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靠“便宜好用”迅速占领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车,如今在极寒、耐用、售后短板的考验下,遭遇销量大跌与口碑反噬。
文 / 张恒
近期,俄罗斯多家媒体报道了中国汽车在当地的质量问题,批评声不断:“底盘两年锈穿”、“耐用性不及德系车一半”、“售后基本没有”……
而据俄罗斯汽车市场分析机构“机动车统计网”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俄罗斯市场上的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6.99万辆,同比下跌27.3%。
俄媒纷纷吐槽
10月,俄罗斯《消息报》刊文称,多数中国品牌在俄使用3-4年后,底盘、门槛和焊接处就可能开始生锈。汽车专家Yaroslav Kukarin提醒说:“买中国车前,要考虑它能否撑过五个冬天。”
11月,俄罗斯Gazeta.ru与AutoVzglyad报道,中国车在寒冷、撒盐的俄国道路上容易腐蚀,油漆、悬挂、变速器和电子系统也常出现问题。同时,维修配件供应慢、售后服务有限,使得长期使用成本上升。

类似的报道尤其在今年以来屡见不鲜,耐腐蚀性差、维修成本高等问题正成为中国车在俄热议的焦点。
其中最受诟病的,是防锈能力。俄罗斯拉马克汽车防腐中心做了一项覆盖26个地区的测试,17款接受测试的中国车中,有5款仅用两年就出现底盘锈穿问题。测试报告还指出,中国车的防腐涂层厚度只有德系车的一半,且大多没做全面镀锌处理,根本扛不住俄罗斯冬季道路上的融雪盐侵蚀。
耐用性和环境适应性也是重要槽点。俄《生意人报》通过街头调研得出结论,中国车平均故障周期约3年,跑10万-15万公里后就小毛病缠身,而德系车能稳定运行6年以上。
中国新能源车型的表现更被吐槽“水土不服”,在零下极寒环境中,不但电池掉电快、加热系统不给力,甚至会出现冷启动失败的情况,电动座椅、触控屏这些电子配置也频繁失灵,有新能源出租车跑15万公里就因故障频发面临报废。

被“喷”得最狠的,是售后服务。俄罗斯车商Verra总裁安娜·博亚尔什诺娃公开吐槽,部分中国品牌车辆保修索赔率高达50%。大量免费维修占用了经销商资源,零部件供应不及时,技术支持不到位,给经销商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对消费者而言,有些关键配件调配甚至要等好几个月,偏远地区的车主基本陷入“无件可修”的困境。业内人士尖锐批评,中国车企“只管卖车,不管售后,完全不考虑品牌维护”,和欧日韩车企的服务水平差得太远。
差距在“看不见的地方”
不难发现,俄媒体的着眼点不在“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显眼的噱头上,而是聚焦在核心技术、制造工艺,以及长期市场运营能力这些不容易被一眼看到的地方。
先说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关键部件。
日系车的发动机以耐用著称,丰田、本田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结构保守,温度和压力控制得很克制,所以问题相对较少,经得住跑。德系车虽然追求动力,但它们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经过多年调校,耐久性和寿命也有保障,大多按十年使用周期来设计。
中国一些汽车品牌不少发动机追求参数好看,增压值调得更激进,起步和加速感确实不错,但时间久了性能衰减更快,在俄罗斯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里,冷启动的故障率就被放大了。

变速箱也是类似的情况,爱信AT、德系DSG等在全球跑了多年,技术成熟度早已验证,而中国品牌的双离合在低速拥堵时的顿挫问题,或者CVT钢带寿命,还在改进的过程中。
制造工艺的差距也不容小视。圣彼得堡汽车工程学院2025年的一项测试对比了德系、日系和中国品牌的整车工艺。丰田的钣金缝隙公差控制在 ±0.3mm,防腐涂层厚度大约120微米;一些德系车还使用双面镀锌钢板配合空腔注蜡,甚至能做到12年不生锈;而中国品牌的钣金公差普遍在 ±0.8mm,防腐层厚度约80微米。少的这几十微米的保护,遇到融雪盐和长期潮湿环境,底盘生锈的问题就来了。
零部件供应上的差异也影响着耐用性。德系、日系车大量使用FAG、NSK这种全球顶级供应商的轴承、火花塞等精密件,寿命长、精度高。而部分中国品牌为了控制成本,会选国产二线供应商的产品,材料耐磨性和加工精度稍弱,开久了异响、抖动就来了。

如果说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差距,那么市场运营能力就更影响口碑了。
日本车企为了俄罗斯极寒天气,专门开发了-40到-50℃冷启动方案,甚至和当地工厂共享生产和维修标准。就算品牌撤出以后,它们还能通过哈萨克斯坦的渠道继续供应原厂配件,2400多家维修点照样运转。
德系车把本地化做到更彻底,核心部件都有区域化供应,维修网络不仅覆盖大城市,连小城镇都能找到授权点,配件供应周期通常在几周内。而中国品牌售后点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偏远地区的车主出了问题往往找不到人管。

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难以短期弥补。德系、日系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技术迭代、工艺打磨、品控体系都是时间堆出来的。中国车想在全球市场扎根,技术、产品、品牌、服务,每一块都要靠时间沉淀。
慢下来才能走得远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车走出去,份额和排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经营”一个市场。
纸面上的高配置和好价格,前几年还能快速抢滩市场,但核心技术上的真本事,用久了就藏不住。零下三四十度,发动机能不能一键点火?电池衰减得有多快?跑了十万公里,变速箱还顺不顺?这些问题,才决定一辆车能不能在俄市场扎根。
俄罗斯用户对底盘腐蚀格外敏感,南美常年尘土飞扬,中东的高温会让电池衰减加速……很多情况并不是技术薄弱,而是车辆设计没有考虑当地环境。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在海外的渠道问题鲜少被提及。早期出口主要依赖贸易商运作,销量虽然可以快速上去,但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网络是否完备,配件配送是否及时,当地技师能否熟练操作这些车型,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当地消费者体验。
汽车是耐用品而不是快消品,中国汽车出海如果急于抢占市场份额,在产品适配、售后体系等本地化环节发力不足,可能将在更多海外市场遭遇销量下滑和口碑受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
倒下的新势力们又起来了
汽车门
母公司附庸vs独立供应商:毫末智行的两难定位及其致命后果
百姓评车
20年逆袭!华辂奖从“自家人唠嗑”到中外车企抢破头
星车E圈
文化赋能硬核实力 坦克品牌成2025广州车展焦点
車言道
2025年以广州车展收官战,电动智能化主角登场!
车轱辘
低空经济再升级:峰飞以海空一体模式打开千亿市场空间
高动能
15万级纯电王炸 领克Z20曜红版上新 定义国民精致SUV新高度
汽车消费网20万的车,85%选了顶配,比亚迪“刀法”精准?老方法突然不灵了
李建红-小李车评买车还要车企做培训?长城魏建军再出“高论”,网友回应特扎心
李建红-小李车评
车多充电就贵了?国家电网刚发动态,数字非常吓人,还提到了蔚来
李建红-小李车评
北京越野未来原型车ELMT Max征名 赢BJ40探险家一年使用权
一点车视
吉利亮相COP30, 以全链路低碳实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一点车视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