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搁置VLA争论,场景创新才是用户的理想智驾
2025-11-28 12:14 300次阅读

驾仕派

仕聚一堂,言车马之乐。(官方翻译:说的不一定都对,但观点一定有些不同。)

2025年进入下半年之后,辅助驾驶的营销词汇越来越多,似乎每一个车企的智驾功能都能够被重新定义出自己的成功。

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要坚持自己的智驾技术发展路径,这也成为了一家车企极为重要的定力。尽管营销术语层出不穷,但是理想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分享的辅助驾驶最新进展与规划,依然是围绕“VLA司机大模型”持续进化,同时又再次把理想汽车擅长的用户体验创新做出了新的延展,对于VLA司机大模型在场景创新上也有了新想法。

01

强化学习让VLA司机大模型更强了

在今年9月向AD Max用户完成VLA司机大模型全量推送之后,2025广州车展发布会上,理想汽车再次披露了辅助驾驶最新进展与规划,主要是新增了两项全新功能:VLA充电及行业首创防御性AES将向AD Max车型推送。此外,理想还计划向智能焕新版AD Pro车型推送城市NOA功能。

理想汽车方面认为,理想VLA司机大模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密集迭代,核心在于 VLA 司机大模型具备强化学习能力,能够不断优化行车体验。

换句话说,VLA司机大模型尚未触及能力上限。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此前在采访中表示:“VLA 的能力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到今年底、明年初,大家就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表现,用户会觉得这辆车真的活了。”

这背后的关键正是形成“强化学习闭环”。理想方面认为,目前的强化学习是比模仿学习更接近人类学习的终极形式。“未来我们会持续迭代更高效、更具因果理解与泛化能力的学习方法。”郎咸朋表示。

在渗透率和活跃度上,VLA司机大模型的表现也远超之前的辅助驾驶。理想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VLA司机大模型行驶里程超过3.12亿公里,上线首月,VLA里程超1000公里的用户超过5000人,VLA累计试驾用户数超过52万人。这意味着 VLA功能已经被用户持续、高频使用,而这种高活跃度本身就是用户体验优劣的最好验证。

尤其在主动安全能力上,VLA司机大模型有着非常突出的亮眼表现。

理想方面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11月20日,理想汽车主动安全已经帮助用户累计避免潜在碰撞事故1132万次,累计避免极端烈性事故超1.4万次,夜间主动避险208万次。可以看到,理想汽车的主动安全显著提升了用户在复杂及高危场景下的安全冗余。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即将推出的防御性AES自动紧急转向功能。

该功能首次在理想 i8 发布会上亮相,其核心突破在于从以往的“躲避主动撞击”进化到“防御被撞击”,对美式截停、恶意别车、慢车加塞等高频危险场景进行提前识别,并加入后向碰撞的加速避险策略,实现前、侧、后全向安全主动防护。

在前后夹击场景下,车辆如果识别到潜在风险后,直接触发防御性AES的加速避让;此外,车辆停在路上的场景下,如遇后车司机走神,系统识别到风险后也会触发防御性AES,向正前方加速挪动避免碰撞。

一句话总结:VLA司机大模型让主动安全又提升了一个level,显著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02

打通充电的“最后100米”

除了主动安全,理想VLA司机大模型此次另一项核心升级是“VLA充电”能力,实现了补能流程的几乎全自动化。

简单来说,VLA充电的核心体验可归纳为三步:

第一步:自动驶入。用户在导航中直接选择理想超充站作为目的地后,车辆即可自主驶入,无论是城市还是高速的超充站。

第二步:智能调度。车辆在接近超充站时,系统就会通过充电云端调度系统自动匹配空闲充电桩。

第三步:自动泊入与驶离。车辆接近充电车位时,地锁会自动降下,并完成自主辅助泊车;充电结束后,车辆还可以自主驶离超充站,并通过免密支付完成充电缴费。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都无需用户干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对用户而言,只需一句导航指令即可完成全部流程,补能体验显著简化。

这不仅解决了传统电车用户最典型的痛点,比如临近充电站仍难以找到入口、充电流程琐碎耗时等等,也标志着理想已经构建起车、桩、站一体化的智能补能体系。

在网络方面,理想计划于2026年1月将VLA充电功能覆盖首批超1400座理想超充站,并在2月扩展至超2400座、3月突破超2900座,平均每月近千座,让VLA充电真正为用户带来便捷的补能体验,而不是停留在宣传视频里。

那么,为何VLA司机大模型能够做到这样的体验?

这一切,一方面得益于VLA司机大模型强大的空间理解能力、行为能力以及沟通与记忆能力。

比如,强大的空间能力和行为能力,让VLA司机大模型具备在陌生停车场漫游过程中实时构建停车场结构;沟通与记忆能力,又让其能够记住出入口、电梯口、分区等关键位置信息,以及能支持用户偏好车位收藏功能,帮助用户在陌生的停车场找到车位。这已明显超出传统泊车辅助的能力边界。

另一方面,这次的VLA充电能力,本质上是在VLA功能上的场景创新。

实际上这一个小小的场景创新,或许是VLA真正进入用户视野的第一步。之前车企把VLA仅限于泊车、行驶,在场景创新上缺乏从用户端的思考,总是有消费者以安全为理由拒绝体验VLA带来的巨大便利性优势。这次VLA充电其实更好地展现了理想汽车对VLA能力的思考与拓展,把用户从复杂繁琐的小事中解放出来,因为5C超充本身就是充电时间极短、如果在流程上不节约时间,也无法提升纯电车型体验。

03

理想VLA的未来已来

回顾理想汽车辅助驾驶的发展,自2021年起启动辅助驾驶自研以来,仅仅五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硬件平台到技术的快速迭代,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在硬件平台上,理想历经三个阶段,从最早的地平线双J3芯片平台,到双Orin-X芯片和地平线J5平台,再到如今的Thor-U芯片和地平线J6芯片平台,几乎以一年一代的速度完成硬件平台升级。

在技术路线方面,理想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节奏,没有所谓的“弯道超车”,而从最早的2D、3D感知到BEV、NPN、无图方案,再到端到端+VLM,最终落地VLA 司机大模型,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演进,形成系统性的技术储备。

理想为何能成为业界第一个量产VLA的车企?

核心在于其在数据、算法、算力、工程能力四个维度都具备独特优势。

数据方面,截至10月31日,理想汽车用户的辅助驾驶总里程已经达到55.1亿公里,覆盖 143 万用户,庞大的真实驾驶数据为VLA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

算法和算力方面,VLA代表的是一种以强化学习为核心的新范式,能够让初始模型像“新手司机”一样持续训练,最终成长为专业司机。而且理想云端算力规模已达13EFLOPS,训练算力以及推理算力也为模型持续迭代提供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理想拥有行业领先的工程落地能力,主要体现在量化精度高和跨平台部署能力强,使大模型具备可规模化量产的前提,这才是其最不可复制的技术壁垒。

毕竟在汽车行业,纸面上的领先不算什么,“上车”才是真正的先进。

因此理想能够保持高频OTA,后续理想智能空间、智能电动平台将同步升级。其中智能空间将新增艺术相框、宠物模式、调音大师的音乐家模式以及更多第三方应用;智能电动平台将优化充电规划,并为增程车型补充冬季智能预热等实用能力。这些更新与此次的VLA充电、防御性AES等新场景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用户智能用车体验。

可以看到,当新能源竞争进入到2026年,配置堆砌和智能硬件的比拼已经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真正的差异化在于场景体验。

过去两年,豪华新能源车两个判定要素:一个是有没有城市NOA、一个是有没有智能座舱,但是到了2026年这两个要素都合为一个“AI”。所以,只有在AI上有自研能力、能够不断迭代的车企,才能不断巩固品牌护城河。

在这一维度上,理想汽车凭借VLA 的持续迭代、推出VLA充电的场景创新,再加上OTA的场景创新,依然在用户体验这一环节上稳居国内第一梯队。因此在未来的智能化竞争中,理想汽车将走得更有底气。

(END)

# 理想汽车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