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又一个合资车企瘦身,长安深蓝接手北京现代工厂!
2025-11-27 21:06 1596次阅读

百姓评车

**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最接地气的汽车媒体集群!

近日,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正式完成换标,这座总投资77亿元的“韩系车在华最先进生产基地”,以16.2亿元成交价被长安汽车接手,划归旗下深蓝汽车改造为新能源生产线。从2021年停工闲置到三次流拍折价,这座年设计产能30万辆的工厂,成为长安抢滩合资闲置资产的标志性案例。

无独有偶,广汽菲克长沙工厂历经六次拍卖后,以9.5亿元近乎腰斩的价格成交;吉利接手沈阳原上汽通用北盛工厂赋能银河系列;岚图7亿元收购东风日产云峰工厂等等一系列资产流转背后,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正在形成:自主车企正通过"抄底"合资闲置资产,加速产能扩张与产业升级,中国车市的格局重构已进入资产重组的深水区。

合资从高光投产到折价离场的无奈

北京现代重庆工厂的兴衰史,堪称合资品牌在华命运沉浮的缩影。2013年,成立仅63个月的北京现代年销量突破百万辆,创下合资品牌达成该目标的最快纪录,2016年更是攀上114万辆的销量巅峰。在这股扩张热潮中,总投资77亿元的重庆工厂于2015年动工,2017年正式投产,自动化率达100%、每55秒下线一台新车的配置,使其成为当时行业瞩目的标杆工厂。连同北京顺义三座工厂与河北沧州工厂,北京现代总产能一度飙升至165万辆,尽显合资品牌的底气与野心。

然而盛极而衰的剧本来得猝不及防。2017年起,受多重因素影响,北京现代销量遭遇断崖式下滑,2021年全年销量仅剩36万辆,不足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产能严重过剩的重庆工厂从增长引擎沦为"烫手山芋",2021年12月正式停工闲置。2023年8月,北京现代将其挂牌拍卖,36.8亿元的起拍价虽不足投资总额的一半,仍遭遇市场冷遇。历经三次流拍后,工厂最终以16.2亿元成交,较投资额蒸发超60亿元,这一数字近乎吞噬了北京现代巅峰时期的全年净利润。

比北京现代更为窘迫的是广汽菲克。2022年,因上半年累计销量不足2000辆,叠加长期经营不善导致的资不抵债,广汽菲克正式申请破产,账面资产总额38.94亿元远不足以覆盖81.23亿元的债权总额。长沙工厂的处置过程同样艰难,自2024年7月启动拍卖以来,历经五次流拍,最终通过拆分资产包、腰斩起拍价的方式,才以9.5亿元完成交易。

合资品牌的资产处置潮并非个例。近年来,东风日产、神龙汽车、上汽通用等多家合资企业纷纷收缩产能,转让闲置工厂。这些曾经象征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工厂,如今为何沦为"折价品"?

核心原因在于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车市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合资品牌的技术优势逐渐瓦解,销量持续下滑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现代累计销量仅15.42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10%;而广汽菲克破产前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个位数,闲置资产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出售工厂不仅能回笼资金,更能剥离不良资产,成为合资品牌"断臂求生"的必然选择。

自主低成本扩张与战略突围的双重考量

与合资品牌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接盘闲置资产的热情。从吉利收购沈阳工厂到深蓝接手重庆基地,从岚图拿下东风日产云峰工厂到储能企业布局威马闲置产能,自主品牌正通过多样化方式,将合资闲置资产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接手合资工厂是破解产能瓶颈的"快车道"。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产能不足已成为不少自主车企的增长桎梏。深蓝汽车作为长安新能源战略的核心承载者,肩负着2030年200万辆的销量任务,但2024年前10月累计销量仅20.6万辆,完成率不足五成,而其S07车型曾因产能受限出现交付延迟问题。重庆工厂30万辆的年设计产能,将与南京、北京、泰国工厂形成协同布局,大幅缩短产能爬坡周期。相较于新建工厂需投入数十亿资金、耗时2-3年的漫长周期,改造闲置工厂的成本仅为新建成本的30%-50%,且能在6-12个月内实现投产,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模式,完美契合自主品牌的发展节奏。

更重要的是,合资工厂的硬件基础为自主品牌的技术升级提供了便利。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涵盖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发动机五大核心板块,柔性生产线可适配多车型共线生产,其自动化水平和工艺标准在行业内仍处于中上游水平。对于主攻新能源车型的深蓝汽车而言,只需对生产线进行新能源化改造,即可快速形成高端产能。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升级路径,不仅降低了技术改造的试错成本,更能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自主品牌的接盘模式正不断创新。深蓝汽车并未直接收购重庆工厂,而是采用"国资搭台+车企唱戏"的模式:由重庆两江新区鱼复新城建投公司先行收购工厂,完成资产清查和债务剥离后,再移交深蓝汽车经营。这种模式既让车企避免了大额资金占用,又能享受政府资源支持,降低合规风险。此前重庆两江新区通过类似模式支持赛力斯快速崛起,此次复制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了国资平台在盘活闲置资产、助力本土车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车企的"抄底"行为,本质上是战略层面的精准布局。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自主车企集中。吉利、长安、长城等头部企业纷纷提出2030年数百万辆的销量目标,产能储备成为必答题。通过接手合资闲置资产,自主品牌不仅能快速补充产能,更能整合优质的土地资源、供应链体系和技术人才,形成"产能-技术-市场"的良性循环。长城汽车4年前收购的巴西工厂如今正式启用,成为深耕拉美市场的前沿阵地,正是这种战略眼光的生动体现。

自主瓜分合资资产背后的行业逻辑

一系列资产流转案例引发行业思考:自主车企瓜分合资闲置资产,是否已从偶然事件演变为必然趋势?答案藏在行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中。

从市场格局看,自主品牌的崛起与合资品牌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为资产流转提供了基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达65%,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超80%;而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萎缩,韩系、法系车份额已不足5%。市场话语权的转移直接反映在产能布局上:自主品牌需要更多产能支撑增长,合资品牌则需剥离冗余资产减负,这种供需错配催生了资产交易的土壤。

从产业周期看,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遇的变革,新能源与智能化重构了产业价值链条。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产能优势,在新能源时代反而成为负担——传统燃油车生产线改造为新能源生产线需投入巨额资金,且部分老旧设备难以适配新技术。而自主品牌深耕新能源领域多年,掌握了核心三电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够以更低成本完成工厂改造,让闲置资产焕发新生。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资产价值重估,是合资资产折价出售、自主车企积极接盘的核心原因。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层面鼓励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优化产能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合资闲置工厂的盘活,既避免了优质工业资源的浪费,又助力自主品牌加速发展,符合政策导向。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国资平台搭桥、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推动资产流转,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

不过,自主车企接盘合资资产的趋势虽已显现,但并非毫无风险。上海盈科所资产律师陆鼎指出,闲置工厂并购存在四大隐形风险:土地合规问题、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隐患、设备维修与抵押情况核实、历史遗留的行政许可纠纷等。此外,部分合资工厂的生产线老化、柔性化程度不足,改造适配新能源生产的成本可能超出预期;而自主品牌若盲目扩张产能,也可能重蹈北京现代"产能过剩"的覆辙。

成功的案例往往建立在理性评估与精准规划之上。吉利收购沈阳原上汽通用北盛工厂前,充分调研了生产线的适配性,改造后专门用于生产银河系列新能源车型,与现有产能形成互补;深蓝汽车接手重庆工厂后,并未急于投产,而是根据产品规划稳步推进改造,确保产能与市场需求匹配。这些案例证明,自主车企的"抄底"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自身战略的理性选择。

百姓评车

16.2亿抄底现代工厂,从来不是简单的资产流转,而是自主对合资的“降维清算”。当合资品牌抱着燃油时代的产能残骸,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节节败退,市占率跌破30%生死线,这些曾经的“香饽饽”工厂,早已沦为战略失焦的负资产。

自主品牌的“接盘”,本质是产业权力的交接——不是怜悯式的收容,而是对低效产能的精准收割。合资的溃败绝非偶然,僵化的决策、滞后的技术、脱节的市场感知,早已注定其资产折价离场的命运。这场资产重构的浪潮,终将洗去行业虚浮的泡沫。未来,唯有彻底拥抱中国市场逻辑的玩家才能留存,而中国车市的话语权,早已在这场“瓜分”中完成了不可逆的转移。

# 长安 # 现代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