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追觅造车是一条完整的路径,现在正是最佳“时机机会”
2025-09-28 16:50 2640次阅读

车动态

只提供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汽车信息

是的,追觅造车和小米、华为有着共同的基因——他们首先都是科技公司。
小米能凭借技术和生态快速杀入赛道,华为能以赋能模式重塑产业局势。

那么,追觅又凭什么不行?

当一家科技公司选择造车,它带来的往往不是“跟随和类同”而是“颠覆与创新”。

一、技术与用户:先天优势已打底

追觅不是从零开始。

从追觅官方宣布造车时,创始人俞浩就表示:

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更不是一时的风口追逐。

从2013年在清华天空工厂写下的第一份造车计划书,到如今站在全球清洁领域的顶峰,我们用了十二年,等一个属于追觅的“时代时机”。

如此来看俞浩,追觅早在十二年前就种下了,一定要造车计划的“种子”!


作为成长于智能科技的企业,截至2025年6月30日,追觅科技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其中多数为发明专利。涵盖电机、AI算法、智能互联等核心领域。

在马达技术上,追觅更是行业突破者:

成立两年左右便研发出 10 万转/分钟的高速马达;

随后提升至 15 万转/分钟;

目前已推出 18 万转/分钟马达,并储备向 20 万转/分钟级别迈进的技术。
这套技术逻辑,直接对应到电动车的电驱系统和性能表现,奠定了追觅敢于挑战豪华超跑的底气。

这些技术原本用在清洁电器,却能天然延伸到汽车动力、能效管理和智能驾驶系统。

同时,追觅的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规模达到千万级别。这意味着,追觅在造车之前就具备了市场验证和品牌知名度,这一点,是很多新势力所不具备的。

另外在 3000 元以上的洗地机市场,2024 年追觅的零售量份额达 44.7%,零售额份额 41.7%,稳居第一。

在 5000 元+的扫地机器人高端市场,2023 年 1–10 月市占率约 40.13%,10 月单月更是攀升至 50.71%。
能在高端消费电子市场占据半壁江山,说明追觅在技术迭代、产品打磨和用户体验上已有可观的验证。

一句话总结:追觅的起点,不是“0到1”,而是“1到N”。

二、资金实力:输血与造血并行

造车是一场资本持久战,没有资金,寸步难行。

俞浩表示:我们的造车之路做过预算,足够!
追觅在这点上并不吃亏,早期它就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融资规模可观。同时,吸尘器、清洁电器等主营业务也能带来稳定现金流。这让追觅在资金上形成了“造血+输血”双保障,而不是单纯依赖融资续命。

相比一些“只靠融资”的新势力,追觅无疑更稳。

三、德国建厂:高起点的国际化路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追觅的国际化选择。
它在德国柏林建厂,与特斯拉柏林工厂比邻而立。要知道,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心脏,奔驰、宝马、奥迪的总部都在这里,供应链与人才储备极为成熟。

追觅工厂不仅选址在产业高地,还获得了德国政府的支持。这意味着,追觅的造车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直接嵌入了全球汽车产业链。从一开始,它就把自己的起点放在了国际舞台。

四、差异化定位:出身即巅峰

再看市场选择。
特斯拉、小米、华为切入的都是大众化中高端市场,而追觅则选择了更极致的路线——对标布加迪和劳斯莱斯。

这种差异化定位看似冒险,却也精准。豪华车市场虽然容量有限,但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极强。尤其在当下,中国用户越来越追求极致体验与个性化,追觅的“顶奢路线”反而可能成为弯道超车的捷径。

换句话说,追觅不是要去卷价格,而是要以“出身即巅峰”的姿态,直接进入全球豪华车序列。

五、创始人精神:决定成败的关键

任何一场造车运动,最终都离不开创始人的价值感和局势观。
追觅创始人俞浩在宣布造车之前,已经想得很清楚。他把创业当作一生的事业,造车只是另一条路径去验证自己。

雷军如此,任正非如此,而俞浩的决心,也正是追觅造车能否成功的核心所在。

六、从“三条路”到“一条完整的路”

如果把追觅造车的布局抽丝剥茧,会发现:

技术与用户 → 打下根基;

资金与资本 → 提供保障;

德国建厂与豪华定位 → 塑造高起点与差异化。

这三条路,实际上串联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之路。追觅不是在尝试,而是在建立一套闭环模式。

所以说,追觅造车的未来,不是“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而是 它将在什么高度走通,在什么格局走赢。

结语

追觅造车,带着技术积累、资本支持、国际化制造与豪华定位的多重加持,注定不会是平凡的故事。它的“三条路”,本质上是一条完整的产业之路。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