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2025广州车展,从黑科技扎堆看汽车行业三大设计走向
2025-11-06 10:31 853次阅读

百姓评车

**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最接地气的汽车媒体集群!

作为中国车市年度收官阶段的风向标,2025广州车展从未像今年这样充满技术叙事感。不同于往年以新车颜值、配置堆砌为卖点,本届车展上,广汽丰田、比亚迪、宝马、奥迪等中外车企集体亮出硬核黑科技。

15万元内的激光雷达智驾、10万级半固态电池、挡风玻璃级AR交互屏、城区无图NOA……这些曾集中在30万以上高端车型的技术,如今正加速下沉与融合,背后折射出汽车行业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过渡的清晰设计走向:智驾技术普惠化、电动化深度迭代、用户体验场景化,三大趋势交织,重塑着车企的竞争逻辑与市场的消费格局。

12-15万是智驾新战场

过去,激光雷达、高阶NOA(导航辅助驾驶)是特斯拉、小鹏等新势力高端车型的专属标签,如今,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联手将这一技术高地拉进了主流消费区间,让普通家庭用户也能触达高阶智驾自由。

广汽丰田的动作极具代表性。其全新锋兰达智能版首次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组合下探至15万元以内,这套系统并非减配版——1颗激光雷达负责远距离高精度探测,4颗Orin芯片提供算力支撑,再搭配12颗超声波雷达的环境感知网络,可实现高速NOA、自动泊车、车道居中保持等核心功能。要知道,两年前搭载类似配置的车型价格普遍在25万元以上,如今价格腰斩背后,是丰田对中国市场智驾刚需化的判断:当年轻消费者购车时开始将有没有NOA与有没有倒车影像同等看待,智驾已从加分项变成基础项。

东风日产则将下探做到了更极致。轩逸e-POWER智驾版直接将高速NOA功能带入12万元区间,其搭载的日产ProPILOT3.0系统,不仅支持自动跟车、紧急制动,还能根据导航信息自动完成车道切换与限速调整,配合e-POWER混动系统3.9L的百公里油耗,精准击中家用车既要省油又要省心的需求。对于轩逸这类年销超30万辆的国民家轿而言,智驾功能的加入并非简单的配置叠加,而是将通勤场景的疲劳感作为核心痛点来解决——早高峰的城市快速路、周末的跨城高速,这套系统能大幅降低驾驶负担,这种从技术到场景的落地思维,正是智驾普惠化的关键。

自主品牌在智驾领域则展现出全价位覆盖的野心。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其中腾势车型上的DiPilot300激光版直接对标高端市场,支持城市NOA功能,能应对无保护左转、环岛绕行等复杂路况;而海洋网车型标配的DiPilot100三目版,虽定位入门,却也实现了高速领航与自动泊车的全场景覆盖。

吉利银河E8高性能版更亮出城区无图NOA技术,无需依赖高精地图,仅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就能识别临时施工路段、突发障碍物,配合3.49秒的零百加速,将智能与性能的结合做到了新高度。

从行业视角看,智驾的价格战本质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一方面,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2023年一颗车规级激光雷达价格约8000元,如今已降至3000元以内;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智驾的接受度显著提升,据J.D.Power数据,2025年中国消费者购车时对智驾功能的关注度达68%,较2023年提升23个百分点。这种供需两端的推动,让智驾从高端尝鲜走向全民标配成为必然,而12-15万元区间的智驾竞争,将进一步加速行业的技术迭代——未来1-2年,不搭载基础NOA功能的车型,可能会像如今没有中控屏的车型一样,被市场淘汰。

电动化转向效率与体验双升级

如果说前几年的电动化竞争还停留在谁的续航更长,那么本届广州车展则清晰地表明:电动化已进入后续航焦虑时代,车企的设计重点开始转向充电效率、续航真实性、场景适配性三大维度,试图通过技术迭代解决用户的隐性痛点。

奔驰全新CLAEV的表现堪称效率标杆。基于MMA纯电架构打造的这款车型,搭载89.6kWh电池组,WLTC续航达750km,更关键的是其12kWh/100km的超低电耗——这意味着即使在高速行驶中,续航折扣也能控制在10%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20%-30%的折扣率。同时,其配备的800V高压平台支持15分钟充电增加400km的补能速度,相当于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满足跨城出行需求。奔驰的设计逻辑很明确:与其追求虚高的NEDC续航,不如通过优化电耗和充电效率,让用户的实际续航体验更稳定。这种从数字竞赛到体验竞赛的转变,正是电动化成熟的标志。

奥迪Q6Le-tron则展现了技术融合的思路。作为奥迪首款基于PPE纯电平台打造的国产车型,其不仅搭载107kWh电池组实现CLTC超700km续航,还与华为合作搭载乾崑智驾系统,实现德系底盘调校+中国智能算法的结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本土化适配——轴距较欧规版加长105mm,后排腿部空间增加至980mm,完美契合中国消费者对大空间的需求。奥迪的做法印证了一个趋势:电动化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移植,而是需要结合本土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无论是空间设计还是智驾功能,都要围绕中国用户的使用场景展开。

雷克萨斯RZ中期改款则聚焦续航真实性这一痛点。作为丰田旗下高端纯电车型,其优化了DIRECT4电子动态四驱系统的响应速度,同时升级电池管理系统,将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15%——在-10℃的低温环境下,续航折扣从原来的40%降至25%,解决了北方用户冬天不敢开暖风的尴尬。这种针对极端场景的优化,看似是细节调整,却恰恰击中了用户的隐性焦虑。未来,冬季续航保持率高速电耗等曾被忽视的指标,可能会像如今的NEDC续航一样,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核心参考。

更具行业突破性的是上汽MG4半固态电池版。这款车型将半固态电池技术下探至10万级价格区间,虽然其能量密度较全固态电池还有差距(约400Wh/kg),但已能实现充电10分钟增加300km续航,且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3000次以上(远超传统锂电池2000次的水平)。MG4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普惠,更在于为行业提供了半固态电池商业化的路径——通过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平衡,让固态电池技术提前进入大众市场,为未来全固态电池的落地积累用户数据和量产经验。

从行业趋势看,电动化的下一轮竞争将围绕全生命周期体验展开。一方面,电池技术将继续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迭代,半固态电池会在2026-2027年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车企会更注重续航的真实性,通过优化电耗、热管理系统,让用户的实际续航与官方续航更接近。同时,充电网络的配套也会加速——截至2025年10月,中国超快充站数量已达12万个,较2023年增长200%,充电难的问题将逐步缓解,而电动化的竞争焦点,也将彻底从补能焦虑转向驾驶体验。

用户体验从功能堆砌到需求定制

在智驾与电动化技术逐渐趋同的背景下,本届车展的另一大走向的是:车企开始放弃堆配置的竞争方式,转而通过场景化设计打造差异化优势。无论是座椅功能、内饰材料,还是交互系统,都围绕家庭用车通勤出行环保理念等具体场景展开,试图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生活空间。

广汽本田奥德赛插混智驾版的设计堪称家庭用车标杆。作为一款MPV,其不仅升级为插混系统,纯电续航提升至120km(满足日常通勤纯电出行),还在第二排加入通风/按摩/腿托功能,座椅填充物采用慢回弹记忆棉,即使长途乘坐也能减少疲劳。同时,其搭载的HondaSENSING4.0系统新增自动避让大型车辆功能——在高速行驶中遇到货车时,系统会自动微调车道,保持安全距离。本田的设计逻辑很清晰:MPV的核心用户是多孩家庭,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大空间,还有舒适的乘坐体验和安全的驾驶辅助,而奥德赛的每一项升级,都精准击中了这些需求。

宝马全景iDrive系统则重构了人车交互场景。这款系统将挡风玻璃变成AR大显示屏,车速、导航信息直接投射在驾驶员视野范围内,无需低头查看仪表盘;同时,语音指令响应速度提升至0.8秒,支持连续对话和场景化指令——比如说出我有点冷,系统会自动调高空调温度并关闭天窗。宝马的思路是:在智能驾驶时代,驾驶员的注意力需要更集中在路况上,因此交互系统要减少干扰、提升效率,而AR-HUD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未来,这种无感化交互将成为主流,汽车的中控屏可能会逐渐弱化,转而通过AR投射、语音控制等方式实现自然交互。

smart#1经典焕新款则聚焦年轻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款车型外观复刻初代smart的经典设计,唤起用户的情怀记忆;内饰采用植物基环保材料,座椅面料由玉米纤维制成,甲醛含量远低于行业标准;同时,其推出迪士尼联名内饰套装,包括米老鼠造型的方向盘套、星空顶氛围灯等,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化表达。smart的做法印证了一个趋势:年轻消费者购车时,越来越注重情感共鸣,他们希望汽车能体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偏好,而复古设计+环保材料+IP联名的组合,正是抓住了这一需求。

从行业视角看,场景化深耕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随着智驾和电动化技术的趋同,单纯的技术参数已难以打动消费者,而围绕用户的具体场景打造专属体验,才能建立起品牌壁垒。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场景化车型——比如针对露营爱好者的户外版车型(配备车顶帐篷、外放电功能),针对商务人士的移动办公版车型(配备后排小桌板、5G网络),针对宠物家庭的宠物友好版车型(配备宠物笼、清洁装置)。这种从大众市场到细分场景的转变,将让汽车行业的产品矩阵更加丰富,也让消费者能找到更贴合自己需求的车型。

百姓评车

2025广州车展的技术秀场,本质是行业淘汰赛的前置战场。当12万级NOA、10万级半固态电池不再是噱头,那些靠品牌溢价躺赢的时代彻底终结。

技术普惠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激光雷达装上车不难,难的是让普通用户用得起;续航标得高没用,得让北方用户冬天敢开暖风。场景深耕更见真章,堆配置的伪创新骗不了家庭用户,无感化交互才是真需求。行业集中度已在加速提升,30%品牌出局的预言正在兑现。未来五年,赢家从来不是硬件组装商,而是能把技术砸进场景、把成本降进民生的创新者。跟不上的,终将沦为历史注脚。

# 日产 # 本田 # 轩逸 # Pilot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