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合作告吹成定局?本田想领导日产,日产“不服”
2025-02-06 17:48 5742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1a4ba135a03cee488ab763c6b0b9987

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可能已经“谈崩了”。


去年12月底,日产与本田突然官宣,将正式就经营合并开始谈判。而在2月6日下午,据日本媒体报道,日产已正式告知本田,将撤回与本田经营合并的谅解备忘录。

86b2bf9df112851324cce26bd668c16

此前,有日媒报道称,双方曾提出采用成立一家控股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合并,但在合并比例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本田也曾提出过让日产成为其子公司的方案,但遭到日产方面的强烈反对。


事实上,两者的合并谈判,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诸多解决不了的难题。日产追求的“平等关系”很难实现,但日产又不可能寄人篱下。


因此,最终两家公司的走向,有可能会发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被一家中国企业收购。


和本田合作,是为了避免被中国公司收购?


“从业绩面来看,本田与日产的‘平等经营合并’很难,如果(日产)不能接受成为子公司,那么交涉只能终止”。


一位日本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如此评价了双方的合作。


2024财年上半年(4月-9月)本田营收达10.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2.4%,营业利润达到7426亿日元,同比增长6.6%。尽管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依旧严重,但凭借日本本土与北美市场,还有强劲的摩托车业务,本田的整体状态依旧不错。

但日产则是另一番景象。去年4月至9月的半年里,日产营收达到5.98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仅为32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38亿日元。令日产陷入危机的,不仅是中国市场。在美国,日产为了维持销量,清理库存,甚至也打起了“价格战”。

8e64fbb44cf6845ddf7a102de3d5b03

这也意味着,从现状来看,本田与日产很难进行“平等合并”。而日产之所以追求尽可能追求独立与平等的关系,或许也并不全是日产汽车的原因。


尽管在2022年,为了日产追求的“平等关系”,雷诺下调了对日产的持股比例,但目前雷诺仍然持有17%的日产股份,并在信托银行中还拥有19%的日产股份。

0c518525651752e1d65c421c7da52ef

也就是说,日产的股价,依旧影响着雷诺的利益。而据法国媒体的报道称,如果日产在与本田的合并中,选择了非常不利的条件,雷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将会阻止双方的合并。


这也令目前的日产陷入了僵局。


要知道,以日产目前的业绩来看,本田也无法接受所谓的“平等合并”条件,甚至已经有本田的中小股东在网络上抱怨,合并会令日产成为本田的包袱。


本田为了让股东们安心,还在去年年底表示,将回购最多1.1万亿日元的股票,发表后第二天本田股票价格也上涨了12%。


本田之所以能够考虑与日产合并,核心是为了“省钱”。随着日系品牌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上的竞争力逐渐落后,本田如果可以与日产联合开发新能源车软件及电动化、电池技术,将有利于双方提升产品竞争力,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成本。因此,如果为了“省钱”反而在合并上“多花钱”,那并不是本田愿意看到的结果。


显然,这些问题在双方决定合并谈判前就已经能预料到。而日产还要坚持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条件下选择与本田进行谈判,与另一家中国公司的动作有关。


去年12月初,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台湾公司鸿海精密工业——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富士康的母公司有意收购雷诺手中的日产股票。而日产与本田开始谈判后,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便赋予了本田独占交涉权,如果在这时鸿海收购日产,还需要给本田支付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83亿元)的解约金。

96114bc8040a8555f08520a47a4eec0

也就是说,日产在去年年底突然官宣与本田开始进行合并谈判,也很有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多可能性,或暂且拖延一段时间,以避免被鸿海控制。同时,也不排除日本政府为留住日本品牌与企业独立性,撮合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日产不希望迎来第二个雷诺


日产之所以对鸿海有“抵触情绪”,与当年和雷诺的合作有着一定关系。


1999年,受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及日本汽车业低迷等因素影响,日产一度有息负债达到2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1453亿元),面临倒闭危机。


为了解决经营问题,日产选择了与法国汽车公司雷诺进行合作。雷诺出资超6000亿日元,将日产并入旗下。当时的雷诺高级副总裁卡洛斯·戈恩被派遣到日本,兼任日产汽车COO。

aa85e4744d5711fc0c41113ee077ca7

这位被日本媒体称作是“7-11”(寓意从早工作到晚)的企业家上任后,日产拿出了“复活计划”(Revival Plan),通过裁员超2万人、削减成本等方式,让日产汽车部门的有息负债4年归零,业绩大幅回复。此外,戈恩还推动了东风日产的成立,并一步步成为日产汽车的最高领导者。


2002年,日产与雷诺开始交叉持股。其中,雷诺持有日产43%的股份,而日产只持有雷诺15%的股份。按照法国的法律规定,持股低于40%并不具有决议权,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即便交叉持股,实际上日产也依旧处于雷诺的控制之中。


双方的合作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算愉快,但也一直存在问题。一方面,随着日产的业绩逐渐恢复,日产在全球的销量与营收都大幅高于雷诺,而日产的利益最终只能以分红的形式去支撑雷诺的业绩。


另一方面,在戈恩下台后,法国政府、雷诺与日产就继任者与主导权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日产想借此机会,重新拿回主导权。最终在2022年决定,雷诺将逐步降低对日产的持股比例。


而这段经历,也会令日产更加抵触来自海外的资本加入。更何况,在造车上还是外行的鸿海如果控制了日产,日产内部恐怕也难以接受。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鸿海在电动汽车上的野心,要比想象中更大。早在2020年,鸿海便与纳智捷母公司裕隆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鸿华先进科技,共同设计、制造新能源汽车。

9d1c0ead00b8b71a18e7c22d8d468a3

也就是说,虽然鸿海可以为日产提供资金、软件与半导体技术方面的帮助,但也无法排除,鸿海的自有品牌日后挤占日产品牌生存空间的可能性。


鸿海可能并不是日产最好的选择,但对于现如今的日产来说,还有得选吗?


写在最后:


当2010年日产推出纯电动车聆风时,可能很少有人能想到,这家早早入局新能源市场的车企会在新能源上栽了跟头。


不过,从聆风发售至今的十几年来,也能看出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进步少之又少。聆风自2010年发售至今,只推出了两代产品。现款车型自2017年发布以来,便没有进行过大改。


虽然日产一直在固态电池的研究上下功夫,但注定还需要更长时间。显然,日产没有预料到新能源不仅会影响到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还影响到了在美国市场的利润。这也导致日产无法平滑过渡到新能源时代。


未来,这不仅是日产的问题,也会是其他几家日本车企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 汽车文化 # 日产 # 雷诺 # 聆风经典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