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利润暴跌超五成,奔驰豪华光环哑火
2025-08-01 13:45 4252次阅读

汽车网评

汽车网评(www.qcwp.com)是国内第一专业汽车测试网,它能及时为广大消者提供汽车各方面的性能检测数据、油耗查询、故障码查询、最新的汽车**,加深车主对汽车有一个全新了解,帮助那些即将购车的消费者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近日刚甩出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的数据,不仅利润暴跌,而且销量下滑,看完你可能得倒吸一口凉气。


今年上半年,奔驰销售收入为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利润端的表现则更为惨淡,税前净利润暴跌40.7%至45.34亿欧元,税后净利润遭遇腰斩般的重挫,下滑55.8%至26.88亿欧元。第二季度情况尤为严峻,税后净利润同比暴跌68.7%,仅剩9.57亿欧元。



而在销量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奔驰同样处于下滑的势头。上半年,奔驰全球汽车总销量为107.63万辆,同比下降8%。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动车型,销量仅为8.73万辆,同比下滑14%,降幅显著大于整体水平。第二季度颓势加剧,全球总销量下滑9%至54.71万辆,纯电动车销量锐减18%至4.19万辆。


地域表现上,其全球最大市场亚洲上半年累计销量38.90万辆,下滑16%。最重要的单一市场中国上半年累计销量29.32万辆,下滑14%。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市场的加速下滑趋势,二季度销量同比暴跌19%至14.04万辆。欧洲本土及北美市场同样未能幸免,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数据不会说谎,奔驰的转型之路,比预想的艰难太多。其中,电动化战略遭遇的挑战远比想象中严峻。当全球车企都在电动化道路上加速时,奔驰纯电车型销量14%的跌幅远超其整体8%的下滑,这无疑是一记警钟。过去依靠大幅终端优惠提振EQ系列销量的策略,如今看来效果有限且不可持续。



为什么奔驰突然卖不动了?归根到底,产品本身可能没打到消费者的心坎上,是其最大的问题。在续航里程、智能化体验、充电便利性等关键维度,奔驰的电动车型似乎尚未建立起与其传统燃油车相匹敌的强大吸引力,更遑论超越新兴的竞争对手。当消费者手握相似预算,面对体验更佳、迭代更快、性价比突出的中国高端智能电动车时,奔驰三叉星徽在电动领域的光芒正在快速黯淡。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叠加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带来的压力,正持续吞噬着奔驰的利润空间。


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失速,对其全球基本盘也构成较大的威胁。作为奔驰长期依赖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和利润核心,中国上半年销量下滑14%,二季度暴跌19%的断崖式表现,无疑是财报中最刺眼的伤口。这种下滑绝非偶然或短暂波动,它深刻反映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迁。本土高端品牌与新势力车企集体崛起,凭借领先的电动化技术、高度定制化的智能座舱体验、更贴近本土用户需求的服务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着传统豪华车的市场份额。


奔驰过往依靠品牌光环就能轻松获得溢价的时代,在中国市场正加速终结。更令人忧虑的是,奔驰似乎尚未找到有效应对这一变局的清晰策略。其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产品投放节奏、本土化研发深度、用户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步伐仍显迟滞,未能有效阻止市场份额的流失。



传统豪华品牌溢价的根基,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系统性松动。奔驰利润下滑的幅度远超其收入和销量的下滑程度,这绝非简单的量减导致利减可以解释。其背后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支撑传统豪华车高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正在显著削弱。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领域,消费者都变得越来越精明和务实。他们不再愿意为单纯的品牌标识支付过高溢价,转而更加关注产品的实际价值、技术含量和综合体验。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奔驰引以为傲的品牌力所营造的舒适圈,正在迅速缩小。同时,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电动车领域的价格战,奔驰不得不进行更多的终端让利,这直接挤压了原本丰厚的利润空间。成本高企与收入、利润锐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构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展望未来,奔驰的转型之路注定崎岖。能否在电动化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打造出真正具有颠覆性体验的产品,将决定其能否重获市场青睐。在中国市场,如何加速本土化进程,深刻理解并满足快速迭代的用户需求,构建全新的竞争力,将是关乎其全球地位的关键战役。对传统运营模式和成本结构的彻底革新,也迫在眉睫。


汽车网评:奔驰的困境是传统豪华车巨头在智能电动时代转型迟缓的缩影。其品牌光环正被快速稀释,根源在于未能及时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动产品并适应中国等关键市场的剧变。若无法在核心技术突破和本土化深度上实现质变,仅靠历史荣光将难以阻挡市场份额与利润的持续滑坡。

# 行业解读 # 奔驰 # 五菱汽车 # 五菱荣光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