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212越野车爬坡翻车 北汽紧急澄清安全与品牌混淆难题待解
2025-10-10 13:51 8799次阅读

AM车镜

车镜(AutoMirror),以亿万车友为镜。选车有思路,买车有主意,用车有章程。我们关注汽车,更关心你,做**最有温度的汽车自媒体!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期间,一则“212越野车爬坡翻车”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画面中,一辆标注“212”字样的越野车在攀爬坡道中突然翻滚,A柱严重变形、前车盖被压得凹陷、前车窗碎裂,尽管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车辆受损的画面仍让不少越野爱好者揪心。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越野安全的讨论,还意外将两家名称相似却毫无关联的车企推上了舆论风口——北汽集团与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由此展开的品牌澄清与行业思考,远比事故本身更值得深究。

北汽集团紧急“拆关系”:两次澄清背后的品牌守护战

面对网络上愈演愈烈的“北汽212翻车”传言,北汽集团的反应堪称迅速。10月5日,其率先在网上发布《澄清声明》;10月6日晚,又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再次发声,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明确切割与涉事车辆的关联。

声明中,北汽集团清晰指出,涉事212车型是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2024年推出的产品,而该公司已归属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北汽集团无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事实上,这并非北汽集团首次做此类澄清,去年该公司就曾公开表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在产品和宣传中,多次使用“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易混淆的商标、字号,还频繁提及井冈山、212等北京汽车工业历史元素,当时便引发过一轮品牌认知混乱。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北汽集团的“急刹车”不难理解。作为连续13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其旗下北京越野品牌承载着“中国越野车发明者”的历史标签,品牌声誉是经过数十年积累的核心资产。此次事故若被误植到自身,不仅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北京越野产品质量的信任,还可能波及整体品牌形象。因此,两次澄清既是对公众认知的纠偏,更是对自身品牌资产的守护,而声明中“保留对刻意误读或抹黑行为的法律追责权利”的表述,也体现了其对品牌权益的坚决态度。

品牌“撞脸”难题:消费者该如何区分?

为何一场看似清晰的事故,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品牌混淆?答案藏在两家企业的“渊源”与产品的“相似性”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北京汽车制造厂”,早年间确实与北汽集团存在历史关联。但随着企业改制与资本运作,该公司已被山东魏桥集团收购,生产基地迁至山东青岛,成为一家民营企业;而北汽集团总部仍在北京,业务涵盖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汽车服务贸易等,两者早已是独立运营的市场主体。

可问题在于,历史渊源留下的“认知惯性”,再加上产品层面的高度相似,让普通消费者很难分清。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推出的212车型,在外观设计和车型命名上,都与北汽集团旗下北京越野系列高度贴近;更关键的是,其宣传策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混淆——沿用相似的品牌标识元素、绑定相同的行业历史记忆,相当于在消费者认知里“搭了便车”。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品牌近似”现象并非个例,尤其在汽车行业发展早期,部分企业因历史沿革、股权变动等原因,容易出现品牌标识、产品名称的“交叉地带”。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多元化竞争时代,消费者对品牌辨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模糊化”操作不仅可能侵犯原有品牌的权益,更会让消费者在选购、维权时陷入困惑。客观来说,相关企业有责任通过更清晰的品牌标识、更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主动规避混淆风险。

事故之外的反思:安全才是越野车的“第一豪华”

尽管北汽集团反复强调涉事车辆与自身无关,但在此次声明中,其仍主动提及“安全是越野车最大的豪华”,还号召“越野爱好者享受乐趣的同时注意安全”。这种“不避事”的态度,既符合其“中国越野车发明者”的行业地位,也点出了越野领域一个被部分人忽视的核心问题——安全永远比“硬核”更重要。

越野运动本身具有一定挑战性,爬坡、涉水、穿越复杂路况等场景,对车辆性能和驾驶者技术都有极高要求。此次涉事车辆在专业攀爬赛中翻车,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A柱严重变形的画面也提醒着所有人:即便驾驶的是主打“硬派”的越野车,也不能忽视安全边界。一方面,车企需要在产品研发中把安全性能放在首位,比如强化车身结构、优化安全配置,让“硬派”不仅体现在通过性上,更体现在抗风险能力上;另一方面,越野爱好者也需理性看待越野运动,遵守安全规范,避免盲目追求“极限操作”,毕竟无论车辆性能多强,“安全驾驶”才是享受越野乐趣的前提。

AM车镜总结:

此次212翻车风波也是一次行业警示:随着越野车市场逐渐升温,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需要建立更成熟的“越野认知”——车企要明确品牌边界、坚守安全底线,消费者要学会辨别品牌、重视安全驾驶。只有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越野文化在健康、安全的轨道上发展,避免类似的品牌混淆与安全风险反复出现。

目前,北汽集团的澄清已为这场风波提供了官方定论,希望公众能理性看待事故,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这场风波留下的关于品牌辨识度与越野安全的思考,才是更值得长期关注的议题。

# 越野 # 北京汽车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