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传言与辟谣之间,一汽与零跑的合作想象
2025-08-22 18:13 1724次阅读

汽湃

汽车内容原创社群MCN平台,构建原生内容传播全体系,服务行车生活

8月20日,一则关于“一汽入股零跑”的消息点燃了行业舆论场。据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一汽正筹划入股零跑,计划收购约10%股份,并已在内部部门流转推进。共和国长子若真要出手扶持一家新势力,这背后的信号自然耐人寻味。

然而消息传出不久,双方迅速回应。零跑方面表示“不予置评”,一汽更是直言“这是不实信息”。看似斩钉截铁的表态,却并没有让外界的猜测消停。毕竟在中国车市,“辟谣”未必意味着故事就此终结……

辟谣之外的合作现实

从字面上看,一汽否认了“入股零跑”的传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毫无瓜葛。事实上,今年早些时候,两家企业已经在一汽总部所在地长春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今年3月3日,为加强技术融合、聚集优势资源、共同提升产品竞争力。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在长春达成了合作。彼时,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均出席签署仪式。根据签约内容,双方战略合作分为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研发领域的技术积累,共同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通过二者的技术融合共同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探讨深化资本合作的可行性,借此实现全产业链资源协同。

更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在最新的财报中明确表示,双方首个合作开发车型已经落地,相关工作正在推进。而中国一汽电子招标采购交易平台也显示,红旗品牌G117产品整车联合开发及平台许可费技术采购已成交,成交人为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月底,有媒体报道称,一汽和零跑或将基于零跑汽车的B平台开发新的车型,并在海外市场销售;此外,一汽大众或和零跑汽车合作,基于零跑的技术架构在国内市场开发新车并进行销售。

由此看来,所谓的辟谣,并不是对合作可能性的彻底否定。

事实上,这种“先辟谣、后落地”的逻辑,在中国车市早已司空见惯。最近几年,从小米造车、长安与华为的合作、雷克萨斯的国产落地,都是先有风声、再被否认、最后逐步坐实。汽车产业的合作牵涉复杂,消息流转中难免模糊,但最终落地往往印证了市场最初的直觉。换句话说,辟谣未必等于没有,而只是意味着故事还没到最终章。

“辟谣惯性”与市场期待

对于一汽与零跑的合作,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大势所趋。理由很简单:一汽需要一个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跑得更快的伙伴,而零跑需要一位能够提供产能、渠道和全球化经验的“老大哥”。双方早已在实际业务中磨合,未来是否进一步加码,只是时间和形式的问题。

这种氛围,也解释了为何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能在资本市场掀起涟漪。零跑股价短期内上涨,投资人选择用真金白银下注,他们并不关心一汽此刻是否真的入股,而更看重双方合作的长期逻辑。尤其是零跑自身的成长曲线,给市场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要理解一汽为何对零跑兴趣浓厚,必须看到后者近两年的爆发式成长。2025年上半年,零跑营业收入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1%;净利润首次转正,达到0.3亿元;累计交付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7%,连续五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7月份,零跑汽车单月销量更首次突破了5万台——这些成绩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坚持“科技普惠”战略的结果。零跑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高的配置,让智能电动车走进更多家庭,也让自己的规模化盈利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这份成绩单还意味着,零跑已经从“边缘新势力”跨入“头部新势力”。它的成功路径很清晰:SUV黄金车型叠加极致性价比,再辅以增程与纯电并行的技术路线,稳稳卡住了中国市场的主流需求。

在产品层面,零跑坚持“科技平权”的定位——要做“汽车界的优衣库”。从CTC 2.0电池一体化技术,到全域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再到“四域合一”电气架构,零跑的研发思路都是以更低成本提供更高配置。这种策略,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科技的渴望,也让智能电动车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零跑的国际化同样抢眼。2025年前7个月出口近2.5万辆,覆盖欧洲、中东、非洲、亚太30余国,与Stellantis的反向合资合作更是被视为“出海新范式”。这意味着,零跑不仅是国内性价比之王,也正在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潜在竞争者。

互补与共赢:一汽的焦虑与零跑的机遇

而要理解外界对双方合作的期待,还不妨从双方各自的处境来看。

对于一汽而言,作为共和国长子,它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丰厚的资产积累:全国五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300万辆的柔性生产线、遍布海外的销售与服务网络。这些“硬实力”,是任何一家新势力短期内无法企及的。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一汽的表现并不突出。无论是红旗的纯电产品,还是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都未能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相比之下,上汽、广汽和长安早已通过不同路径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这让一汽的转型显得格外迫切。

零跑的处境则恰好相反。它以全域自研和极致性价比快速突围,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壁垒,并在销量和毛利率上实现突破。但高速扩张也带来产能紧张和渠道不足的问题。海外市场虽然已经起步,但与Stellantis的合作更多解决了进入欧洲的前半程,若想全面铺开,依然缺少更强大的生产与物流体系支撑。

由此可见,一汽与零跑的结合,像是拼图的两块缺口:一汽需要零跑的技术、灵活与市场触觉,零跑则需要一汽的产能、渠道和“老牌国企”的信誉背书。两者之间的互补,并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可能孕育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试想,如果红旗未来的新车型能够搭载零跑的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或许能在中高端市场形成新的竞争力;而零跑若能借助一汽的柔性产线快速提升产能,再通过一汽现成的海外渠道走向全球,那么它的扩张速度将远超单打独斗。这不是单向的帮助,而是彼此成就。

结语

辟谣也好,传言也罢,其实并不会影响一汽与零跑合作的真实进程。更重要的是,这场“共和国长子”与“新势力黑马”的携手,象征着中国车市新的发展逻辑正在成型:传统巨头不再固守阵地,而是主动拥抱创新;新势力也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愿意借助传统车企的力量加速成长。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所有车企都必须重新找到自己的角色。一汽与零跑的合作,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足以让人们看到一个新的范式:国企的资源与新势力的技术,它们或许可以成为彼此成就的强大力量,而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进入新的时代。

# 行业解读 # 红旗 # 零跑汽车 # 红旗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