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忙着“抄作业”及售前售后巨大落差的小鹏,何时能交出自己的答卷?
2025-11-24 19:18 59次阅读

新能源行业观察

新能源,新可能!铸就新能源行业的传播影响力

头图.jpg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257字,阅读时间8分钟

本文浓缩版可看视频,详细内容继续一看到底

近日,海口的“夹脚门事件”再次将小鹏汽车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消费者自述,他去小鹏汽车4S店试驾,试驾车被别人开走,他转身回店结果感应门合拢撞了他的脚,门脱轨且有小范围碎裂。在消费者离店后,店员打了多个电话索赔,并称“你不来店里门就不会坏”。

这位店员也因为自己的言行被小鹏汽车“顶格处理”。

夹脚.png

图/小鹏汽车“夹脚”事件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多位网友并不买账,甚至还有一些车主借机表达了对小鹏汽车服务的不满意,比如有车主表示,自己的车维修了一个礼拜,取车时和工作人员确认电量问题,结果发现只有20%,电量还不够他开回家;有消费表示,进了售后服务没有3小时出不来,维修的车多,工人又不够;有车主表示,周一拖车去店里维修,周五还没动工,投诉之后还把远程查看给关了。

这显然与小鹏汽车的售后服务理念“鹏友好才是真好”不符。事实上,小鹏汽车的2025年,似乎正深陷自造的矛盾漩涡。

一边是1-10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90%达35.5万辆的光鲜,一边是核心城市的小鹏汽车经销商门店“人去楼空”,展车消失、员工失联,留下数十名车主不知所措;一边是小鹏科技日上展示的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和机器人等前沿科技,一边则是车主关于座椅故障、转向助力失效和智驾辅助系统故障的投诉无门。

难怪不少车主喊话小鹏汽车:少“抄”一些耍帅的作业,扎扎实实造好每一辆车。

1. 小鹏的“抄作业”逻辑

网络上最早将“抄作业”与小鹏汽车关联,源于5年前马斯克在Twiter上对小鹏汽车将推出激光雷达量产汽车的评论:他们有特斯拉的旧版软件,复制了特斯拉的源代码,甚至也偷了苹果的代码。

推文.png

图/马斯克的评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针对此事,小鹏汽车发布声明称,这是特斯拉对年轻竞争对手明显的霸凌行为。不过,从特斯拉跳槽到小鹏汽车的某员工,就自己离职后仍持有特斯拉自动驾驶源代码的行为向特斯拉道歉,并支付了一笔赔偿,此事达成和解。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也有观点认为小鹏汽车在官网设计、电池结构、驾驶室布局甚至充电站等方面,与特斯拉有相似之处。

而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展示的小鹏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小鹏Robotaxi等,再次让“抄特斯拉作业”打在了公屏了。

舞台上的人形机器人、无人出租车计划等充满未来感的概念,确实让其在社交媒体上赚足了眼球。但细究之下,这些展示大多却停留在概念演示阶段,与消费者实际能用到的功能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机器人.jpg

图/小鹏人形机器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多名消费者坦言,“小鹏科技日的演示很精彩,但太科幻了,回到现实,我们更期待看到现有车机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除了在产品定位、技术营销上体现出的跟随外,小鹏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也在复刻前人的成功路径。

在理想汽车凭借增程技术连续多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问界凭借增程优势成为爆款后,一直坚守纯电路线的小鹏也迅速调整战略。

11月20日,小鹏X9超级增程版正式上市,而根据小鹏汽车官方计划,明年将有7款具备“超级增程”配置的新车陆续推出。

小鹏X9超级增程版.jpg

图/小鹏X9超级增程版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从账面数据来看,小鹏汽车的2025年过得还不错。

提前两个月完成了2025年度35万辆的销量目标;第三季度总收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102%;第三季度小鹏汽车普通股股东应占净亏损为人民币3.8亿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18.1亿元大幅收窄。

财报.png

图/2025年Q3小鹏汽车财报部分数据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在营收增长、亏损收窄的财务表现背后,小鹏汽车一整套的“模仿”痕迹也逐渐显露。

时间回到2021年,小鹏以年销9.8万辆的成绩斩获新势力销冠时,其产品定位还明确指向中高端市场,旗下销量主力车型P7的起售价稳定在20万元以上,P5的起售价稳定在15万元以上。彼时,小鹏在营销中反复强调“智能驾驶”“科技配置”带来的高端价值,试图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科技豪华的品牌形象。

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Model 3、Model Y持续降价,比亚迪、埃安等品牌在10-20万元主流市场形成围剿,新势力同行也纷纷下调价格门槛,小鹏的中高端定位开始动摇,转向低价策略抢量。

今年1-10月,小鹏累计销量35.5万辆成绩的主要贡献者是一款售价11.98万元-13.98万元的低端车型——MONA M03。今年前十个月,其14.8万辆的累销数据占总销量超四成。

355029.png

图/2025年1-10月小鹏汽车销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2. 售前售后的巨大反差

“抄作业”策略,确实为小鹏在短期内赢得了声量和销量,但这种策略的副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忙于跟随别人的小鹏,在快速模仿的过程中,似乎也逐渐忽略了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买车前是上帝,提车后变路人,这话用在小鹏身上再合适不过。”90后陈先生今年年初入手小鹏P7+时的热情,如今早已被失望取代。

小鹏P7+.jpeg

图/小鹏P7+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他至今记得,订车阶段销售每天主动发消息、打电话,从车型配置讲到金融政策,但提车后这种热情便消失了。

“上个月车辆出现充电故障,我连续三天联系当初的销售都未能得到回复,最后只能自行拨打客服热线,排队等待了半个多小时才预约到维修服务。”

这种“售前售后两重天”的服务断层,在小鹏快速扩张的经销商网络中并不罕见。

不少小鹏车主抱怨,部分经销商只看重销量业绩,重销售轻服务的现象十分普遍。“售前把优惠政策吹得天花乱坠,售后却对车主诉求敷衍推诿,这种前后反差极大的服务体验,让人好感度直线下滑,更直接断了二次购买的念头。”

但,小鹏的隐忧远不止于此。在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背后,品控问题正成为小鹏难以忽视的另一隐痛。

今年年初至今,中国网汽车质量投诉平台上关于小鹏汽车的投诉有271起,具体涉及激光雷达失灵、动力电池故障、转向系统故障等;车质网上关于小鹏汽车的投诉高达1350多起,具体涉及刹车失灵、充电故障、倒车影像黑屏等。

车质网.png

图/车质网小鹏汽车相关投诉部分案例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7月,多名小鹏P7+车主在社交媒体发文反映,车辆在日常驾驶中会毫无征兆地出现方向盘沉重、转向助力失效的情况,仪表盘同步弹出“检查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警报。

“在市区道路行驶时突然失去转向助力,差点引发事故。前往小鹏维修中心后,技术人员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给线路打胶。”小鹏P7+何女士吐槽道。

转向缺陷.png

图/小鹏P7+转向系统发生问题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相比何女士,G6车主王先生的遭遇更具代表性。“提车不到半年,已经因为各种问题进店维修四次,从长期行驶中低频共振,到摄像头失灵,再到智能驾驶系统故障,每次维修都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频繁的渠道动荡、层出不穷的品控问题,正在持续消耗用户的耐心与信任。王先生直言,这辆车没过多久就出新问题,他的信任早已消磨殆尽。“别说推荐给亲戚朋友踩坑,我自己都不会再考虑复购。”

3. 小鹏该“抄”什么,该“造”什么?

何小鹏表示要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但对于如今的小鹏而言,真正的挑战显然不在于下个季度能否扭亏为盈,而在于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

“我不需要能在发布会上跳舞的机器人,只希望车机系统不要死机,续航里程不要虚标。”许女士作为小鹏的忠实粉丝,前段时间换车时放弃小鹏选择了其他品牌。

95后李先生购买自己第一辆车时,先排除了小鹏。他表示,车是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还是得开着放心、省心。

同上述消费者看法相同的不在少数。大多数消费者如今买车正回归理性,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到产品质量、续航真实性、安全性能和售后服务这些基础要素上。

车主的话.png

图/小鹏车主真心话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揭示了小鹏最应该“抄”的作业方向。与其模仿表面的产品形态或营销话术,不如深入学习头部车企对供应链的管理、对品控的严格把控以及对消费者核心需求的持续聚焦。比如丰田的精益生产体系、特斯拉的电子架构创新、理想对家庭用户需求的聚焦等。

事实上,小鹏并非没有可深耕的“长板”。多位小鹏的忠实粉丝都提到了对其智能驾驶技术的认可。这足以说明,小鹏完全有能力在某些领域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小鹏的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是真的好用,高速上跟车、变道、超车都很丝滑,复杂路况的识别也很精准,这是我当初放弃其他品牌的关键原因,希望他们能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多优化细节,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没用的概念上。”

“希望小鹏在保持智能驾驶优势的同时,能把基础体验做得更扎实。毕竟,再好的智能驾驶也需要建立在可靠的硬件基础上。”多名消费者坦言道。

对于小鹏而言,过去几年通过“抄作业”快速跟进,确实收获了阶段性成绩。但随着竞争进入深水区,仅靠模仿已远远不够,小鹏需要沉下心来,在借鉴行业经验的同时,将技术长板真正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稳定可靠的体验优势,并建立与之匹配的服务体系,形成品牌护城河。

未来,小鹏能否真正走出模仿的舒适区,交出一份属于自己的造车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 汽车财经 # 小鹏 # 小鹏P7+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