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广汽具身机器人亮相:拓展智能边界
2024-12-13 10:53 1.3万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广汽集团亮相最新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现了其在智能技术上的进步和对新市场的积极探索。

文 /《汽车人》张恒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上,广汽集团首次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是广汽首次公开分享其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成果,意味着在这一新兴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今年以来,不少车企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赛道。小鹏汽车、比亚迪和上汽集团等纷纷通过自主研发或投资的方式进入机器人领域。

显然,这些企业认识到未来的竞争不仅限于汽车本身,更在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这种战略布局反映了汽车行业对科技前沿的积极探索,它们不再仅关注出行业态,而是将核心策略转向“智能”二字,寻求更广泛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广汽集团展示的这款机器人,配备了可变轮足和灵巧的手臂,续航能力超过6小时,能够提供贴近人类、充满情感的服务体验。据透露,广汽集团的机器人研发已经进化到了第三代,而一款全新的全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今年12月底亮相。

广汽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有信心成为行业内首个成功推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厂商。” 自2022年初涉足这一领域以来,广汽集团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并且将成本控制得当。通过利用其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熟产业链,广汽集团能够共用车端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组件,按照车规级标准进行定制开发,在提升性能的同时确保高端品质。

行业专家表示,汽车与机器人产业之间具有很大的协同效应,因为这两个行业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互补性。技术上,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领域可以互相借鉴;生产过程中,机器人能提高汽车制造的效率和质量;市场推广方面,车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有助于加速机器人产品的普及。

根据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1.58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长至380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大,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大型企业的积极投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量产元年,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板块。

特别是那些拥有成熟汽车供应链的企业,在早期量产阶段建立优势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们能在车用和机器人用零部件之间实现高度共通性。

除了广汽集团,小鹏汽车最近也推出了自家研发的仿生人机器人Iron,这款机器人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动作灵活自然。目前,Iron已经正式加入小鹏汽车工厂的生产线,开始承担起装配任务。

优必选科技也在10月中旬发布了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这款机器人已经在比亚迪工厂上岗实训,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等设备协同工作。

此外,比亚迪和上汽集团则入股了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制造,主打智元机器人品牌。上汽集团还投资了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LimXDynamics。

有专业人士认为,车企与机器人企业的合作能带来不少商业机会,拓展应用领域,提升竞争力。“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对外投资,都能为车企找到新的增长点。”

《汽车人》观察认为,车企涉足机器人领域不仅是技术和产业链协同的结果,更是一次探索新业务模式的积极尝试。

从战略角度来看,机器人作为全新的智能终端,不仅有可能为车企开辟一条新的业务增长曲线,还能成为品牌价值的新载体,注入更多科技和创新元素。这种多元化布局不仅能提升车企在未来资本市场的估值,还能增强其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广汽在机器人研发上的进展,展示了汽车与机器人技术的高度契合。例如,车企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积累的算法优势,可以直接应用于机器人的导航和人机交互;而机器人在灵巧操控和动态感知方面的进步,也能反过来助力汽车制造和自动驾驶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汽车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可能会更加模糊,形成一个真正互通互补的生态系统。

随着更多车企和科技公司进入机器人领域,市场竞争无疑会加剧。然而,机器人产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协作的重要性超过了竞争。车企应与科技企业、学术机构乃至跨行业的伙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技术标准化和生态系统的构建。比如,广汽可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企业合作,开发跨行业的应用场景,扩大机器人产品的影响力。

尽管预测数据显示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车企入局仍需谨慎规划。从技术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对算法、硬件和制造工艺的要求极高,短期内实现盈利并不容易。从市场需求来看,实际需求与消费者的期待之间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成本与使用场景的平衡方面。此外,虽然政府政策提供了一定支持,但行业标准和监管框架的完善还需要时间。

因此,在投入巨大的情况下,车企需要制定合理的预期,并审慎评估风险。【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