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地球裂缝”之上,奇瑞汽车与“风”打交道
2025-09-30 18:56 3200次阅读

北评车事

汽车行业媒体人打造,All about cars。

全长2890米、主跨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这是因跨越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而闻名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

创立28年、国内最早突破百万销量的汽车自主品牌、销售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这是被业界誉名为“理工男”的奇瑞汽车。


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奇瑞汽车携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组成的汽车方阵缓缓驶过这座“世界第一高桥”。当“中国车”驶上“中国桥”的那一刻,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与中国基建的突破融汇到一起,于风声中既听到了“奇瑞汽车征服世界之最”的回响,又听见了奇瑞与“风”打过的交道。

逆风而行

花江大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最宽处达3公里,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并且,贵州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风场表现复杂。对抗峡谷强风,就是施工中的最大难点。


为了掌握风的规律,开建前,建设团队就启动了峡谷风数据监测。通过在大桥桥位区应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获取桥位区域的风速、风向、风攻角等海量风场数据,以洞悉风的流动模式,进而开展风洞实验找到最优的大桥结构形式和抗风措施。而为了让大桥结构更能抗风,施工团队设计的流线型钢桁梁具有独特的水滴形截面,以显著降低风荷载。

透过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的建造过程去看奇瑞汽车的发展过往,皆为“逆风而行”的过程。

1997年,因为芜湖市政府决定要成立一家汽车制造厂,所以就有了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彼时35岁的尹同跃被委以重任,在芜湖城北废弃砖瓦厂的几间草房里,开始筹划第一台发动机和第一辆奇瑞汽车——而这就是奇瑞汽车被称为从小草房起家的原因。


就是在那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的年月,奇瑞汽车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并在风中的辗转腾挪间,将一路走来的成果呈现为当时能从霸占市场的“老三样”捷达、桑塔纳、富康中分得一杯羹的“风云”轿车,呈现为曾经最早或者较早做过经销分网、多品牌战略、高端化、跨国合资、汽车出海等实现更多增长可能性的举措。

呈现为如今首个出口突破500万辆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呈现为202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年度跃升速度最快的车企,呈现为迄今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的“难”,在于它直面深切峡谷的险峻,对抗横风与地质的挑战,每一寸桥基的深入,都是对自然壁垒的突破与超越。

这何尝不似奇瑞汽车发展的“艰”?从技术封锁的“峡谷”中破土,于市场红海的“横风”里穿行,在品牌向上的“陡坡”上攻坚。

却又是在这些“难”与“艰”中,显现出了中国制造业“逆风而行”的信念。

凭风直上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成,是钢铁与山河的浪漫,也标志着我国在复杂艰险的喀斯特峡谷地带桥梁建造技术稳居世界领先水平,彰显中国建造的卓越实力。

当中国桥梁建设者将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写进了中国基建史。紧密围绕用户主义的奇瑞汽车也将企业的进取精神刻进了造车工艺里。

于细节处见真章。


机制砂是花江峡谷大桥主塔的主要组成成分,而早期的一些大桥的建设都是以河砂作为基础。因为不沿海、不沿江的贵州沉不下河砂来,于是就地取材,通过废石开挖、破碎筛分、去除杂质等环节,才得到了这一可以和河砂媲美甚至超越河砂的砂的种类。

无数细碎的小砂石构筑起了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基底,承托着天堑通途。一如奇瑞的“包子文化”,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功夫。

“包子文化”,是指在奇瑞汽车的创业初期,为了节约时间,员工在工作中经常先用两个大包子应付一下,工作结束后再去用正餐。久而久之,奇瑞大肉包就成为了奇瑞汽车独有的企业美食文化,“三两肉二两面”的配料,像极了奇瑞汽车真材实料造车的具象表达。


累计1000亿元研发投入打造的亚洲最大碰撞试验室里,每年进行1500余次实车碰撞;从微型车小蚂蚁的全铝笼式车身,到旗舰车型风云A9L的720度笼式座舱,奇瑞全系车型标配Shotgun结构;10重安全设计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远超行业和国标的安全准则;旗舰车型风云A9L采用的2000MPa热成型钢,一平方厘米就可以承受 20 吨的重量……

这些在造车工艺上的精细考量,为奇瑞汽车换来了41款全球五星认证和2500多项安全专利。“凭风直上,长空万里”,奇瑞汽车在底线之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技术“雄心”。

顺风起势

从北盘江大桥、平塘特大桥到如今的花江峡谷大桥,贵州不断刷新世界桥梁的“高度”与“跨度”,并切实地给沿线百姓带去交通便利、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贵州的“桥旅体”融合。

当原本扮演基建属性的大桥又带上了更多的赋能,是产品的边界有了更大的延展性;当车辆不再局限于一台交通工具,串联起来的就是“人·车·家”。


今年的成都车展上,奇瑞汽车旗下生态品牌“瑞享生活”首次进行了独立展示,现场围绕家生活、城市智慧、越野改装、自由户外四大生态场景规划20多个情景空间、超3000+品质、高端的生态产品,全场景立体空间打造,从家的半径延展生活的温度,从科技的先进领略城市的脉动,在潮酷改装中展现独特个性,从自然的怀抱奔向极境远方……通过对新生活的积极向往,对全生态的实景演绎,让用户能够沉浸式体验“人·车·家”全生命周期的美好生态。

“人·车·家”之外,奇瑞汽车生态的延展仍在继续。

2024奇瑞创新大会上,随着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的一句“明年,奇瑞智能化也要不客气了!必须进入行业头部!”表态,让业界于临近2025年收官时,看到秉承智能化战略的奇瑞汽车,生态体系日渐羽翼丰满。


其中,奇瑞汽车依托全球1700万+用户基盘,针对不同市场特性定制智驾方案:欧洲攻克复杂环岛、不限速高速与历史街区;东南亚适配高密度摩托车流与暴雨环境;中东优化沙漠高温与沙尘场景识别。

奇瑞汽车正构建以AI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联合30生态伙伴与顶级院校,开发车载无人机、智能座舱、数字底盘等技术,为下一代智能汽车铺路。

奇瑞汽车的智能化战略由汽车延伸至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业态,并已经完成墨甲人形机器人在马来西亚商用,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首飞,车载无人机、智能机库亮相。

如今来看,这一推进节奏正在“顺风起势”。奇瑞汽车这家“车轮上的公司”,潜移默化地向“智能出行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奇瑞汽车的故事,始于芜湖城北那一方小小的池塘边。

从打破外资技术垄断的毅然决心,到第一台发动机的轰鸣点火;从“小草房”里的筚路蓝缕,到“奇瑞造”驶向全球的万家灯火。由奇瑞汽车掀动的这股风,起初只是中国汽车工业图强中一丝微弱的悸动,却凭借着“技术立企”的执着与狠劲,终成席卷神州、远播海外的浩荡长风。

它吹散了蒙在中国自主品牌身上的质疑,将澎湃动力、底盘调教、高标准安全、高水准智能成为刻入中国汽车产品内里的基因;它跨越了地理的阻隔,让从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到世界任何一条普通公路的行驶,都成为中国汽车品质的见证。

如今,这阵风已吹进了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新赛段。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与变局,但那个从“青萍之末”起势的奇瑞汽车,早已将驾驭“风”的勇气与智慧,写进了自己的发展脉络。

# 行业事件 # 奇瑞 # 大众 # 风云A9 # 捷达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