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比老款贵,但上市1小时却能狂揽3万单!全新问界M7凭什么热销
2025-09-26 15:42 1244次阅读

车之养护

专注于汽车行业,每天更新汽车**,与你分享汽车各品牌的看点 修改信息

2025 年 9 月 23 日,全新问界 M7 正式上市,增程版 27.98 万 - 35.98 万元、纯电版 31.98 万 - 37.98 万元的定价刚公布,市场就给出了强烈反馈。上市 5 分钟订单破万,1 小时大定攀升至 3 万台,24 小时更是突破 4 万单,预售 19 天累计小订达 23 万辆。这款顶着老款名号却全面升级的车型,即便起售价较老款上涨 3 万元,仍点燃了市场热情,究竟是为什么呢?



新旧 M7 差了不止一个级别

如果拿全新问界 M7 与老款对比,用 “两款车” 形容毫不夸张,核心升级集中在五个维度。

平台彻底换血是最关键的,老款M7曾被诟病的 “油改电” 平台彻底淘汰,新款直接用上与 M8、M9 同源的新平台,底盘平整度大幅提升,排气管也做了隐藏处理,解决了老款底盘杂乱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空间的质变,轴距从老款的 2820mm 拉长到 3030mm,车长和宽度也分别增加,六座版第三排腿部空间有明显提升,后备箱最大容积可达 2000L,露营装备或婴儿车都能轻松容纳。


底盘硬件也实现越级升级,配备同级主流的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组合,全系标配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震,MAX 版本还搭载了双腔空悬。有媒体实测显示,新款M7在急加速减速时的抬头翘尾现象明显改善,80 码快速变道时车身稳定性显著提升。不过硬件升级也有遗憾,有老车主发现新款铝合金下摆臂换成了冲压钢板,质感略打折扣。


智驾方面,新款M7取消了 ADS SE 版本,全面升级到 ADS 4.0 系统,除增程最低配 PRO + 版外,其余车型均配备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 250 米,能识别锥桶、水马等异形障碍物,城区无图智驾覆盖 4 万多个城乡镇。相比之下,老款单激光雷达的智驾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感知能力确实不足。

配置方面,全新问界M7升级幅度同样很大,内饰布局向 M8 看齐,增加了副驾驶娱乐屏、二排娱乐屏、冷暖箱等配置,舒云座椅支持通风、加热和按摩功能。隐藏式门把手的加入,既提升了科技感,也解决了老款可能夹手的隐患。


涨价仍被追捧

3 万元的价格涨幅并未劝退消费者,根源在于全新问界 M7匹配了中国家庭对 SUV 的核心诉求。

首先当然是空间提升,全新问界M7的3030mm 的轴距让新车在六座布局下仍能保证二排舒适性,5 座版后排腿部空间超 1 米,后备箱在第三排折叠状态下能容纳大件行李,兼顾了多孩家庭出行与日常储物需求。


动力方面,增程版搭载 1.5T 增程器,配合 53 千瓦时电池组,纯电续航可达 251 公里,日常通勤完全够用;综合续航超 1600 公里,馈电油耗 5.4L/100km,彻底解决长途出行的补能顾虑。纯电版则配备 100 千瓦时电池组,CLTC 续航 71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5 分钟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兼顾了环保与便利性。这种 “增程 + 纯电” 双选项,覆盖了充电设施完善与不完善地区的用户需求。


高阶智驾也一直是问界的强项,华为 ADS 4.0 系统在城区复杂路口的决策响应速度较上一代提升 30%,高速匝道自动变道成功率显著提高。双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能力,让这套偏激进的智驾系统多了层保障,雨天或夜间行车时,对行人、车辆的识别精度更高。对频繁接送孩子、经常长途自驾的家庭而言,这种 “半自动驾驶” 能大幅降低驾驶疲劳。

综合来看,全新问界M7在产品力方面确实有大幅提升。


买单意愿呈分化态势

尽管订单火爆,但价格提升带来的争议,仍让部分消费者持观望态度。

从定价来看,新款的 “性价比争议” 客观存在。增程版标配四驱虽提升了性能,但对多数城市通勤用户而言实用性有限,如果后续能推出后驱版本,价格有望下探至 26 万元左右,那当然会进一步扩大受众面。相比较来说,纯电版比增程版贵 2 万元的定价策略,也与竞品 “纯电增程同价” 的做法相悖,显得不够诚意。


另外,全新问界M7配置捆绑销售也引发了不少吐槽。流媒体后视镜作为雨天、满座时的实用安全配置,本可作为选装项,但新车将其与其他配置捆绑,导致用户不得不为冗余功能买单。AR-HUD 仅顶配车型才有,而小鹏 G7 等 20 万级车型已标配同类配置,这种 “对内抠门” 的做法降低了部分用户的购买意愿。

对看重智驾与华为生态的用户而言,3 万元涨幅换来的升级值得买单,但对追求极致性价比或舒适性的用户,全新问界M7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结语

全新问界 M7 的 3 万单开门红,用平台、空间、智驾的全面进化,回应了家庭用户对 “一车多能” 的期待,也通过双动力选项覆盖了不同补能条件的市场。但定价策略的优化空间以及配置捆绑问题,仍然可能影响后续交付转化。这款车的市场表现最终能否持续,取决于交付后用户对实际体验的反馈,以及问界能否通过 OTA 升级弥补现有短板。

# 鸿蒙智行 # 问界M7 # 城乡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