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一周内30款新车扎堆上市!耐用品为何变为快消品?
2025-09-26 13:42 1637次阅读

汽车点评AC

知名KOL车叔领衔打造,让你成为懂车帝!汽车领域新媒体代表,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行业**,热点事件。精选内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金九银十”本是汽车市场的传统旺季,但今年的景象却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关注汽车咨询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现在走进任意一家汽车展厅或打开汽车资讯平台,映入眼帘的是层出不穷的新车发布信息。据统计,仅9月上半月,就有近20款新车密集上市,价格横跨10万至50万元区间,涵盖新能源与燃油车型。而更令人咋舌的是,9月下旬竟出现了一周内30款新车扎堆亮相的“盛况”。这种高频推新的节奏让消费者眼花缭乱,而更让人费解的是,作为仅次于房子的大宗耐用品,汽车为何突然变得像快消品一样,陷入了“高频迭代”的怪圈呢?

耐用品“快消化”?

曾几何时,汽车作为家庭大宗消费品,其更新周期遵循着“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的行业规律。然而,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这一节奏被彻底打破。车企之间的“内卷”从技术竞争蔓延至推新速度,新车迭代频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亿辆,平均车龄约为8年。传统燃油车的换车周期通常在6-8年,而新能源汽车则缩短至3-5年。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高达3.2款,相当于每8小时就有一款“新车”问世。与此同时,汽车的销售模式也在向快消品靠拢,直播带货、线上下单、软件付费等新兴方式,让购车流程越来越像购买一台智能手机。

其中极氪001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该车型在一年内推出了三代产品(被业内戏称为“极氪速度”。每次换代不仅价格下探,配置还同步提升,这种策略虽短期内刺激了销量,却也引发了老车主的强烈不满。毕竟,谁愿意刚买半年的车就沦为“老款”?

车企高频推新的另一面,是消费者对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的质疑。仔细拆解如今这些新车,不难发现其中的猫腻。很多所谓“换代车型”,不过是微调前脸设计、升级车机系统,核心的电池技术、底盘架构毫无变化。这种挤牙膏式的推新,本质是用营销噱头包装伪创新,却让消费者成了最终买单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曾经汽车作为高价耐用品,其使用周期往往长达10年以上。然而,在唯快不破的竞争逻辑下,部分车型未能经过充分的环境测试导致可靠性存疑。消费者购买后可能面临频繁故障、保值率暴跌等问题,而售后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也难以跟上迭代速度。这种买完即过时的体验,让许多人自嘲为“车企小白鼠”。这绝非小事,要知道汽车平均售价近20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笔巨款,多数人要对比半年、斟酌数月才敢下单。可车企口中的技术快速进步,最终却变成了消费者的用车噩梦。车质网后台,每天有近 500 位车主投诉类似问题,一年下来积累了 17 万宗诉求,可车企往往只回一句“已收到”,便没了下文!

内卷之下,出路何在?

以上现状的罪魁祸首无疑车圈“内卷”,而汽车行业的“内卷”亦非偶然。新能源技术的快速演进、新品牌的涌入、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共同催生了这场速度竞赛。适度的竞争固然能推动技术进步,但当竞争演变为纯粹的营销战和数量战时,行业生态难免走向畸形。

对车企而言,执行这种策略的过程中早已显露疲态。新车研发需要巨额投入,频繁换代必然推高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要么通过 “减配” 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压缩企业利润。同时,品牌忠诚度因“背刺”老车主而受损,长期来看并非明智之举。而对消费者来说,看似选择更多,实则陷入更深的迷茫。面对一周 30 款的新车,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哪些是真创新、哪些是假噱头。一言以蔽之,当汽车从长期伙伴沦为短期消费品,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也将逐渐瓦解。

纵观全球市场,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始终建立在技术沉淀与用户信任之上。如今国内车企的“快消式”打法,虽在短期内博得了关注,却难掩可持续性的隐忧。一批快速崛起又迅速陨落的品牌已是前车之鉴。或许,行业需要一场“慢下来”的反思。车企应更注重核心技术突破与产品质量打磨,而非盲目追求推新速度。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迭代升级”,避免被营销话术裹挟。唯有当汽车回归其耐用本质,市场才能走向真正成熟。

车叔总结

如今的车市,正站在速度与品质的十字路口。汽车不是手机,它的价值不应被快节奏的迭代所稀释。后续,车企是继续陷入高频迭代的内耗,还是回归造好车的本质?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车主的投诉里,藏在每一次品牌的兴衰中。毕竟,没有哪个行业能靠“割韭菜”长久发展,汽车行业尤其如此!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