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小鹏再迎新起点
2025-11-26 11:01 43次阅读

星车场

一个有灵魂的有趣的说车账号


2025年11月对小鹏汽车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第100万台整车正式下线,X9 超级增程版上市交付,再加上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交出亮眼成绩。

喜上加喜,绝非偶然。

从首款车到50万台,小鹏用了82个月,而从50万台到100万台仅用14个月,这样的增速背后,是制造、供应链和渠道体系日渐成熟的直接体现。小鹏X9超级增程的推出,也标志着小鹏“一车双能”战略正式落地,打破了此前对纯电路线的依赖;

Q3营收突破200 亿、亏损大幅收窄至3.8亿的表现,更说明规模效应正在加速转化为盈利潜力。这三大事件形成的共振,让小鹏彻底迈入了规模增长、技术红利以及财务盈利三重增长新阶段。

先看产品作为双能战略的首款落地车型,X9超级增程的核心优势很明确: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

大电池带来扎实的纯电续航,再加上大油箱的加持,综合续航能力远超同级竞品,不管是城市通勤还是长途出行都不用纠结,再配合800V平台的超充效率和对普通汽油的兼容性,真正实现了全场景无忧。

智能方面,X9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也填补了MPV 车型在智能化上的短板,创造出市场中极具性价比和智能强的新品类。上市后订单火爆,尤其是北方地区用户认可度很高,足以说明增程路线找对了市场痛点。

小鹏X9超级增程只是开始,按照规划,未来两年内小鹏还会推出多款双能车型,覆盖不同级别市场。

这种“纯电+增程”并行的布局,既保留了原有纯电车型的技术优势,又能吸引更多原本倾向燃油车的家庭用户,更重要的是,双能车型共享平台和生产线,既能提高制造效率,又能降低研发和供应链成本,为后续财务表现持续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百万台下线的背后,是小鹏整个体系能力的全面升级。

工程生产效率在不断提升,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率也越来越高;销售服务网络已经覆盖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家网点足以支撑大规模交付。

补能体系更是小鹏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接入的充电桩数量早已突破百万,自营超充站在国内重点区域已经实现全面覆盖,这种制造、渠道以及补能体系的闭环,直接支撑了今年前10个月近36万台的交付量,同比增长近两倍,海外市场也实现了翻倍增长。

体系能力的成熟,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

2025年Q3,小鹏营收同比翻倍,毛利率提升到20%以上,净亏损大幅收窄。

这一方面得益于销量增长和X9这类中高端车型占比提升,拉高了整体均价;

另一方面,规模效应、供应链成本控制以及双能平台的协同效应,也让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虽然目前经营现金流还没转正,但充足的融资现金流能保障研发和产能扩张,随着后续高毛利车型持续放量,2026年实现季度盈利的希望很大。

长期来看,全球化布局和AI技术是小鹏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小鹏的全球化不是简单把车卖到国外,而是要搭建从研发到制造制造 ,再到本地服务”的全链条体系。明年起,欧洲、东南亚的核心城市会陆续建起集成充电、检测、维护等功能的服务站,让海外用户也能享受到和国内一致的体验。

目前欧洲市场的良好表现,已经证明了小鹏的产品和运营策略是适配海外市场的,海外业务正在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

技术层面,何小鹏提出的“物理与AI 融合”,正在让智能化渗透到整个产业链。辅助驾驶系统在大模型的加持下越来越成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探索也在推进,这种跨领域的技术协同,不仅让车辆产品更有竞争力,也构建了其他品牌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当然,小鹏面前还有不少挑战。增程市场现在越来越热闹,竞争对手纷纷入局,想要保持领先就得不断迭代技术;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运营也不容易,不同国家的政策、文化差异都需要慢慢适配;盈利转正的压力也还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还有优化空间。

但未来的增长点也很清晰:双能产品矩阵全面铺开后,销量和规模效应还会进一步提升;全球化从“单点突破”转向“区域深耕”,海外营收占比有望大幅提升;AI技术和汽车制造的深度融合,会持续强化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随着2026年多款新车的集中投放,以及盈利拐点的临近,小鹏汽车这家过去以“新势力御三家”为市场核心认知的企业,正在拓展出源源不断新的可能性。

# 行业解读 # 小鹏 # 小鹏X9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