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智驾“大牛”们,纷纷逃离新势力
2025-07-07 17:44 183次阅读

马拉车市

说负责任的话,负责任地说心里话。

编者按:

去年的那场“端到端战役”,虽然没能让造车新势力们彻底分出高低,可无形中,却给今年的“动荡”埋下了伏笔。无论是出于技术路线的摇摆亦或其他一些什么原因,总之新势力们的智能辅助驾驶板块,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那些智驾技术“大牛”们,正在逐渐开始逃离新势力。

笔者曾在之前统计撰写《车市半年报人事篇》的时候便发现,今年上半年有不止一位新势力的智驾负责人亦或技术骨干宣布“毕业”,要么离职下家待定,要么另谋高就换了新东家。

这刚过没几天,便又传来了理想汽车智驾核心人物、世界模型负责人贾鹏已开始“带病休假”的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贾鹏工位目前已空置,甚至有知情人士透露“不排除离职创业的可能”。

如果该消息属实,那么便是理想汽车在短短不到两个月之内,再度“痛失”一位智驾技术“大牛”。早前的5月21日,曾任理想汽车端到端模型负责人夏中谱,便被证实已离职。而贾鹏与夏中谱以及目前独自坚守的量产研发负责人王佳佳,此前更是被称之为理想智驾团队里的“三驾马车”,堪称灵魂人物之一。

-01-

智驾“大牛”离岗,不止发生在理想

事实上,智驾“大牛”们的接连离岗,不止发生在理想。较之理想更早在此领域起步的蔚来汽车,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巧合的是同样也是发生在最近的这两个月里。

今年4月底,有媒体爆料蔚来汽车自动驾驶算法核心负责人樊昊阳已离职。据了解,樊昊阳是PNC(规划与控制)领域专家,北大数学系本科、威斯康星大学统计学博士,曾任职百度美研、Aurora,2021年加入蔚来并主导端到端Planner模型研发。

有媒体分析指出樊昊阳所在的团队,直接影响着蔚来NAD系统的迭代速度,他的离岗对于蔚来的智能辅助驾驶板块,着实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对其离职原因,蔚来回应为“个人职业规划”。

更重磅的消息来自6月底。6月30日,蔚来技术规划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胡成臣,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布已"毕业"(互联网大厂对离职的戏称)。

公开资料显示,胡成臣200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长期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29岁成为西安交大电信学院副教授,后升为教授,并担任西安交大计算机系主任,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数据中心、网络大数据等。

加入蔚来汽车前,他曾任全球最大的可编程芯片厂商赛灵思亚太区实验室主任、首席工程师、赛灵思亚太区CTO office负责人、赛灵思亚太区council成员。

2021年,胡成臣加入蔚来,推动成立芯片研发团队,主导架构设计与技术路线选型。去年7月,蔚来宣布已成功流片的自研智驾芯片定名为“神玑NX9031”,并于今年4月宣布“神玑NX9031”芯片已量产上车。

在胡成臣宣布离职后的7月2日,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发文表示:“我们芯片团队能力强,团队稳定,没有任何核心成员离职。昨天有不少信息将公司原技术规划负责人胡成臣与芯片团队牵扯在一起,这个有些误会,借此做个澄清。胡成臣在公司时主要负责协同各研发部门研究并制定公司长期技术路线图及实施规划,未参与芯片研发等相关工作。”

可见,蔚来和理想的智驾“大牛”们的离开,都集中在了最近的两个月里。那么小鹏汽车那边又如何呢?笔者查询相关资料后得知,去年4月2日,曾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刘毅林离职;同年6月21日,小鹏智驾北美负责人林一树离职。

目前来看,小鹏汽车的智驾团队看似相对稳定一些,可实际上只不过是小鹏的智驾人才流失,比理想和蔚来要更早一些罢了。

-02-

为何,他们会在此时选择离开新势力?

从智驾人才们离岗后的新选择不难看出,这批“大牛”们之所以选择在此时离开新势力,一方面出于对整体车市的预判,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自身职业规划的重新考量。

新势力们在不缺流量,不缺话题的同时,却依然在面临着企业何时能够盈利这个灵魂拷问。除了理想之外,包括目前风头正劲的零跑汽车,也依然没能实现盈利。

而智驾“大牛”们需要考虑的是,如果始终不能盈利,那么新势力车企在智驾等方面的研发投入还能持续多久?当融资或是其他方式换来的现金储备到了捉襟见肘的那一天,他们又该怎么办?

为此,有不少智驾人才在离开新势力后,选择了相对更加稳定,或者说没有那么大盈利压力的传统车企,亦或是供应商企业。说的直白点,就是未来相对更有保障,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的车企。

另外,还有很多智驾人才,在离开新势力车企后,选择了自行创业。而这部分人才的新选择,显然更加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预期和职业规划。加之,在新势力车企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以及他们对于此领域未来前景的持续看好,给了他们重新选择的勇气和契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依然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以及可能性。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去年该领域里的一个插曲。

彼时,关于中国智能驾驶与特斯拉的差距,业内曾有一场著名 “互怼”:先后任职于特斯拉和小鹏的谷俊丽博士直言,中国团队至少落后特斯拉 1.5-2 年;而理想智驾副总裁郎咸朋则认为,产品体验上的差距最多只有半年。

不管差距到底有多大,这都是那些智驾大牛们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市场潜力。当差距真正缩小,甚至反超的那一天,技术大牛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显然要比在新势力车企里当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要来得更加直接和具体。

当然,人才的流失或者说流动,也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带给新势力们多大严重的危机。因为它们打心底里已经认识到包括智驾等领域和板块,对于它们而言,到底有多重要。

-03-

智驾,对新势力究竟有多重要?

上述的新势力智驾人才离岗案例,一方面凸显了当下的车市竞争环境导致包括新势力在内的诸多车企,都不得不时刻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同时还得兼顾成本因素等诸多考量。

有媒体报道,不少的新势力智驾人才离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薪酬的调整,甚至有的新势力还祭出了“千万年薪变股权”的操作。对此,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我们不予置评。

另一方面,我们不禁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被誉为新势力“弯道超车”利器的智能辅助驾驶板块,一直以来都是新势力们重点发力的方向和领域,有的甚至长期亏损,也要拨出银两来在保证智驾的研发。其原因,究竟在哪里?智驾,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从技术进步与需求匹配的维度来看,新势力开发智驾系统无疑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智驾系统可以显著提升驾驶体验,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新势力车企通过自研智驾系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术进步,进而深度参与新能源下半场智能化的竞争。

此外,从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势力也不得不“折腾”。因为包括蔚小理在内的诸多新势力,均采取的是直营模式,以及较为成功的社区运营,这样能够直接从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从而快速迭代升级产品。

当然,从产品差异化的维度来看,新势力们都非常重视这个可以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卖点。当下,随着消费主力的愈发年轻化,他们更多的人拥有较强的科技敏感性。没有智驾或是智驾水平不高的产品,在他们那里首先就有可能被排除开来。

当然,好处虽然很多,但对于新势力而言,有个重要的槛需要迈过去,或者说是认真思量。那便是因为智驾所带来的成本控制和利润空间的问题。

长远来看,自研智驾系统可以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使得它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调整空间。但就眼下来看,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支出。包括智驾研发成本,甚至还有这些智驾“大牛”们所需要的匹配薪资。

作为新势力车企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智驾对于它们而言其实不仅仅是弯道超车的利器,某种程度上讲,是其能否彰显差异化凸出产品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在智驾方面没有多少过人之处的车企,眼下的日子可谓是非常难,有的甚至已经到了退出牌桌的境地。

结语: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趋势所致,总之近期出现了多宗新势力智驾“大牛”离岗的案例。退一步讲,即便是巧合,也多少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这其中,可能有车企基于战略决策方面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也有智驾人才们基于自身职业规划而进行的主动“挪地”。但归根结底,是智驾板块在汽车产品中的价值和位置所决定了的。

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导致了大家都出现了新的想法和思考,随之变化也接踵而至。此外,随着新势力车企们在车市竞争中的角色和能力发生变化,这样的人才流动案例,也绝不可能出现最后一起,届时说不定又会出现大批的智驾人才,开始回流和重新投向新势力的怀抱,也尚未可知。

# 蔚来 # 兰博基尼 # Aventador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