来越多,一汽-大众实现了从“卖产品”到“经营客户”的转型,通过营销创新、服务升级和情感共鸣,构建起强大的客户品牌护城河,让大众品牌成为客户心中 “有温度、可信赖”的国民品牌。

而为了更好服务用户,一汽-大众于今年启动品牌组织流程变革:仅用两个月时间,将传统 “前台 - 后台” 业务模式升级为 “前台 - 中台 - 后台” 三段式架构。

包括新设商品经营部、销售策略部、整合营销部为核心的中台策略与资源整合中心,强化以区域一线为主的前台作战中心,构建起市场、销售、渠道、客户运营、售后服务、商品经营六大全链路组织架构。

这不仅提升了行销效率,更彻底转变了企业运营思维,让品牌工作全方面围绕客户展开。

一汽-大众3000 万辆的突破,其本后的“成功本质”,就是以品质为根基,以产品为载体,以技术为引擎,以客户为核心,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与中国市场同频共振。

它不仅证明了合资品牌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更为行业提供了“体系化、品质化、用户化”的发展范本,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然而,3000万辆是过往的总结,更是未来的起点。随着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在电动化转型的投入加大,“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的深化,以及体系实力不断巩固强大,大众品牌的“国民品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而在大众品牌的助攻下,一汽-大众下一个3000万或许会更快到来。

# 行业解读 # 奔驰 # 大众 # 速腾 # 奔驰A级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