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汽与地平线敲定全面合作之前,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长城汽车对地平线的投资——2月8日,长城汽车宣布完成对地平线的战略投资,正式进军汽车芯片产业;紧接着,上汽乘用车于2月22日宣布与地平线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借力地平线全面进军汽车芯片产业。实际上,除了长城和上汽,地平线已与奥迪、一汽红旗、广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多家主机厂达成合作。在地平线9亿美元的C轮融资中,获得了来自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的资本加持。

从官网的介绍来看,地平线全称为“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定位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领导者,创始人余凯是国际知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专家、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和百度自动驾驶创始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地平线是目前国内唯一经过前装量产验证的汽车智能芯片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前五大供应商如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等企业,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自产的汽车芯片只占全球产能的4.5%。“缺芯”影响波及国内车市,德系、日系等车企,以及自主品牌多家车企的生产工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产能恢复,短暂性的全球汽车芯片短缺一定会有所缓解并恢复正常,但是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的“缺芯”情况是长期风险。车规级芯片技术含量较高,可替换程度低,国产芯片供应链不能自主可控,导致车企随时面临“卡脖”危机。这也是为什么地平线近期会突然出现在大众视野,引发热议。

地平线的核心技术能力是能提供“芯片+算法+工具链”的完整解决方案,可面向智能驾驶以及更广泛的智能物联网领域,提供包括高效能边缘 AI 芯片、开放工具链、丰富算法样例等在内的全面赋能服务。具体来看,去年8月,地平线正式推出国内首款车规级AI芯片征程2——该芯片搭载于长安 UNI-T,实现中国车规级 AI 芯片的首次上车量产,目前这款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10万片。去年9月的北京车展上,地平线推出征程3,基于地平线自主研发的BPU2.0架构研发,采用16纳米工艺,AI算力达到5 TOPS,典型功耗2.5W,能够支持高级别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自动泊车辅助、高级别自动驾驶及众包高精地图定位等多种应用场景。今年上半年,地平线将推出面向 L3/L4 级别自动驾驶的芯片征程5,对标目前世界最领先的量产自动驾驶芯片——特斯拉FSD。根据地平线的介绍,征程5单芯片AI算力高达96TOPS,在MAPS评估标准下,征程5的跑分高达3026 FPS,性能超越特斯拉 FSD。下一步,地平线还会推出性能更为强劲的汽车智能芯片征程6,采用车规级7nm工艺,人工智能算力超过400TOPS。在汽车数字化转型时代,驾驭海量数据的车载 AI 芯片是数字时代的“发动机”,全球汽车芯片短缺让车企认识到车载芯片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开始自主研发芯片。跟消费类芯片相比,车规级芯片对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需要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保持运作,还要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对芯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所以,主机厂在选择供应商时,看重的不仅仅是技术门槛,往往还会有心理门槛,如果供应商没有过前装量产经验,很难打动主机厂。地平线作为国内唯一经过前装量产验证的汽车智能芯片企业,自然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与地平线的合作中,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是车企与其合作的重点。上汽与地平线的合作中,二者未来将围绕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以智能域控制器和自动驾驶系统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合作,并围绕地平线未来的高等级自动驾驶芯片成立联合团队,打造针对自动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方向的芯片进行研发。

红旗与地平线的合作同样如此,双方将以高级辅助驾驶(ADAS)、高级别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方向为重点,地平线将向一汽提供包括征程系列智能驾驶处理器、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视觉感知算法、众包高精地图和定位、智能座舱在内的产品和技术,双方合作产品将率先应用于红旗品牌轿车。显然,地平线站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浪尖,当下车载 AI 芯片行业还处于发展早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格局,地平线能不能顺利解决我国汽车芯片面临的长期危机?“国产汽车智能芯片和操作系统只有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到2023年,如果地平线或者任何一个行业赛道的玩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做不到前三,那就基本失去了参加决赛的入场券。”余凯表示。在余凯看来,虽然当下车载 AI 芯片行业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格局,但是留给地平线的时间只有三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