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新势力开始抛弃商超模式了。
2013年,特斯拉把汽车展厅干进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打响了国内商超店“第一枪”。马斯克基本没怎么正经投广告,就靠着在城市高端地段的“物理存在感”,让中国车主觉得“嗯,这牌子应该挺牛的”。
当时还是“草台班子”的新势力一看,嘿,大哥的路子走得通啊,那还等什么?抄作业啊!
然后,展厅被玩命怼进商场。
说起来,商超模式能火还要拜“特师傅”所赐。
2023年,全国商超店超过5000家,达到巅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热门购物中心,一楼的显眼位置同时挤着四五家汽车品牌,锃亮的展车停在那里,连空气都飘着中产最爱的埃塞俄比亚豆香。
一年后,除了少数钉子户(如蔚来),同样的地方人去楼空,当年那些挤破头往里冲的“商超信徒”开始撤退,零跑、智己、小鹏、阿维塔......连“祖师爷”特斯拉都把精力转向能集合交付和售后的“特斯拉中心”。
北京龙湖天街一度聚齐小鹏、极氪、理想、问界等新能源品牌,如今只剩下蔚来和岚图还在坚持。
为什么?
因为养不起了。
新势力当年抄特斯拉的作业,是因为自己没钱没资源,玩不了传统经销商那一套。商超模式既能自己定规则,又能集中火力点状突破,而且还能给消费者强烈的心理暗示“我是时尚的智能科技消费品”,一个新品牌得以在最短时间里从“查无此人”变成“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面孔。
新势力看到的不仅是“特斯拉把店开进了商场”这个现象,更是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极其高效的业绩成果,毕竟它们的车一开始也不便宜,目标用户跟特斯拉差不多。
但商超店的本质是用高成本、低频次、体验非闭环的模式去追求看起来很美的“流量幻觉”:
一方面,它的成本是“死”的,但收入是“活”的。
商超店的租金和员工工资是刚性的,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年租金动辄数百万,蔚来在北京王府井的NIO House曾被报道超过7000万元,小鹏在北京三里屯的门店年租金也高达千万元级别,一家200-300平米的标准店,一年仅房租就要200-500万元。不管你这个月卖1台还是100台车,钱都得付。
偏偏商超店是纯纯的“裸泳冠军”,收入几乎100%依赖卖车的利润,来源单一,它不像4S店,卖车或许不赚钱,靠售后、金融、二手车这些高频业务还能稳定回血。
假设一家商超店月成本50万,早期单车利润4万,卖13台车就回本了。现在价格战打得这么凶,单车利润可能就1万,得卖50台车才能保本。
最后就陷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死亡螺旋,卖一台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够付分摊到这台车上的房租。
之前大力铺店的威马怎么倒下的?沉重的渠道成本绝对是稻草之一。
在车企前期的战略里,商超店属于“品牌广告牌”, 核心任务是刷脸集客,而不是赚钱,很多时候是厂家用高额补贴在硬撑,本质上是把租金当“广告费”花了。
这种“重金砸入线下高端渠道,却因无法闭环而最终失败”的故事,跟曾经的轻奢手机Vertu纬图一模一样。
Vertu也选择进驻高端百货商场,用渠道定义品牌,成本极高,收入单一,空有奢侈外壳,内在体验(操作系统)一塌糊涂。等iPhone这种体验闭环的产品出现后,Vertu的“虚荣价值”迅速崩塌。
另一方面,商超店标榜的“用户体验”是割裂的。汽车消费是情绪驱动,你在商场被一台车帅到上头,购买欲达到顶峰,想立刻马上开一圈试试,结果销售微笑着说“抱歉,我们这不能试驾,需要帮您约到几公里外的交付中心吗?不过今天可能约满了”。
消费冲动是珍贵的情绪能量,一旦中断和冷却,就极难再次点燃,在这段被迫拉长的“冷静期”里,有的人早就忍不住打开App去看竞品了。商超店花了巨大成本给你“种草”,结果你出门就买了别家,成了为全行业义务教育用户的活雷锋。
新势力最爱标榜自己是“用户企业”。买车前,你在市中心的品牌客厅喝着咖啡,感觉自己加入了高端俱乐部;车到手后,首保、维修、处理个小毛病,你开始傻眼,因为必须打开地图驱车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去鸟不拉屎的工业园。
这种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巨大“地理落差”,会瞬间转化成用户心中的“心理落差”,直接让用户破防。一个被售后服务反复折磨的老车主,分分钟就能在抖音和小红书上用自己的血泪史劝退三十个潜在客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品牌做大之后,纯直营的商超模式,在管理和市场上都会遇到瓶颈。
直营模式追求“规模扩张”、“服务标准”和“成本控制”,但这三样不可能同时都要。想快速扩张又维持高标准,成本必然失控;想控制成本,扩张和服务又必然拉胯。
而商超店的“都市病”,导致它只能在一二线城市玩,面对消费需求更广袤的下沉市场,无能为力。在那些地方,消费习惯完全不同,成熟的本地经销商比商超店这种“正规军”玩得转多了。
当财务黑洞、体验割裂、规模瓶颈这三座大山压下来的时候,抛弃商超模式就不是选择,而是求生本能。
新势力习惯了怎么挣钱怎么来,以前是“一把梭哈,赢了会所嫩模”,如今地主家真的没有余粮了,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戒掉“商超鸦片”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是像特斯拉、理想那样,把门店转向汽车园区或独立商业街面,完善售前和售后服务。
这套玩法看起来“傻大黑粗”,但能构成体验闭环,展示、销售、试驾、交付、售后、充电全部塞进同个屋檐下,迅速在用户心里形成“有事?去那个大房子就行”的锚点,用“确定性”缓解了“精神内耗”。
表面看,特斯拉和理想都走向了“超级中心”这条路,好像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实同床异梦。
特斯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而是垂直整合的能源+制造公司,在马斯克的宇宙里,所有不高效、不直接、不能被物理定律最优化的中间环节,都该被清除。
比如传统汽车经销商。
授权、加盟、返点、压库……这是个充满了沟通、博弈和利益纠葛的系统,并不符合特斯拉“垂直整合”的理念。
相反,“超级中心”就是“垂直整合”逻辑的产物:所有环节都置于绝对控制之下,用标准化的、中央集权的、软件驱动的流程来管理一切。
理想则不同,这家公司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家庭用户的“痛点”展开。
商超店的体验割裂,对单身青年来说可能只是“有点烦”,但对拖家带口、时间成本极高的家庭用户来说就是“灾难”。
所以,理想搞“超级中心”,是围绕“用户体验”展开的圈地运动。
比如,当一个奶爸因为车门异响而头疼时,他需要的是“一站式解决方案”,而不是让他跑断腿的“跨城任务”;再比如,当用户习惯了有事就来“超级中心”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个“4S店”,而是未来理想推增购、推换购、推软件付费、推周边产品的基础。
当然,戒掉“商超鸦片”的另一种结果,也可能是像阿维塔那样,保留少数直营店,其他全部改由经销商接手运营。
阿维塔有与生俱来的基因冲突,三个“爹”的想法完全不一样:长安习惯了让经销商去“打江山”,华为习惯了自己“坐殿堂”,宁德时代在后面喊“快点卖”。
这注定了阿维塔不可能走极端。
完全搞直营?长安那庞大的经销商资源怎么办?
完全交给经销商?华为的高端智能体验和品牌形象很容易在传统4S店的话术里被稀释干净。
“保留少数直营,放开多数加盟”,成了唯一能让三方都点头的最大公约数。
阿维塔的处境很微妙,定位高端,但销量并没有像理想那样形成“爆款效应”,也还没有进入能靠规模摊平成本的阶段。
就是没有形成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
经销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快且省钱,建店成本经销商自己掏, 阿维塔省下了一大笔固定资产投入,资产负债表会好看很多。
这本质上是一种“杠杆”,阿维塔用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撬动社会资本,从而快速完成渠道布局。
最大的问题是:体验不可控。
用户在经销商那里得到的服务,是不是和直营店一样?
销售会不会为了多卖车“自由发挥”?
习惯了卖燃油车的售后团队,能不能搞明白华为那套复杂的智能系统?
......
都是未知数。
阿维塔的选择,不是它“想”这么做,而是它“必须”这么做。
江湖车评:
新势力从商超模式里集体撤退,不是简单的收缩,也不是对自己说“我错了,下次还敢”,而是大家不再狂热地烧钱换吆喝,想要开始精打细算赚钱。
这是不是一场关于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集体人间清醒”,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展厅里飘着咖啡香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推荐
电车“免税”终结,利好合资,新势力危殆?
My车轱辘“僧多粥少”,大六座SUV市场各派开始割据称雄
My车轱辘别克至境L7正式上市,限时权益价16.99万~21.59万元啦
知乎车也美国最大的CEO们正在敲响警钟
汽车商业评论丰田大众之后, 比亚迪 成为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三强
四轮部落比亚迪 连续四季度力压特斯拉,全球电动车格局加速重塑
四轮部落看完9月新势力销量,只能说两极分化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
汽车情报上市后没多久就成了爆款,这款纯电小车做对了什么?
汽车情报齐泽凯最后的坚持:被长辈猛夸的捷达,真的要转型了?
车界江湖常瑞与福田汽车:在“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间探寻平衡
车界江湖京杭大运河边的青春狂欢 极狐来到音乐节 明星车型前来「炸街」
映璇汽车工作室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是否是“油换电”的好时机?
车域无疆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