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被泼冷水,才是真正的智驾革命? |去智驾化
2025-09-05 09:49 3790次阅读

BusinessCars

BusinessCars是一家由沪上多名优质媒体人共同创办的自媒体平台。立志于用温暖而直指人心的文字,洞见、思考、解读,做一个小而美的冷静汽车行业观察者。

技术和用户安全之间,是一场生死博弈,一点凑合的余地都没有。

要说2025年车市最大的变化,那就是从全民智驾,从狂热到理性。

此前,“智驾不够?那离下桌不远了”。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要在各种场合里,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地来阐述自家的智驾水平有多厉害。智驾,已然成为区分车企技术实力的标志。

两头挑子一头热。

结果,一场事故造成的舆论,排山倒海,给这股狂热浇了一盆冷水。掩藏在狂热之中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技术不成熟,却以接近百分的姿态被推向市场,压缩安全冗余、模糊人机权责,系统接管逻辑缺陷,“既要普及又要免责”的致命悖论……都在狂热降温之后,变得清晰可见。

前脚打出“智驾平权”的雄心之志,把智驾拉到10万元以下市场的比亚迪,后脚在推出新款海鸥车型时,增加了更大容量的电池,却去掉了“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系统。

高调入局智驾,到“非智驾”车型回归,比亚迪的变化,是智驾行业的一个缩影。加上“辅助”二字,是一场所有人都在经历的阵痛。矛盾无处遁形。

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间找到平衡,消费者需摒弃“智驾神话”,正视技术局限性。两者相撞,找到平衡,才是智驾的未来。

正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汽车研究所的结论:真正的智能驾驶革命,始于对技术局限性的清醒认知。降温不是终点,而是必经之路。但是,路怎么通往成功,又逼迫着车企做出选择。

合作,还是自研?

灵魂,到底还重不重要?

谁都输不起

从“激进”到“保守”的骤然之变,来自于那场事故背后的原因。

3月29日,发生在安徽境内的某品牌车型事故,因为NOA系统未及时识别道路施工改道,导致驾驶员接管后仍避让不及。而且,系统从发出警告到碰撞仅有3秒。

研究发现,从系统预警到有效接管的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需2.3秒。这就意味着,驾驶员从感知危险到完成有效接管,需在0.7秒内完成全部操作,远超人类生理极限。

多起事故中,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在事故发生前的一瞬间,自动退出智驾系统,然后提醒用户接管车辆,很多驾驶者还没有听完提示语音,车就已经撞了。

原因背后,是技术局限与用户期待之间存在巨大的逻辑悖论。本质上还是,“算法逻辑与人类直觉的冲突”。事故之后,一时间关于智驾安全、智驾权责归属的讨论,甚嚣尘上。

其实,这种声音并非事故之后才有的。2024年第一季度的时候,调研数据显示,智能驾驶功能投诉量同比激增67%,其中“功能误触发”占比达53%。

曾有车企工程师透露过,现在的城市NOA在暴雨天气识别率会骤降至72%。但是,“没有一家车企的宣传物料中,敢出现这样的数据。”

车企的宣传话术中,常常出现的是,“城区NOA覆盖率”“端到端算法突破”等指标,用来标榜技术成熟度。

而且,在诸多车主的实际体验中,城市复杂路况的接管率居高不下,极端场景如逆光、夜间、施工路段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仍然不足。

可以说,技术的现实,其实很骨感。

但是,智驾的火热,还是让竞争失去了理智。“参数内卷”掩盖了骨感的现实,导致用户高估系统能力。

都知道,目前市面多数智驾系统仍处于L2级别,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但是,宣传的话术,常常让用户误解。

很多车主晒出“躺座椅睡觉让车自己开”的作死视频,屡见不鲜。隔三岔五,总有各种驾驶员在智驾过程中脱离管控的新闻。因为,盲目信赖,最终在真正危险到来的时候失去掌握。

美国NHTSA的统计,曾直指要害,2023年因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中,67%源于驾驶员对系统的过度依赖。

而且,事故发生后,车企可通过后台数据单方面认定“系统未开启”或“用户操作失误”。有时候,也会因为缺乏第三方监管的数据透明度,使得用户在维权时处于弱势地位。而且,目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最高级别不超过L3,驾驶者是所有驾驶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此外,除了智驾系统能力被高估以外,也常常出现一些误判。比如,小米汽车的疲劳监测功能,曾有车主因为“小眼睛”,被车载疲劳驾驶监测系统频繁“审判”,警报声一路狂响二十余次,甚至被强制降速停车。

类似的反馈不绝于耳。

百度搜索数据显示,“智驾致死率”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激增320%,“自动驾驶体验”搜索量下降67%。J.D. Power调研显示,愿意为高阶智驾多支付5万元的用户比例,从2023年的28%暴跌至15%。

说到底,也是因为技术无法清晰界定“人机共驾”的边界。系统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强制退出?驾驶员注意力监测如何避免形式化?都没有明确的标准。

而且,为了抢占用户心智,车企还将低成本方案强行推向10万级车型,多采用纯视觉方案,功能局限于基础辅助。这种分层策略虽符合商业逻辑,却进一步侵蚀了安全冗余。

“凑合能用跟好用是有区别的”。但是,技术和用户安全之间,是一场生死博弈,一点凑合的余地都没有。

因为,谁都输不起。

擦边球,要不得

警钟已经敲响。

多达数次的大小事故,给整个行业发出了警告,“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不能只是一句营销的口号,也不能是一种追求潮流的手段,应该是一种“敬畏”。

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曾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激光雷达的‘nice to have’而不是‘must to have’,很多消费者把它看成一个高科技产品,甚至会网上买一个100块的模型壳子贴在车上。”

他说,这种情况下,激光雷达不是安全冗余,而是外观装饰,这样的误导是不好的。本质上不是一个成本问题,而是不能误导消费者的安全问题。

4月,工信部赶紧按下“蒙眼狂奔”的暂停键。

一纸禁令撕开了行业的新衣,明确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不允许在L2级宣传中用“接管”进行功能的传播,强调L2不允许驾驶员脱离控制,L3才可以使用,也不允许使用“脱手”、“脱眼”的描述。

新规犹如一记重拳,综合起来一句话,“别拿用户当小白鼠,擦边球,要不得”。谁再夸大说“自动开车”“高阶智驾”,直接罚广告费的5-10倍。

智能驾驶领域,在半推半就中迎来了微妙转折。

倡议发布之后的上海车展上,就连引领中国智驾市场的华为,也在展台上放了一块电子屏,反复播放着修正声明,“乾崑智驾(辅助)系统”。刻意添加的括号,成为智驾转向的缩影。

此前,大势宣传智驾系统的车企,不得不重新校准技术认知的刻度尺,纷纷改口,在智驾后面加上“辅助”两个字。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说到底“辅助驾驶”才符合L2级别的定位。

小米官网上已经将小米SU7相关表述进行调整,“智驾”表述已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长城汽车建立含437条敏感词的“智能驾驶语料库”,要求宣传物料必须通过合规审查。

“在宣传上,打擦边球,此前造车新势力惯用的手法。”某家传统车企的销售员表示。如今,智驾”改“辅驾”,不仅是一次名称的变化,更是一次安全理念的转变。

基于此,车企对外宣传和销售话术,也出现了三个明显变化。从“功能清单”到“条件清单”,从“技术参数”,到“使用边界”,从“场景描绘”到“责任声明”。

比如“条件清单”,把自动驾驶一词,换成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宣传彩页也不会笼统地写“智驾”。很多车企的培训手册显示,介绍一个智驾功能,必须同步说明“需在高速公路单一车道使用”“雨雪天气性能受限”,等多项限制条件。

曾经占据C位的城市NOA演示视频,如今已被折叠在菜单栏最深处。多数门店已不再将辅助驾驶作为核心话术主动宣传,这并非个例。

深蓝S09的发布会上,华为ADS 3.3系统的演示视频中,30%时长用于讲解系统主动退出机制和驾驶员接管提示策略。

蔚来ET5的展厅讲解时长从45分钟缩短至28分钟,重点转向座椅通风与女王副驾。理想销售人员表示,在智驾宣传上更为克制,理想L6的宣传物料上明确标注,理想辅助驾驶。

以“智驾科技”为品牌标签的小鹏,虽然还鼓励消费者试驾导航辅助功能,但是在话术表达上也比以往更加谨慎,需要和顾客强调“每15秒需要握一次方向盘,主要出于对用户认知和法规责任的平衡考虑。

7月初,比亚迪宣布,在中国市场,对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用户,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和依法应由本车承担的损失,不用再走繁琐的保险流程,对用户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虽然,宣传话术全面收紧后,有些门店的试驾转化率暴跌60%。不过,就像是成功之前的那道窄门,必须穿过去。

“就像教小孩骑自行车,不能光说‘看我们能漂移过弯’,更要强调‘必须戴护具、要在广场练习’。”德国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监吴楠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想赢,必须“结对子”?

市场正在价值回归,但是回归的阵痛,也让车企在智驾赛道上陷入两难之境地。

一难,难在在约束之下,车企在技术上的宣传力度变弱,有可能导致产品吸引力减少。二难,若放任用户过度依赖系统能力,则需承担舆论与法律风险,谁来兜底的问题,难以界定。

两难的背后,本质上还是智能化时代竞争能力的迁移问题。而且,迁移的本质,“除了技术,更多的是产品和成本决定的。”

智能化赛道的竞争,陷入了“不可能三角”:技术、成本与责任的博弈。“缺钱、缺人、缺数据”的“死亡谷”,萦绕在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智驾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重构。

为了从“不可能三角”的死亡谷中脱离出来,车企开始在自主研发与合作之间不断寻求权衡。头部供应商与车企之间的联盟关系,也不断在重新排列组合。

曾经,车企将“全栈自研”当成竞争的圭臬。长城孵化成立毫末智行,上汽成立零束,吉利联合亿咖通创立吉咖,奇瑞成立雄狮科技和大卓智能,都是为了构建核心技术自主权,将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

“灵魂论”,最开始的抵触,来自于两点。

一方面,传统主机厂当时正全力投入自研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技术,与华为客观上形成竞争关系。

另一方面,车企也担忧,像华为这样拥有顶尖技术整合能力的玩家入场,若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生态都由其主导,长期可能会重构产业链格局,使主机厂在合作中丧失议价能力和技术定义权。

所以选择全栈自研。一来,可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二来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但是,这是一条痛苦而漫长的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在单一车企内完成“研发-量产”闭环面临的技术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

基于这个无奈的现实,再加上竞争愈发激烈,车企们等不起自研的成果,所以选择“结对子”,从“灵魂论”到“混合双打”的方式,逐渐增多。

除了建立智能驾驶研发团队,不少车企开始选择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今天的局面是20%自研,80%依赖供应商。”

4月,上汽集团旗下软件公司“零束科技”已与上汽研发总院完成整合,并开始协同推进相关研发工作。“原零束科技智驾团队有接近10%的员工主动离职。”

虽然,上汽强调,“华为与我们的合作是战略性合作、全方位合作。”不过,为了保证技术的独特性与自主性,上汽也在尝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与地平线、鸿蒙智行、卓驭、Momenta,实现深度合作,应对不同品牌的产品需求。

长安汽车围绕旗下阿维塔、深蓝和启源三个品牌,也采用了“合作+自研”并行策略,阿维塔通过深度绑定华为,启源品牌主要搭载的是长安自研的天枢智驾系统,深蓝在应用华为乾崑智驾的同时,还自研了DEEPAL AD PRO。

5月份,奇瑞被曝关闭并整合旗下智驾研发团队,奇瑞子公司大卓智能已解散,原CEO谷俊丽离场,研发团队由雄狮科技总经理邬学斌接管。整合后,奇瑞将智驾业务归入研究总院统一管理,并依赖第三方供应商,比如博世、大疆车载、地平线等。

吉利,前期吉利靠“买买买”在智能化领域做了多项布局,如今全面整合,统一智驾路线,将资源集中在千里科技。据悉,极氪团队加上吉利研究院近1000人,以及迈驰智行的500人,此次涉及调整人员或将达3000人。

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被爆加盟千里科技,外界评论,“吉利这是要再造一个车BU啊。”

此外,垂直供应链一向完善,“鱼池里有很多鱼”的比亚迪,在自研的同时,也与Momenta合资成立“迪派智行”,力攻克智驾量产难题。

一贯坚持核心技术深度自研的造车新势力,也开始转变策略,蔚来、理想,都与地平线、华为等供应商实现合作。

结对子,既可避免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又规避全栈自研的高昂成本和时间代价。“技术没有高级低级之分,重要的是在成本、效率、体验间找到更优解”。

都知道,智能驾驶的演进史,本质是一场从“技术独行”到“生态共生”的产业范式革命,谁能构建起“技术-数据-场景”三位一体生态,谁能在成本、效率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谁就能笑到最后。

但是,很难。

如今,智驾的竞争窗口在缩小,在“自研”与“合作”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且迫切。没有人想在死亡谷里孤独地死去,技术也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

不过,随着车企和华为、Momenta等核心供应商结对子越来越多,用户倒是也不用纠结“谁的智驾更安全了”。

# 行业解读 # 比亚迪 # 海鸥 # 雄狮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