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三问北汽:历史不是键盘敲出来的,历史是一个个越野人蹚出来的!
2025-10-09 17:11 265次阅读

燃擎频道Myautotime

**汽车自媒体前30强!

十月的越野圈,一场意外的翻车事故正在演变为精心布局的公关阻击战。

当那辆车身标注212的越野车在坡道上侧翻、A柱变形的视频在网络上发酵,北汽迅速发布了一则措辞严厉的“澄清声明”。

这份声明,表面上是在划清界限,实质上却是一次对友商问题的进一步放大。

同时,也巧妙地完成了三重切割:将212从历史正统中剥离,将未成定论的安全问题与竞品车型强绑定,将商业竞争与既定事实相对立。

这是吹哨人的良心发现,还是赤裸裸的商业战争?这是道德制高点的批判,还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审判?这是中国越野文化的进步,还是内卷时代下道德的沦丧?

似乎一切视角都抵不过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一问:逻辑硬伤,到底是尊重历史,还是自造历史?

看似客观的声明表述中,暗含着一套成熟的公关策略。

这一纸声明,到底是澄清,还是打压?

北汽试图避免品牌被误伤的初衷没错,但在212事故究竟是车辆安全设计问题,还是驾驶员操作失误等结论未定之时,北汽的声明中强调无形中加深了市场对212安全性的恐慌,强化了212的负面联想,不管是站在法律立场上,还是站在商业竞争的角度,北汽的这纸声明都不免引人多做联想。

这一纸声明,到底是尊重历史,还是自造历史?

不管北汽怎么看,212的历史是一个既定的、客观的,不以人不易企业改变的历史事实,相应地,市场和用户对于212的历史情感也是一个既定的、客观的,不以人不易企业改变的历史事实。

在硬派越野圈里,212从来不只是辆车——它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活化石,是无数普通人的越野启蒙,是民间改装文化的精神图腾。

北汽的这份声明在股权层面无可指摘,却在逻辑层面留下难以自洽的硬伤。

因为212,北汽成为“中国越野车发明者”,那么当212的股权发生变更后,北汽还是不是“中国越野车发明者”?北汽是不是也应该把“中国越野车发明者”的名头还给魏桥旗下的212?

这么讲,是有案例可循的,最典型就是奥迪的归属问题。

历史上,奥迪曾经短暂地被奔驰拥有但未被重视,而后被大众收入麾下精心培养,最终逆袭成为奔驰最头疼的竞争对手之一。

这些年,在中国奥迪和奔驰的公关口水仗屡见不鲜,但奔驰很少提及这段历史,也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纸声明跟奥迪“割席”。奔驰是北汽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奥迪和奔驰的这些历史纠葛,恩恩怨怨想必也极为清楚。

这也不由得引人疑问:为什么奔驰没发过声明,而北汽却这么着急发声明?

当着急与一辆承载着共同图腾的车型切割时,公关层面的猛烈攻势,掩盖不了同台竞争的焦虑,以及商业逻辑的短视与缺陷。

第二问:A柱变形,是安全问题,还是物理习题?

在212侧翻视频中,A柱变形被刻意放大为安全恐慌的焦点。

然而,从工程力学角度,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基本事实:汽车A柱垂直受力和侧向受力的差别本质,在于垂直受力是“顶天”的问题,侧向受力是“立地”的问题。一个怕“被压垮”,一个怕“被撞弯”。

此次212事故,在视频中能够看到,A柱承受的主要是垂直受力以及部分侧向受力。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212 T01加上驾驶员的体重,我们可以简单地算成2.3吨,差不多是从5米高的地方翻落,掉落点为铺装路面,而非沙地。

这是一道只需要高中力学知识就能算大体算清的物理题:一辆2.3吨的212 T01,从5米处翻转落地,A柱着地,力大概有多大?

Deepseek的答案是:一辆2.3吨的汽车从5米高翻转落地,A柱着地时受到的平均冲击力大约为38吨力。

这就好比在撞击的一瞬间,有16到17辆同款的车 同时压在了A柱上,远远超过了任何量产车A柱的设计强度。

全球主流的汽车安全标准——美国FMVSS 216a,也只要求车顶能承受3倍车重的静压力。而在号称最严苛的IIHS车顶静压测试中,要求能承受4倍车重的力就能获得“优秀”评级。即便是丰田凯美瑞这样的全球车型,其采用的590MPa高强度钢,在静压测试中的载荷峰值也仅为3.3吨。

在这种事故中,A柱会像一根被重锤击打的粉笔一样,瞬间发生断裂和极度弯折。车顶前部会随之严重塌陷,乘员舱完整性被彻底破坏,对车内乘员造成致命威胁。视频中,那辆212的A柱确实发生了变形,但驾驶舱保持完整,驾乘人员安全无恙,这本身就是车辆安全设计的证明。

北汽声明中对“A柱变形”的重点强调,既是对公众安全焦虑的放大,更是对基本物理常识的选择性忽视。

我们呼吁停止这场以“安全”之名的舆论绞杀。在讨论任何越野车安全性能时,都应该基于专业的工程标准和客观的事故分析,而不是在被公关战争裹挟下的恐慌话术。

第三问:双重标准,用完美苛求212,把包容留给洋品牌?

放眼全球越野圈,事故从来都是越野文化的一部分。

在无人区,在巴丹沙漠,在任何一个越野圣地,几乎每一个越野品牌在极限越野的情况都发生过事故:飞车后重重砸向地面,“豁沙”中失控翻滚,爬坡断轴、爬坡失败翻滚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些事故视频在网络上获得的是理性的技术分析,对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呼吁,而非对某个品牌恐慌性的放大问题,进而对品牌安全全面性的否定。

频发的全球越野事故都在强调一个共识:越野车的物理极限可能各有千秋,但驾驶员才是享受越野最关键的因素。

更何况,越野表演本身就是一场极具危险性的展示。

应该是2015年前后,某老牌越野品牌为了展示其新款车型越野性能,设置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交叉轴”道具。然而,众目睽睽之下,该款车型在爬坡时未能成功通过,车轮空转,车辆卡在坡道上,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正常来说,交叉轴对硬派越野来说,只是一个常规科目,出现这种情况,跟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密不可分。

但当时,也没见任何一个友商发公告,发声明揶揄该品牌,扩散针对该品牌的公关恐慌。

为什么唯独到了212这里,一次普通的坡道侧翻就被上升至对品牌基因的质疑?为什么将一次普通的表演失误上升为对品牌安全的全面质疑?

这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这既不专业,更不明智!

这种双标的背后,恰恰折射出中国越野文化的不成熟,不自信——用完美苛求本土品牌,却用极为包容的心态看待洋品牌。

写在最后

中国的越野市场需要多样性,需要有人做精装的豪华越野,也需要有人造人人买得起的国民越野。

山东魏桥重启212品牌后推出的新车,之所以能引发市场震动,正是因为它守住了国民越野的底线——经典造型,情怀拉满,性能爆棚,价格却是一以贯之的亲民。

在阿拉善、在新疆、在川西高原,那些风尘仆仆,满身泥泞的212车队从不在意互联网上的公关口水仗,对每一个热爱越野的人来说,能带他们去诗和远方的就是好车,能负担得起的就是最纯粹的越野乐趣。

这场互联网口水仗伤不到212,就像这个品牌曾经多次在历史中做到的那样。在它身后,是无数个热爱越野的人,是无数条等待征服的路。

那些质疑212的人总会明白:历史不是键盘敲出来的,历史是一个个越野人蹚出来的!

# 越野 # 212 # 奔驰 # 212 T01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