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比附营销是慢性毒药,用户价值是破卷解药
2025-11-27 13:45 7236次阅读

燃擎频道Myautotime

**汽车自媒体前30强!

在当前的产业变革浪潮中,一个颇具战略意义的商业现象正在上演:部分传统车企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深度参与新兴智能电动车企的发展。

这种从"合资伙伴"到"战略股东"的身份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财务回报,更是一次难得的产业洞察机会。

而这其中,东风与赛力斯之间关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示例!作为股东,东风得以近距离见证合作伙伴赛力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在短短数年内快速崛起为行业引领者。

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为传统车企提供了绝佳的"现场教学"。

从产品定义、技术整合到市场突破的全过程,就像一份现成的“教科书”,清晰地展示了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如何通过精准的战略合作、技术融合与品牌塑造,实现转型升级。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这种学习借鉴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却陷入了"比附营销"的误区。

比附营销的三大认知误区

当前行业中,比附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镜头前,某品牌高管举起话筒,身后大屏幕赫然列出“友商N宗罪”;某场新车发布会上,PPT用醒目的箭头指向竞品参数的“短板”;社交媒体上,各品牌粉丝割席而坐,互相贬低与攻讦,数年不休……

这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场景,折射出整个行业深陷其中的“比附营销”困局。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内卷之下的方向迷茫、品牌价值模糊以及产品同质化的集体焦虑。

最终,这条通过比附来标榜自身的“捷径”,恰恰将整个行业引向了三个根本性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误将汽车行业竞争焦点放在存量分配而非价值创造。

当前的营销战,其底层逻辑是将目光死死盯住现有蛋糕的分配,而非去创造一块新的、更大的蛋糕,正是许多品牌迷失创新方向、丧失价值创造机会的根源。

一个言必称友商的品牌,其形象是模糊且脆弱的。这种将品牌定义权拱手让给友商的做法,无异于一场营销的慢性自杀。

第二个误区:误将汽车产品导向参数竞赛而非用户需求。

一旦企业习惯性地用竞品的参数表来定义自己的研发与产品规划,便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用户未被满足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共情,这就成了一种危险的本末倒置。

比附营销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无力的表现。真正的市场增量,永远源于开创并满足新的用户价值。

正如段永平在最新采访中所言:识别伟大企业的关键,要看是生意导向,还是用户导向。

用户所购买的,从来不是参数表上的相对优势,而是场景所带来的切实价值。

第三个误区:品牌是自己定义的,不是友商定义的

营销的本质,是品牌与用户之间建立价值共鸣的桥梁,是传递“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的价值与精神。然而,比附营销却让品牌退化成“对手是我存在的坐标”。

一旦陷入“比附”的泥潭,品牌就会在不断的对标和口水战中,逐渐消耗掉辛苦积累的用户信任与品牌质感。

回顾汽车工业的发展长河,那些真正改变格局、被时代铭记的产品,无一不是打破了既有的比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价值维度。

大众甲壳虫的成功,在于开创了“国民车”的定位;特斯拉的颠覆,核心是重新定义了汽车,而非卷参数。

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共识:当你过度关注对手时,你的创新边界就被对手锁死了。

定位理论:破解困局的良方

回顾商业发展史,那些真正改变行业格局的企业,无一不是打破了既有的比附框架,开创了全新的价值维度。

大众甲壳虫开创了"国民车"的定位,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智能电动车,这些成功案例都印证了定位理论的智慧。

这一理论为企业指明了破局之路:与其在既有赛道与对手缠斗,不如开创一个可以成为第一的新品类,或是占据一个独特的品牌特性。

当品牌能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标签,就能从无意义的参数竞赛中脱颖而出,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那些宣称"同样优秀,价格更低"的品牌,往往难以摆脱追随者的影子。

就像我们记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却很少关注第二个登月者一样,比附策略潜藏着长期风险:它可能为品牌设定难以突破的认知天花板,让消费者形成"当首选不可得时,你才是备选"的心理定势。

格力空调凭借“好空调,格力造”这句口号,成功让自己与“空调”这个品类画上了等号;而许多曾宣称“同样优秀,价格更低”的品牌,却始终难以摆脱追随者的影子。

在今天,这种“比附”正变得越来越脆弱:产品的同质化、信息的爆炸,使得一个缺乏独特个性的品牌,极易被流量淹没。

那些曾号称“中国版XXX”或“平替XXX”的品牌,注定只会在消费者心智中留下了一道模糊的印记。

写在最后

我们更期待看见这样的行业图景:每个品牌都能从容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必通过比附他人来证明自己。

# 行业解读 # 大众 # 甲壳虫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