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智驾高速又撞车?AEB究竟靠不靠谱?
2024-10-15 17:22 1850次阅读

汽车洋葱圈

这里传递正能量,揭穿各种汽车黑幕、赠送买车防忽悠秘笈,更有实用的购车、用车终极妙招!汽车洋葱圈,你的汽车福利社!

最近一段时间,一条问界M5智驾高速撞羊的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根据事故描述,车主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智驾功能时,遭遇到了横穿高速的羊群,但车辆却并没有触发紧急制动,导致车主受伤、车辆受损,另外还有11只羊被撞死。

事后,交警大队对这起事故的裁定是,车主因操作不当导致车辆与进入高速公路的动物相撞,应由车主本人承担全部责任。

虽然保险公司会给车主赔付损失,但智驾的表现显然无法说服大家,尤其前期被重点营销的AEB,为什么没有及时刹停车辆、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为什么AEB刹不住?

别看有些车企把AEB宣传得神乎其神,但它并不是全能的,因为AEB在车辆时速过高的状态下,是无法正常介入工作的

AEB是什么?

我们看AEB的全称,是“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它的作用是在感知到车辆前方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报警,并在小于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帮驾驶员主动刹车

但在实际情况下,AEB是存在一个介入工作的最高时速的,而这个数值通常是60km/h。在时速超过60km/h后,AEB就很难及时感知到障碍物并刹车了。

AEB是怎么工作的?

而有些车企之所以敢说AEB拥有超过100km/h的介入时速,是因为它融合了智驾功能,可以在感知到障碍物后进行减速,把车速主动降到AEB的介入点

虽然目前行业内已经有车企和供应商将AEB的介入时速从60km/h提升到了85km/h,但在时速较高的情况下,依旧需要先减速才行。

根据事故数据,当时问界M5其实是有主动减速的,但由于是高速行驶、缺少足够的减速距离,所以只从106km/h降到了98km/h,就撞上了羊群。

为什么AEB不能提前刹?

但这个时候你肯定会问,既然AEB融合了智驾功能,那为什么智驾不能提前感知到前方的羊群,然后更早地进行减速甚至刹车呢

这个问题想要解释清楚很复杂,但概括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智驾需要先识别出前方的障碍物是什么,才能做出接下来的减速和刹车动作

AEB看见了,但看不懂

在智驾系统的工作流程中,感知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智驾需要借助摄像头看到前方的障碍物,然后通过特征识别,确认障碍物的类型

只有确认了障碍物的类型,智驾才能判断下一步干什么。比如前方是一个漂浮的塑料袋,智驾就会选择无视它;而如果是一堵墙,就会选择减速刹停。

那么羊呢?显然这种生物很少会出现上道路上,尤其是封闭的高速公路,所以智驾可能打一开始就识别不出这类障碍物的类型

而即使智驾之前认识过羊,也是有可能认错或者认不出的,因为羊的品种和体型千奇百怪,哪怕是让人来认都有可能认错

当然,为了绕过智驾必须“先识别障碍物类型,再进行规控”的逻辑怪圈,以特斯拉、小鹏、华为为代表的智驾企业,又推出了占据格栅技术

它可以借助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提供的数据,把看到的一切物体都用立体网格的方式呈现,这样就不需要纠结“障碍物是什么”了,只要确认“是不是障碍物”就行了。

AEB能刹车,但为什么不刹?

但这个时候你肯定又会问,既然智驾理论上有能力提前发挥AEB的作用,为什么又会在事故中撞羊呢?

究其原因在于,AEB并不是触发越灵敏越好、介入时速越高越好。过于宽泛的介入条件,可能反而会降低驾驶安全性。

可以刹,但环境不允许

比如这次的事故路段,就恰好处在弯道中。如果车辆以超过100km/h的时速在弯道里急刹,那么极有可能导致车辆失控甚至侧翻。

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要比车辆受损、划伤高速护栏、撞死11只羊更严重,所以工程师在设定AEB的介入时速时,普遍更加保守

可以刹,但干扰因素太多

而如果触发条件太过灵敏,那么道路周边的任何物体,都有可能会影响到AEB的判断,导致出现不必要的“幽灵刹车”,影响安全和舒适性

比如硬币、易拉罐、路牌一类的金属物体,它们就会对毫米波雷达带来一定影响,而后者恰好是AEB和智驾感知障碍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工程师在标定AEB时,往往会选择降低它对各类障碍物的灵敏度,不过这就需要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注意力了。

总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关于AEB最大的问题在于,消费者花费了真金白银,想要获得安全层面更高的回报,但这又与现阶段AEB、甚至智驾的实际水平不符

此外,部分车企出于营销目的,也在有意无意夸大AEB与智驾的能力,进而让消费者对现阶段的AEB及智驾技术产生了过度的信任。

对此,我们希望车企能够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营销中,保持客观和理性,如此既是为自己的品牌形象负责,也是为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