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市场的严苛,恰恰成为中国车企“修炼内功”的试金石。
文 / 张敏
2025年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展(IAA Mobility),既是全球汽车技术革新的“前沿秀场”,更是中国汽车品牌深耕欧洲市场的“战略考场”。
在这场承载百年汽车工业底蕴的顶级展会上,中国力量的存在感与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凸显:748家参展商中,116家中国企业贯穿整车、电池、智能驾驶等全产业链环节,参展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从参展规模的扩容到产业覆盖的纵深,这一变化清晰昭示:中国汽车“军团”已彻底摆脱“边缘参与者”的标签,正凭借系统化竞争能力,向欧洲这一全球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发起全面冲击。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
欧洲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2024年新车销量约1520万辆,虽规模不及中国、印度,但其独特的市场特征使其成为全球车企必争的“战略高地”。
一方面,欧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普及最早的市场之一,2024年纯电与插混车型合计渗透率已达38%,叠加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严苛碳排放法规、高额新能源补贴及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为中国新能源车企提供了“天然适配赛道”。
另一方面,欧洲本土消费者对“欧美血统”的品牌信任根深蒂固,中国品牌仍较多被贴上“性价比”标签,品牌认知升级成为必须突破的核心挑战。
正是洞察到欧洲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车企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路径,实现了从早期“产品出口”到“全链条本地化”的战略升级,头部企业的布局更是各有侧重、精准破局。
长安汽车的核心思路是将自身彻底融入欧洲市场,以“欧洲长安”为定位,携深蓝、阿维塔双品牌参展,践行“在欧洲,为欧洲”的核心理念。
为了让产品真正适配欧洲用户需求,深蓝S07针对欧洲市场完成150余项定制化改进,小到适配窄街道的悬挂调校,大到符合GDPR的数据安全优化,最终凭借全面的本土化适配斩获Euro NCAP五星安全认证;而阿维塔XPECTRA概念车则融合华为ADS 3.0智驾技术与“情感豪华”设计,剑指高端市场以打破品牌层级局限。
在市场落地层面,长安已进入挪威、德国等8国,其中挪威市场深蓝S07预售首月订单便突破1200辆,验证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按照规划,2025年底前其市场覆盖将扩至10余个国家,2030年将建成超1000家网点,打造“15分钟服务圈”。
长期投入上,长安拟2030年前投资超20亿欧元,在匈牙利建设2027年投产、产能15万辆的生产基地,并通过荷兰、英国配件中心实现72小时覆盖全欧洲的供应链响应,为本地化运营筑牢根基。
与长安聚焦“本土化融入”不同,广汽集团更注重以“价值观共鸣”破解品牌认知壁垒,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制“广汽方案”。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兴亚提出的“更高品质、更高科技、更绿色”核心主张,本质是希望跳出单纯的产品竞争:不仅要在产品层面让欧洲用户获得高品质、高科技的移动出行体验,更要在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层面,通过契合欧洲环保诉求与科技偏好,实现情感共情。
产品端,欧洲上市的AION V售价35990欧元,精准覆盖主流市场,且同样获得Euro NCAP五星认证;2026年上市的AION UT将搭载“星灵智行”方案,重点解决欧洲多语言交互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运营端,广汽采取“生态共建”策略,荷兰零件中心实现欧盟配件“次日达”,还与安联世合联合推出“三年泛欧救援”服务,以完善的服务体系增强用户粘性。市场拓展则分三阶段推进,目标2028年实现欧洲全面覆盖,渠道规模超500家,同时借力欧洲零售巨头AutoBinck Group的资源,快速填补中小城市市场空白,加速渠道渗透。
作为最早布局欧洲的中国车企之一,比亚迪此次的策略更聚焦“本地化生产闭环”,直击欧洲用户对“本地制造”的偏好。其匈牙利工厂将于2025年底投产,首款车型为“海豚冲浪”(国内名“海鸥”),年产能达20万辆,未来还将生产海豹、汉等车型,最终实现“欧洲研发、欧洲制造、欧洲销售”的全链条本地化,从根源上消除“进口产品”的认知偏见。
渠道端,比亚迪采取“密集网点”策略,计划2025年底前将欧洲门店数量扩至1000家,重点布局德国、法国核心商圈,以高频次的品牌触达强化用户认知。
除了主流车企,新势力车企也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突围路径。
小鹏汽车以“技术矩阵”为核心竞争力,此次展出G9、P7i等车型,精准对标欧洲用户对充电效率的高要求;同时,小鹏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专门优化智能驾驶算法以适配欧洲道路场景,试图在智能赛道抢占先机。
零跑汽车则选择“轻资产合作”的轻量化路线,依托Stellantis集团的渠道与品牌资源,目标2025年欧洲交付量占海外总量的40%。
全产业链协同
事实上,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突破,绝非单一车企的“单打独斗”,而是“整车-供应链-服务”协同作战的集体成果。这种贯穿全产业链的优势,正是中国汽车“军团”能够叩开欧洲市场大门的核心底气。而这份底气的形成,源于整车战略升级与供应链能力跃迁的双向支撑。
从整车端来看,中国车企已彻底告别“单一卖车”的初级阶段,转向“多品牌布局+本地化运营+价值观输出”的高阶模式。
品牌层面,通过构建“主流-高端-豪华”的品牌矩阵,覆盖欧洲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逐步打破“性价比”标签的局限;运营层面,从早期依赖本地经销商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本地化自建+合作共赢”的双轨模式,既保障了对市场的掌控力,又能借助本地资源快速落地,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用户服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的核心支撑是“长期主义”——中国品牌不再追求短期销量增长,而是以3-5年为周期,耐心构建“品牌认知+渠道网络+供应链能力”的护城河。
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在欧洲的投入不设短期回报目标,而是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用户服务与品牌传播,逐步建立“可靠、智能、环保”的品牌形象。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慢功夫”,反而因展现出的稳定性与诚意,赢得了欧洲经销商与用户的信任。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在此次慕尼黑车展上的表现,也展现出“全球化进阶”的鲜明特征,从早期的“成本优势配套”,升级为“核心技术输出”,成为整车出海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电池这一核心领域,宁德时代发布了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的NP3.0技术平台,并推出首款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神行Pro”。目前,宁德时代已与宝马、大众、Stellantis等欧洲90%以上的主流车企建立合作,欧洲三大生产基地(德国、匈牙利、法国)合计产能达150GWh,2025年欧洲市场份额预计突破35%,稳居行业第一,为中国整车品牌提供了关键的核心部件支撑。
在智能硬件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展现出技术引领能力。地平线发布的征程6芯片,算力达500TOPS,可支持L4级自动驾驶,已与欧洲一级供应商大陆集团达成合作,将配套奔驰、奥迪等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禾赛科技展出的Pandar128激光雷达,凭借出色的性能被沃尔沃选为下一代纯电车型的标配硬件,订单量已突破10万台。
这些突破清晰表明,中国供应链已从过去的“跟随者”转变为如今的“引领者”,为中国整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
三个关键方向
回顾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布局不难发现,欧洲汽车市场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
机遇在于“新能源转型的确定性”,为中国车企提供了赛道红利。
挑战则集中在“品牌认知壁垒、严苛法规合规、成熟渠道垄断”三大维度。中国车企的突围,本质上是“用技术适配需求,用本地化破解壁垒”的过程。行业认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确立地位”的关键期,从“市场深入”到“价值链整合”的升级趋势将愈发明显,核心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
第一个关键方向是深化全链条本地化生产,彻底摆脱“进口标签”。
为了规避欧盟反补贴关税、缩短市场响应周期,更多中国车企将加速在欧洲落地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且这种“本地化生产”绝非简单的“组装转移”,而是覆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的全链条本土化。
比如:长安慕尼黑研发中心将主导欧洲市场车型的设计与开发,确保产品从源头适配本地需求;广汽也已启动欧洲生产基地选址调研,目标2028年前实现AION系列车型的本地生产,本地化采购率超60%,还计划与欧洲本地供应商合作开发“欧洲专属”车型。
通过这种全链条的深度本地化,中国车企将从根本上摆脱“进口产品”的标签,真正融入欧洲市场,提升本地用户的认同感与信任度。
第二个关键方向是加速并购合作,实现战略跳级。
此前零跑与Stellantis的“技术授权+渠道共享”模式,已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可参考的合作样本。未来五年,这种“借力发展”的模式或将被更多企业采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智能驾驶、电池材料等细分领域与欧洲技术公司合作,借助对方的技术积累与本地经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
这种“并购合作”的核心逻辑是“互补共赢”:中国品牌提供资金与规模化制造能力,欧洲企业提供技术积累与品牌认知,双方共同开发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降低市场进入风险,实现1+1>2的效果。
第三个关键方向是聚焦差异化竞争,实现错位突围。
中国车企深知,与欧洲传统车企比拼品牌历史并不现实,因此选择避开对方优势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在新能源细分市场建立独特认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产品层面重点布局纯电与插混车型,避开欧洲车企强势的燃油车市场,集中资源在新能源赛道形成优势;技术层面强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本地优化,针对欧洲窄街、多环岛等独特道路场景调整算法与功能,确保技术落地的实用性;用户层面则瞄准年轻消费群体与家庭用户,通过“高性价比+个性化配置”的组合吸引用户,在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竞争力。
慕尼黑车展上的“中国现象”,不是偶然的“参展热潮”,而是全球汽车产业能源变革的必然结果。欧洲市场的严苛标准与激烈竞争,则成为中国车企“修炼内功”的试金石。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的系统化能力、本地化运营水平与技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从“参与者”逐步向“引领者”跨越,这场突围的意义,远不止于“卖出更多汽车”,更在于它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不仅能实现“规模领先”,更有能力在技术、品牌、生态层面实现“价值领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车系
推荐
魏建军亲驾哈弗H9柴油版,长城3大品牌出征2025敦耐赛T2组。
AUTO攻略承诺烧一赔一+衰减退换,6.28万起,极狐T1让星愿销冠不保?
1号车盟靠加长就贵20万?仰望U8L哪里值128万?
车壹条东风风神 L8 武汉上市品鉴会圆满落幕,开启出行新体验
第5车道奇瑞QQ冰淇淋更新,提供运动版,但还是4座
车动态仰望U8L鼎世版128万起,含豪车税,更符合中东审美
车动态新车三连发销量平平,红旗天工破局遇阻
中车网“油电共进”开启新局面 上汽奥迪打响豪华品牌反击战|汽势封面
汽势科技吉利放大招,新车配1.5T增程 + 宁德时代电池,比梦想家香
车之养护【车视头条】 长安启源A07超长蓝鲸纯电版/增程版焕新登场
车视头条「 爱车空间 」情感新奢·生而全球 新豪华阿维塔走向世界
爱车空间仰望U8L鼎世版上市 "鼎级安全"重塑百万级豪华
街拍酷车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