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从交通工具到智能体,具身智能开启了汽车产业万亿新赛道
2025-11-10 13:41 152次阅读

车市睿见

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汽车全产业链智库和第三方专业咨询服务机构

当“十五五”规划将具身智能明确为未来产业核心增长点,当赛恩领动4D成像雷达实现性能翻倍与成本优化的双重突破,汽车产业正站在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体”跨越的历史关口。政策层面的战略倾斜与核心硬件的技术攻坚形成协同效应,不仅改写着智能驾驶的落地节奏,更推动汽车产业链从单一制造向“智造+服务”的全链条重构。

近期,小鹏Iron机器人发布引发的行业热议与此前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所产生的技术辐射,也呈现出汽车与机器人两大万亿级赛道的深度交织,为具身智能的产业落地提供了注脚。

政策锚定与硬件破局的双向赋能

“十五五”规划对具身智能的战略定位,并非孤立的产业布局,而是立足制造强国与数字中国战略的系统性谋划。规划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场景,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完善与基建配套的多维度支持,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工信部编制的新时期产业发展规划,聚焦车用人工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的加速建设,为具身智能汽车提供了政策试验田与基础设施保障;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则从市场端发力,鼓励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试点与通行推广,形成“政策引导-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

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既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明确导向,也通过地方政府的购置补贴、研发扶持等配套措施,降低了技术商业化的门槛,让具身智能从“未来概念”转变为企业可感知的发展机遇。

而在硬件方面,小鹏Iron机器人搭载的图灵AI芯片、天玑AIOS系统与鹰眼视觉系统,并非孤立研发的产物,深度复用了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长期积累——鹰眼视觉系统的720°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源自汽车智驾系统对复杂路况的识别技术;端到端的决策算法,与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一脉相承,该模型创新性地跳过语言转译环节,直接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生成,既赋能汽车的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也让机器人在行走避障、精准操作时具备类似汽车驾驶的稳健性。这种技术同源性,使得汽车与机器人能够共享研发成果、分摊成本压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在行业层面,这种技术协同已成为普遍趋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吉利汽车发布的白皮书,明确将VLA模型列为驾驶智能体的基础,提出汽车应具备自主性、交互性与适应性的核心特征,这与具身智能的技术要求高度一致。

长安汽车通过“北斗天枢”计划积累的海量数据与算力集群,其端到端智驾架构已进入准量产阶段,而这些数据与算法同样可为潜在的机器人产品提供训练基础;华为则以智驾技术为核心,将多模态感知、端侧大模型部署能力延伸至汽车与智能终端,构建起跨产品的技术生态。

从硬件来看,汽车产业对轻量化、高精度零部件的需求,正反向推动机器人供应链的成熟。具身智能机器人所采用的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柔性电子皮肤等核心部件,供应商多来自汽车零部件领域,这些企业通过技术迭代,既满足了机器人对精度与可靠性的要求,也借助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汽车智能部件的成本。这种跨领域的技术迁移与供应链共享,正在加速具身智能硬件的成熟与普及,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扫清障碍。这种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不仅让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按下“加速键”,更催生了“车-机-路-云”一体化的生态布局,为具身智能的深度应用构建了完整的产业土壤。

从制造逻辑到生态思维的转型

具身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将汽车产业底层逻辑改写。长期以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围绕“制造能力”展开,核心价值集中在整车装配、动力系统与底盘技术等硬件领域。而具身智能的到来,正在将竞争焦点转向“智能能力”,推动产业从“硬件制造”向“生态运营”转型,形成全新的产业格局。

传统车企不再局限于整车制造,而是向“智能体运营商”转型,比亚迪、上汽、长安等企业凭借百万级量产经验与垂直一体化供应链优势,将汽车制造的规模化能力复用到机器人领域。小鹏汽车的Iron机器人从发布之初便引发行业热议,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验证了“汽车智驾技术向机器人迁移”的可行性——这款已进入小鹏P7+产线参与作业的人形机器人,复用了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算法、多模态感知、AI大模型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规划2026年实现工业L3级量产,展现出“造车”与“造机器人”的技术协同效应。这种跨界复用不仅降低了技术研发成本,更让汽车企业在具身智能赛道具备了天然的技术壁垒。

特斯拉擎天柱的技术辐射则从另一个维度影响着汽车产业。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特斯拉将汽车制造中的自动化经验、电池技术与AI算法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其研发的末端执行器、运动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反过来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擎天柱在工业制造中应用的精密控制技术,有望优化汽车底盘的运动控制逻辑;其多模态感知系统的研发经验,可进一步提升汽车在复杂路况下的环境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特斯拉通过“汽车+机器人”的生态布局,推动了伺服电机、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为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供应链支撑。这种“双向技术溢出”效应,正在打破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边界,形成“技术复用-成本优化-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

零部件企业的战略转型则成为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缩影。在具身智能的推动下,传统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向“智能硬件服务商”转型,聚焦4D成像雷达、高阶芯片、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领域。双环传动、绿的谐波等企业凭借在减速器领域的技术积累,获得比亚迪、广汽等主机厂的定点合作;汇川技术、禾川科技与长安、奇瑞联合开发伺服与驱控系统,形成“主机厂+零部件企业”的协同研发模式。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让汽车产业链从线性供应链转变为网状生态系统,竞争焦点也从单一产品性能转向“硬件+软件+服务”的综合能力。

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场景延伸

具身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到出行服务,从座舱交互到售后运维,汽车的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在生产端,小鹏Iron机器人与特斯拉擎天柱已率先在汽车工厂落地。出行场景中,具身智能让汽车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搭载4D成像雷达与多模态感知系统的智能汽车,能够精准识别复杂路况中的行人、非机动车及静态障碍物,通过AI算法实现实时决策与路径优化,让高阶智能驾驶在城市道路、乡村小路等多场景下安全落地。

座舱交互则向着“超拟人化”方向演进,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能够理解复杂指令与情感需求,实现从“功能控制”到“场景服务”的跨越——当用户提及“感到疲惫”,汽车可自动调节座椅角度、播放舒缓音乐并规划就近休息点;当遇到突发状况,车辆能够联动急救、交警等部门实现快速响应。这种深度交互让汽车成为用户的“出行伙伴”,重新定义了人车关系。

售后与服务领域的革新同样值得期待。具身智能机器人可应用于汽车检测、维修、保养等环节,通过精准的故障诊断与标准化作业,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在物流配送、充电服务等场景,移动机器人与智能汽车的协同联动,构建“车-机-人”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随着技术的成熟,汽车产业的盈利模式也将从“产品销售”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车企通过运营智能体获取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方案、增值服务与金融产品,形成可持续的盈利生态。这种转型不仅能够提升用户粘性,更能打开万亿级的服务市场空间,让汽车产业实现从“制造价值”向“运营价值”的跨越。

从市场空间来看,具身智能为汽车产业带来了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增长潜力。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而花旗更看好其长期发展,预计205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万亿美元。仅中国汽车工厂及配套物流仓储领域,10年累计潜在需求就达数百万台,对应数千亿元产值;若延伸至售后、能源、3C等跨界场景,市场规模将实现数倍增长。在政策持续加码与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凭借“百万级量产经验+垂直一体化供应链+算法创新”的三重优势,已在具身智能赛道形成先发优势。

# 小鹏 # 江汽集团 # 擎天柱 # 小鹏P7+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