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零跑上调VS理想下降:2025年的车市攻防战!
2025-08-20 12:54 1585次阅读

百姓评车

**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最接地气的汽车媒体集群!

日前,零跑汽车宣布将全年销量目标从60万辆上调至65万辆,并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3300万元);而理想汽车则在5月将原定70万辆的目标下调至64万辆,其中增程车型目标从56万辆缩减至52万辆,纯电车型目标则从5万辆提升至12万辆。

两家以增程为销量主力的新势力车企,在调整年度销量目标这件事上一升一降。这不仅反映出两家车企战略路径的差异,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决赛圈”的缩影。

目标调整的一升一降

零跑汽车与理想汽车在2025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从销量表现到目标调整,二者形成强烈反差。

零跑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多项核心指标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5年1-6月,零跑汽车累计销售22.17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55.7%,这一数字不仅远超行业平均增速,更使零跑首次登顶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零跑的增势在进入下半年后仍在加速,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5万辆大关,达到50,129辆,同比增长126%,连续第五个月保持新势力销量冠军地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表现,零跑汽车又一次上调了年度销量目标,从3月初提出的50-60万辆上调至58-65万辆。更值得注意的是,零跑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达0.3亿元,毛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1.1%大幅提升至14.1%。公司副总裁李腾飞甚至表示明年将挑战100万辆销量目标。

目前,零跑已完成上调后最低目标(58万辆)的46.9%,按照目前增速,完成销量目标将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汽车正面临销量下滑、盈利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理想汽车上半年累计交付20.38万辆,同比仅增长7.9%。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更与公司年初设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相去甚远。2025年初,理想设定的全年销量目标为70万辆;5月份的时候,这一目标被下调至64万辆(其中增程L系列从56万辆缩减至52万辆,纯电产品目标则从5万辆提升至12万辆);目前,即使下调后的目标完成率也仅有36.7%,这意味着下半年,理想汽车需要月均交付超过6.8万辆才能达标,这一任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压力山大。

“一升一降”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对市场形势的截然不同的判断与应对。零跑凭借高性价比策略实现规模快速扩张,而理想则在产品迭代与战略转型中遭遇阵痛。这种分化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已进入新阶段,从单纯规模竞赛转向对盈利模式、技术路线与运营效率的综合考量。

两者不同的市场处境

零跑汽车与理想汽车在销量目标上的反差,根源在于二者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与产品策略。这种战略分化在2025年市场环境变化下被进一步放大,导致了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零跑汽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逆袭,其核心技术战略功不可没。

首先,零跑汽车瞄准最大规模的大众市场,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和平台化战略实现快速增长。首先,零跑凭借“30万级技术下放到15万级”的产品策略,以低于竞品的价格提供更高配置。新款C11起售价仅比现款高1000元,增加AR-HUD、Nappa真皮座椅等配置(价值超4万元)。这种"低价高配"策略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同时,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战略,实现了65%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涵盖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硬件等关键领域。通过平台化生产,C10与C16实现70%部件共享,B系列通用率高达88%(如前后车灯、仪表盘、底盘部件相同),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LEAP 3.0架构支持多车型平台化生产,工厂产能利用率超90%,进一步压缩研发成本。

零跑汽车一手抓产品力,一手抓成本控制,形成了难以被竞争对手简单复制的体系力。

而理想汽车则是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一直以来,理想汽车过度依赖L系列增程式SUV,而该系列车型自2022年底推出以来已近3年。虽然年款一直在推出,但核心架构与设计语言未变,消费者审美疲劳加剧。同时,L6/L7/L8/L9系列采用高度相似的"套娃"设计,导致产品之间差异化不足,一旦市场风向发生变化,整个产品线都极易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增程赛道已从蓝海变为红海。问界、深蓝、零跑等品牌在增程领域快速追赶。问界新M7、M8、M9凭借华为智能座舱与智驾加持,对理想L系列形成强大压力。同时,零跑则发挥全域自研的成本优势,以"半价理想"的产品策略切中价格敏感型家庭用户;深蓝等品牌则瞄准年轻家庭市场,通过更激进的设计语言和娱乐配置吸引新一代消费者。这种全方位、多价位的产品围攻,使得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差异化标签迅速被大众化。

这种产品策略在初期可以通过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应,长期来看却削弱了品牌的创新形象和市场应变能力。

百姓评车

更深远来看,当中国车市进入行业变革的深水区,各家车企(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技术迭代的节奏控制、用户需求的精准预判,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行业大考中赢得最终席位。

 

# 理想汽车 # 零跑汽车 # 零跑C11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