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长沙银行要努力了
2025-11-27 09:47 1026次阅读

牛刀财经

刀刀解剖新商业真相和本质


文丨吕林夕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长沙银行要努力了。

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长沙银行营收增速1.29%、净利润增速6%,创近年新低;行业息差降幅收窄之际,这家区域性城商行的增长困局更显突出。


外界的直观印象是,赵小中接棒长沙银行董事长以来,四年间其业绩增速持续放缓,从“零售优等生”陷入“息差下滑、零售停滞、资产质量承压”三重泥潭,与头部城商行差距拉大、被成都银行反超的困境,更折射出腰部城商行转型期的共性难题。

01息差优势崩塌:从“行业第一”到“增速垫底”的落差

曾几何时,净息差是长沙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稳居首位。但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优势彻底崩塌:

净息差从2024年的2.11%骤降至1.63%,排名滑落至第四;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94%,与南京银行11.83%、宁波银行28.52%的正增长形成刺眼反差。

同样受益于行业负债端成本下降(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为何头部城商行能实现利息收入回升,而长沙银行全部利息收入287.10亿元,同比下降5.21%。


核心症结在于“资产端收益能力的退化”。

长沙银行的高息差曾依赖零售业务的高收益率,但其2025年上半年零售业务收益率同比下降0.89%至4.88%,已逼近公司业务4.42%的水平,高收益优势消失殆尽。

更关键的是,在零售贷款规模增速从2019年43.24%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1.33%的背景下,资产端既缺乏高收益的零售资产支撑,又未能在对公业务中找到收益突破口。

尽管对公贷款占比已达67.19%,但规模扩张并未转化为收益增长,反而因零售业务拖累,整体盈利效率持续走低。这种“优势丧失、新增长点缺失”的状态,让长沙银行在行业息差企稳周期中,错失了反弹机遇。

02零售战略折戟:从“优先布局”到“全面停滞”的溃败

2017年,长沙银行率先提出“零售优先、县域优先、社区优先”战略,早于多数城商行开启零售转型,一度凭借零售贷款的高速增长成为行业标杆。

但如今,这份战略蓝图已沦为“停滞的代名词”:

2025年上半年零售贷款规模仅增长1.33%,占比从39.18%降至31.86%;信用卡、个人经营贷、个人按揭三大核心零售业务全线负增长,信用卡贷款环比下降12.45%,仅靠个位数增长的个人消费贷勉强支撑,零售板块利润仅0.57亿,不足公司业务33.97亿的零头。

零售战略的溃败,本质是“风险失控与市场误判”的双重结果。

一方面,长沙银行将零售重心下沉至县域市场,却忽视了下沉客群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

2025年上半年零售不良贷款率升至2.2%,较2024年底提升0.33个百分点,远高于对公业务0.59%的水平,1天至90天逾期贷款半年内激增63.1%,暴露了风控体系对下沉市场的适配不足;


另一方面,在消费信贷需求疲软、居民杠杆率高企的宏观环境下,长沙银行未能及时调整零售产品结构,仍依赖传统信贷模式,既未在数字化获客、场景化金融上形成突破,也未能推出符合年轻客群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最终在零售赛道上被头部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双重挤压,陷入“规模停滞、风险高企”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反思的是,长沙银行的“县域金融一号工程”也同步遇阻,前三季度县域贷款增速从2024年18.66%降至13.8%,说明其下沉战略不仅未能成为增长引擎,反而因资产质量问题成为拖累。

这种“战略定力不足、执行能力欠缺”的状况,让长沙银行的零售转型从“先发优势”变成了“先发陷阱”。

03资产质量承压:从“赶超者”到“落后者”的警示

如果说息差与零售的问题是“增长困境”,那么资产质量就是长沙银行的“生存危机”。

2025年前三季度,长沙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18%,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6;信贷减值损失虽同比下降1.78%,但63.58亿的规模仍高于净利润,持续侵蚀盈利空间。


更严峻的是,“不良贷款蓄水池,关注类贷款上半年同比增长39.49%,次级类贷款增长41.27%,短期逾期贷款激增,预示着未来资产质量压力仍将持续。

对比成都银行0.68%的不良率、宁波银行不足0.9%的管控水平,长沙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回溯其风险暴露的源头,既有踩雷恒大、新华联等出险企业的对公业务失误,也有零售下沉市场的风控缺失,反映出该行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之间的严重失衡。

此前为追赶成都银行,长沙银行一度通过激进放贷扩大资产规模,但忽视了客群筛选与风险定价能力的建设,最终在经济波动期付出了代价。

2017年长沙银行资产规模与业绩均领先成都银行,如今却在净利润上被拉开40%的差距,这种“赶超失败”的背后,正是资产质量失控埋下的隐患。

结语:困局中的长沙银行,能否成为城商行的“破局样本”?

2025年的长沙银行,站在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1.29%的营收增速、失守的息差、停滞的零售、高企的不良,既是挑战,也是倒逼变革的契机。

对于长沙银行而言,当务之急是放下“赶超焦虑”,回归经营本质,在湖南本土市场做深做透,而非追求不切实际的规模扩张;长远来看,则需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数字化、特色化、精细化上找到新的增长逻辑。

长沙银行的突围之路,也将为同类腰部城商行提供重要参考:在行业分化加剧的时代,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转型模板,但“聚焦本土、严控风险、精准发力”,或许是腰部机构在巨头夹缝中生存的唯一出路。

长沙银行能否走出困局,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成为检验腰部城商行转型成色的关键样本。答案,仍需时间给出,但留给它的调整窗口,已越来越窄。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