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比亚迪的抉择
2025-11-17 20:46 2489次阅读

汽车K线

汽车K线创始人,专注于汽车领域。

“迪王”要抢“宁王”饭碗。

当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那么就多抢其他客户。

逐月攀升的销量,虽然创年度新高,但比亚迪却被上汽集团夺回中国市场月销第一宝座。

的确,持续走低的月度增速转为下跌后,企业需要反思战略。

由于销量面临压力,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利润均出现下滑,无不揭示出新晋王者正面临增长困境。

可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已洞悉如今的压力,正在寻求突破。在现代汽车最新纯电SUV上市公布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中,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赫然在列。

另一方面,最新投行与比亚迪高层会议报告显示,比亚迪2026年最新海外销售指引为150万-160万辆,远高于原先预估。

01

今年10月,比亚迪销量为44.17万辆,创下2025年年度新高。然而,在这份成绩背后,却隐藏压力——同比下滑12.13%。

「图片来源:比亚迪产销快报」

这已经是比亚迪连续两个月销量同比下滑,同时也连续两个月丢失月销冠军。

今年10月,上汽集团月销45.4万辆,以1.23万辆的差距再度拿下月销冠军宝座,年内累计销量继续与比亚迪缩近。

另一方面,10月,零跑汽车销量突破7万辆,蔚来和小鹏汽车也纷纷突破4万辆,传统大厂如吉利新能源销量涨近64%,奇瑞新能源也首次突破11万辆大关。

不难发现,比亚迪的下滑趋势与竞争对手的后发崛起,形成鲜明对比。

该公司也在整治非理性竞争背景下,已将年度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非常务实。今年前10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为370.19万辆,目标完成率约为80.5%。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1月、12月,比亚迪需维持月均45万辆以上的销售规模,方能达成年度目标。

02

受销量收缩、价格战反噬,比亚迪财报拉响警报。

「图片来源:比亚迪三季报」

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营收为1949.85亿元,同比下滑3.05% ;归母净利润为78.23亿元,同比下滑32.6%。

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为5662.66亿元,同比增长12.75%;归母净利润为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

这意味着,比亚迪虽然在营收规模稳居汽车业上市公司头把交椅,利润表现仅次于宁德时代,但陷入“卖的越多,赚的越少”的怪圈。

一方面这与中国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则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比亚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息息相关。

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加码至437.48亿元,同比增长31.3%。

这一数字相当于每天投入约1.6亿元进行技术研发,几乎是同期净利润的两倍。

这些投入主要聚焦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核心领域,为比亚迪在“智能化”竞争中巩固技术壁垒。

03

面对困局,比亚迪正在多条战线上寻求突破。

高端化、出海、再造“宁王”,正成为比亚迪重要战略方向。

2025年前10个月,方程豹、腾势、仰望组成的“高端矩阵”累计销售27.53万辆,实现20万~100万元市场全覆盖。

虽然仰望品牌直接杀入豪车腹地,但仍需精雕细琢。

海外市场则成为比亚迪最重要增长曲线。

2025年1~10月,比亚迪海外销量达78.51万辆,这一数字不仅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且占总销量的比例提升至21.21%,产品覆盖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10月,比亚迪海外销售8.35万辆,同比增长155.5%。

随着比亚迪海外产能、滚装船运力和销售网络的持续完善,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已从初期“试水”进入“深耕”阶段,而比亚迪的“出海”战略也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收获成果,成为稳固比亚迪销量的“定海神针”。

11月11日,根据国际投行与比亚迪管理层会议内容报告,比亚迪2026年最新海外销售指引为150万-160万辆,高于今年原先预估的90万-100万辆,增长动力来自新车型推出。

04

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量不断攀升,比亚迪的弗迪电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其中不乏国际车企特斯拉、现代汽车,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小米汽车、蔚来汽车等。

今年前10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为230.613GWh,同比增长55.05%。

与此同时,近日,弗迪电池官网更新消费类电池相关技术信息,首次公布固态电解质,并展示搭配钢壳封装、多种正极负极材料的完整技术路线,直接“亮家底”。

比亚迪计划2027年启动批量固态电池1000辆示范装车,将率先搭载在仰望等高端车型;2030年成本下降后推广至4万辆,覆盖中高端车型,实现“固液同价”;2033年装车规模扩充至12万辆,且具备外供能力。

如此,比亚迪能够在已经成为绞肉机的汽车领域,找到新出路。

05

从行业整体来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油电同智”正在成为行业新趋势。

多家车企公布10月销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老对手上汽、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当月都实现了增长。

这对只有新能源的比亚迪而言,缺少两条腿走路的稳健。

比亚迪的波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调整。

当野蛮生长时代结束,行业竞争正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技术、品牌、全球布局的综合实力比拼。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汽车行业总量红利正在淡化,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优惠力度将减弱。品牌化和全球化成为反内卷的两条重要路径。

Views of AutosKline:

总体而言,比亚迪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前路的挑战已然清晰:在国内市场,它必须直面“油电同智”趋势下愈发激烈的红海竞争,并尽快扭转“增量不增收”的利润困局。

然而,希望也同样在脚下延伸。仰望品牌在百万级市场突破,证明了品牌向上的巨大潜力;海外市场持续三位数的爆发式增长,则为公司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增量空间。

最终的胜负,并非取决于一时的销量排名,而在于能否在技术、品牌与全球化运营上构建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综合护城河。对于比亚迪乃至所有中国车企而言,一场关于综合实力的终极考验,才刚刚开始。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内容参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业公开信息(相关公司和机构应有义务对其真实性负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 腾势 # 比亚迪 # 腾势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