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一纸新规撼动汽车设计,工信部叫停“全隐藏”汽车门把手
2025-09-25 18:36 2083次阅读

车驰神往

《车驰神往》擅长以独到的文字、视频和观点,为车友们传播最有趣的汽车文化和最新鲜的汽车**。

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设计。


这意味着,一旦标准正式实施,曾象征高端、科技感的隐藏式门把手将逐步退出市场。在科技感与安全性之间,监管选择了后者,为这场持续多年的设计争议画上了句号。隐藏式门把手,这一曾被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推崇备至的设计,以其流畅的线条和极简的外观征服了无数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它诞生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成为区分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视觉符号之一。


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今年4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100名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就高达约60%。这一数据印证了隐藏式设计在新能源时代的受欢迎程度。然而,光鲜背后隐藏着安全隐患。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在多起交通事故中,救援人员因无法快速识别或操作隐藏式把手,延误了黄金救援时间。2024年山西运城,一辆新能源SUV追尾起火,电路中断导致门把手失效,车内人员疏散受阻最终伤亡。2025年山西侯平高速,另一辆SUV碰撞后断电,把手弹不出来,救援人员只能破窗救人。数据显示,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量同比增长132%。


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人士坦言:“对车外门把手的操作空间作出规定,事实上就是明确禁止了‘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的设计。” 这句话揭开了汽车行业长期以来的一个伤疤: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车企往往为了差异化而过度追求表面上的“创新”。


工信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看似只是对一个汽车零部件的规范,实则是对汽车行业盲目追求“科技感”而忽视安全本质的一次严厉纠偏。新规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并且必须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能在事故后开启车门。同时,车门外把手在任何状态下都必须提供不小于规定尺寸的手部操作空间。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也能有足够的空间操作机械开门装置,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标准起草组建议新规的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并设定了过渡期: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7年7月1日起需满足全部要求,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则需在2028年7月1日前完成整改。这一安排既考虑了安全性要求的紧迫性,也给了企业足够的调整时间。


隐藏式门把手只是汽车行业“形式大于功能”趋势的一个缩影。从难以使用的触摸式空调控制到复杂的多级菜单设计,汽车制造商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高科技军备竞赛”,而最基本的用户体验和安全考量却被抛在脑后。在社交媒体上,对新规的讨论异常热烈。多数网友表示支持:“早就该管管这些华而不实的设计了”“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这种舆论风向的转变,反映了汽车消费文化正在走向成熟。


曾几何时,隐藏式门把手是高端电动车的标志之一,是消费者炫耀的资本。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冬季门把手被冻住无法弹出的新闻频现报端,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设计的实用性。作为隐藏式门把手的代表车企,特斯拉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近日透露,特斯拉正在重新设计其饱受安全争议的车门把手系统。这一表态意味深长,意味着即使是最初推广这一设计的车企,也不得不正视其安全隐患。


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汽车安全标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当车企们放下“为隐藏而隐藏”的执念,或许会发现:真正的科技,不是炫技,而是让安全触手可及。尽管隐藏式门把手被“禁止”,但车企的创新并未终结。半隐藏式设计如小鹏G6的“凹陷式把手”,既保留科技感,又满足操作空间要求。新材料和交互技术的进步,也可能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主编点评


为了赚钱可以睁眼说瞎话,而且是在安全方面玩火,这样的企业绝对走不远。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随着新规的逐步实施,汽车设计将告别华而不实的过度创新,回归到以安全为本的本质追求。

# 政策动向 # 小鹏 # 特斯拉 # 小鹏G6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