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合资品牌市场回暖
2025-08-19 16:34 7466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合资品牌阶段性回暖背后,是结构性调整的初步成果。

文 / 张恒

2025年上半年,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但好在已经出现了回暖迹象。


燃油车市场回升

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营业利润同比下滑三分之一,宝马集团净利润同比降幅也有29%,Stellantis更是由盈转亏,同期亏损了23亿欧元。除了行业“一哥”丰田,其余的多数车企如日系、德系、美系企业均陷入盈利能力下降的漩涡。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品牌纷纷对其电动化目标进行回调。保时捷不再坚持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80%的目标,奥迪取消2033年全面电动化时间表,这反映出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新能源节奏的再评估。

在转型承压的阴影中,也开始显现出一些积极信号,2025年上半年,中国主流合资品牌出现了回暖势头,让“合资”重新获得市场关注。

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为542.6万辆,同比微降1.8%,市场份额49.6%;6月单月销量98万辆,环比增长14.7%,同比增长9.7%,实现双增。

合资车企受益明显,其中,一汽丰田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6%,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2.58%,上汽大众销量同比增长2.3%。

7月,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北京现代、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继续增长,其中上汽通用同比大增181.68%。惠誉评级(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预测,部分头部合资品牌仍有望继续提升销量。

这一回暖浪潮主要得益于传统燃油车的坚实支撑。以一汽-大众为例,速腾、迈腾、探岳上半年销量分别达11万、10万和8.7万辆,同比增幅达到8.4%、23.8%、38.8%,其燃油车市场的份额逆势上升0.7个百分点。


阶段性回暖的背后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阶段性回暖,并非偶然。其背后可以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支撑逻辑:以价格为引线、渠道为基础、智能化为突破口。

首先是价格策略帮助消费者重构了对性价比的认知。

2025年上半年,合资燃油车平均促销幅度高达23.1%,远超2023年13%的水平,形成带有明确策略性的让利行为。一汽丰田、上汽通用等品牌推出“一口价”政策,不玩套路,大大节约了消费者和商家的“拉扯”成本,带动终端销量明显回暖。

一位合资车企高管表示:“产品品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消费者心智变化太快了。把价格打下来,客户自然会重新考虑合资品牌。”“质价比”逻辑成为重获市场青睐的第一步。

其次是让利并赋能经销商。

在价格调整之外,合资车企意识到,仅靠促销难以维持市场韧性,必须对渠道体系进行结构性修复。

一汽-大众将经销商的投资回报率纳入政策核心指标,强化终端利益保障;一汽丰田围绕卡罗拉开展厂家直销与统一定价改革,减少价格博弈,提升经销商信心。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些动作稳定了渠道预期,是销量增长的前提条件。”

渠道不仅是销售的前端,更是服务、口碑和用户连接的触点。价格让消费者重新走进店里,而渠道改革则决定了他们能否最终完成购买,并愿意留下来。

5.png

第三是“借脑中国”补齐技术短板。

在智能化日益成为购车决策核心的今天,价格与渠道只是基础工程,技术力是决定品牌长期走向的关键。

上汽大众提出“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策略,途观L Pro、帕萨特Pro、途昂Pro等产品全面升级。广汽丰田在凯美瑞、汉兰达、赛那等车型上搭载“中国舱”,配备高通8155芯片和2K级中控屏。

智能化升级缩小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体验差距,提升性价比,有助于留住对新能源仍有顾虑的消费者。

同时,合资车企正在通过“借脑中国”的方式加速智驾布局。奥迪、宝马、奔驰、丰田、大众汽车等纷纷与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中国科技公司合作,打造本地化智能驾驶系统。

宝马与Momenta联合开发中国专属智驾方案;大众将华为智驾系统引入ID系列车型;别克L7搭载Momenta R6系统,支持L2++级自动驾驶。这些技术上的合作,如今已进入批量落地阶段。

本地科技生态的融入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也让合资车更贴合中国路况与用户需求,从而在技术体验上缩小与前沿品牌的差距。智能化成为合资车企当前最具战略意义的“反击武器”。

在以上三大动因的共同作用下,合资品牌的产品节奏也正在发生变化。

大众汽车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展示ID.ERA增程概念车,宣告其对中国市场技术偏好的快速响应;日产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N7车型上市45天即交付破万;北京现代与北汽联合打造的新车平台已全面落地。

丰田、大众、别克、奔驰、奥迪、沃尔沃等品牌的新一代电动或混动产品将于2025年底至2026年密集上市,并全面搭载快充、智驾、智舱等“高感知”配置,补足此前落后的产品体验。

合资品牌阶段性回暖背后,是结构性调整的初步成果。

过去数月,合资品牌确实抢回了一部分失地,但主要靠的还是价格和渠道等战术性策略。如果不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体系能力,比如把本地化研发真正落地为“前端主导”,让供应链和产品节奏与中国市场深度同步,那么这波反弹很可能只是短暂的窗口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行业解读 # 大众 # 丰田 # 卡罗拉 # 探岳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