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威马重整剑指百万?众泰:双资质+9个生产基地,我咋办?
2025-02-24 14:53 4003次阅读

车业杂谈

车业杂谈是由**汽车行业知名专家、资深汽车评论员周磊和多名具有十年以上车企重要岗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新媒体,旨在为日益成熟和理性的**汽车市场和消费者提供集专业性和客观性于一体的高质量原创内容。

近日,疑似威马重整的讨论在汽车圈热闹起来,2029年剑指百万台的产销目标令人惊叹,网络上有关实际投资方的八卦分析也不少。



懂的人都懂,不论汽车行业经过几番进退洗礼,只要手握“生产资质”,再落寞的企业依然还有谈判资本,可以僵而不死等待复生。

新入局的造车玩家取得生产资质有三种方式:收购有资质的企业、与有资质的车企合作代工,或者独立申请资质。其中,独立申请资质难度极大。比如小米,去年SU7上市后才取得独立造车资质,尾标从“北京小米”更换为“小米”,而小米应该也是最后一家拿到独立资质的新势力



可以明显感知,近两年来,整合资源、优化过剩产能已经成为车企和政府的共同诉求,引导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导向被一再提及。进入2025年,东风、长安两大央企筹备合并就释放出明确信号,顶层设计已开始“动真格”引导汽车行业有序发展。

兼并重组的成功案例并不鲜见。20多年前,比亚迪通过收购连年亏损的秦川汽车拿到轿车生产资质,如今发展为年销量400万台以上的车企NO.1。近些年的案例还包括理想汽车盘活北京现代工厂产能、2020年吉利托管猎豹长沙工厂、2024年奇瑞完成对东南汽车的整合……



赛力斯和华为的联合堪称经典。当初看似门不当户不对的合作,短短28个月就跑出问界40万台下线的行业新速度,颇有戏剧性。去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就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并出台具体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供应链企业开展行业整合、兼并和重组,推动具有实力的行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而较小的供应链企业可作为其二、三级供应商,从而进一步巩固龙头企业的行业地位”。



今年初,众泰汽车的现状也引发了一波关注。1月22日,众泰汽车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七年暴亏286亿元”成为关键词被多家媒体报道转载。

众泰汽车解释业绩亏损原因:“与2023年度相比,2024年度公司非整车板块业务销售收入下降;2024年度公司整车板块业务尚未恢复”。



你以为的众泰已经倒闭了,真实的众泰还在挣扎。说出来大伙可能不信,一年卖了200多万台车的奇瑞汽车奋斗了20年都没上市,众泰的股票居然还能上蹿下跳。

认真来讲,相比威马,众泰拥有的硬资本其实更为深厚。

手握“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双生产资质,众泰在浙江、湖南、重庆、广西等地还拥有9个生产基地,这些固定资产都是众泰重振旗鼓的筹码。



过去,我们瞧不起众泰汽车的“皮尺”操作,现如今,大伙对汽车行业随处可见的致敬式设计早就习以为常。中国自主品牌起步之初,都走过模仿之路,众泰的品牌形象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它没有锻造出真正的技术竞争力,而 2015年前后,其他自主品牌均已通过正向开发,上市了诸多高性价比车型,满足了消费者的家用代步需求,众泰由此沦为山寨。

毕竟曾经叱咤车市,年销量超33万台,众泰也不是没有想过卷土重来。2022年,破产两年后的众泰汽车宣布位于永康和重庆的两处工厂复产;按照相关计划,众泰将“立足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不过,看看如今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兼并重组大趋势,众泰汽车想单纯靠自主力量翻身,难度实在太大。



所以,对于众泰而言,没有必要像威马一样,另外折腾一套发展规划,因为已经尝试过了——最好的出路就是代工,或者被整体收购。

2022年2月,圈内流传长城“吞下”众泰的报道,焦点在于临沂工厂。2020年,长城汽车发布三大技术平台,此后一边密集推出新车型,一边扩张产能;两年间,长城汽车的整车生产已经实现华北、华东、西南、华中全覆盖。

但对于上述与长城相关的报道,众泰又做出了澄清解释。



众泰汽车的起落兴衰见证了中国自主品牌造车1.0时代,在铁牛集团、金马股份和众泰汽车的故事里,宏大的产业版图曾经若隐若现,如今这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大浪淘沙,几番重组腾挪,市场格局不断洗牌——新玩家入场,捡漏老玩家的装备,不是行业新鲜事。

简单查阅2024年相关报道,发现仍有数家企业表示产能不足正在扩建工厂,比如蔚来、小米、零跑。如果行业相关部门与政府仔细梳理产能错位情况,以众泰所拥有的双资质及工厂布局,理应被考虑在资源整合范围内。



那么,谁会是众泰的白衣骑士呢?真正救之于谷底,而不是股底。按照目前兼并重组加速趋势,也许答案不会让大家等太久。

除了众泰,你还在关注哪些挣扎中的汽车企业呢?对于目前汽车行业的“关停并转”,你怎么看?

# 行业解读 # 长城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