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毫末智行“停业”:被遗弃的“独角兽”
2025-11-27 19:28 2163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11月24日清晨,本该是忙碌的周一,北京奥北科技园的毫末智行总部大楼却异常冷清。前台已无人值守,只有零星员工在搬运个人物品。

三天前的11月22日傍晚,一则突如其来的内部通知打破了所有平静:"基于公司经营现状,公司决定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复工时间另行通知"。

这家曾估值超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就此陷入实质性停摆。

独角兽陨落:从“宠儿”到“弃子”

“千里之行始于毫末”,2019年,当这家从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独立而来的公司宣告成立时,其命名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背靠长城汽车这棵大树,毫末智行起步即拥有许多创业公司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

2021年成为毫末智行的“高光之年”。当年12月,公司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突破10亿美元,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

毫末智行后续又通过多轮融资累计获资约20亿元,投资方包括首钢基金、美团、高瓴创投、高通创投等多家实力机构。当然,最大股东仍为长城系,其占股超过53%。

业务层面,公司构建了“乘用车+物流车+智能硬件”的三维体系:HPilot系统搭载于长城旗下近20款车型;“小魔驼”配送车开始运营;同时发布了MANA数据智能体系和DriveGPT生成式大模型。

2023年公司五周年之际,公司领导层在内部信中仍然信心满满,描绘着行业领先的发展蓝图。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曾经承诺的“2024年实现城市NOH覆盖100城”目标,到年底仅落地8城。与此同时,华为、小鹏等竞争对手的同类方案已覆盖超过200城。

更严峻的是,长期依赖长城汽车的订单结构开始崩塌。2024年,长城汽车不仅投资竞争对手元戎启行1亿美元,还在新车型上换装对方的智驾系统。这一决策直接切断了毫末智行的核心收入来源。

2024年下半年,毫末智行启动大规模裁员。随后,高管团队开始“集体逃亡”:技术副总裁艾锐、产品副总裁蔡娜等核心人物相继离职。

资金链彻底断裂的迹象在2025年变得明显。员工9月份工资拖延至10月底发放,10月工资完全停发,社保面临断缴。11月12日,毫末智行因3.15万元欠款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这对一家融资20亿的企业来说颇具讽刺意味。

崩塌溯源:画饼无力,造血无门

要理清毫末智行停摆原因,有必要先审视自动驾驶行业的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企业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智能汽车提供辅助驾驶功能,如特斯拉、小鹏等车企自研辅助驾驶系统,或者是华为这样的第三方供应商。

二是提供无人化运营服务,根据运营场景不同,可分为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无人配送车等。这类企业本质上是依靠未来“无人化”的高效、低成本运营,来实现盈利。

现阶段,家用车辅助驾驶已证明其商业价值,而全无人驾驶服务虽被看好,但尚无企业实现盈利,即便是布局多年的Waymo和百度Apollo。

面对这项烧钱项目,头部企业普遍采取高度专注的战略路径比如华为明确自身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驾驶系统。Waymo与百度Apollo则长期深耕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致力于推动L4级技术的商业化。

自研自动驾驶的车企如特斯拉、小鹏,虽已公布Robotaxi计划,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验证阶段,远未达到需要大规模烧钱的商用化水平。

在此背景下,毫末智行的商业策略可谓“广撒网”。公司同时布局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末端物流无人车、智能硬件和数据智能体系。

在资本狂热期,这种庞大布局可以“画更大的饼”吸引投资,但当潮水褪去,过于分散的业务线反而加速了资金消耗。

更为致命的是,毫末智行在商业布局上“广撒网”,在客户结构上却极度单一。乘用车智能驾驶方案领域,毫末智行的客户有且只有长城汽车。这种依附关系导致其他车企对其天然排斥。

当然,并非没有“头铁”的车企试图牵手毫末智行。2023年4月,北京现代曾与毫末智行签订合作协议。有消息称,北京现代计划在其纯电动车EO羿欧上搭载毫末智行的智驾系统。

不过,EO羿欧(已于今年10月末上市)最终搭载的是北京现代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未能落地。

极度单一的客户结构,使毫末智行在战略层面显得异常脆弱。当长城汽车在2024年3月正式宣布元戎启行成为其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时,已经基本宣告了毫末智行进入了ICU——连“金主”都已放弃,毫末智行的生存基础彻底崩塌。

技术落地能力不足,或是导致其被抛弃的根本原因。

有报道称,毫末智行在关键技术的交付上多次延期,动摇了长城高层的信心。显然,无论是技术路线的误判还是执行层面的问题,最终都导致了一个结果:毫末智行始终未能交付一份真正符合预期的解决方案。倘若其技术足够可靠,长城又何必舍弃“亲儿子”,转而寻求外部合作?

与技术落地迟缓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膨胀的声量。

就在毫末智行陷入停摆之后,有观察人士指出,毫末智行存在“PR倒逼研发”的现象:大力宣传自然会赢得更大的声量,但与产品落地的脱节最终会迎来“打脸”。他同时称,过于激进的PR,是“砸钱买差评”。

有一个例证是,2021-2023年三年间,毫末智行举办了九届AI DAY,远超科技公司年均一次的频率。这其中造成了多少资源浪费,不得而知。

更有前员工在上述观察文章评论区爆料,有一届AI DAY曾计划在西藏雪湖边举行,原因一是发布的产品与雪湖同名,二是“老板们想去西藏转一转”。

“幸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型,不然这个公司关门更早。”该员工表示。

# 行业事件 # 长城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