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正处于新能源与燃油市场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关键阶段。这一年,是新能源汽车免税的最后窗口期,也是“大厂玩家”们开启改革的最后机会。
其中,作为多年稳坐头把交椅的行业龙头,上汽集团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便身处行业转型和企业变革的双重风暴的正中心。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期望越大”,外界对其能否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继续在产业转型大时代坐稳“行业一哥”,留有疑问。
然而,当我们拨开市场的喧嚣与迷雾,深入观察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雷厉风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时,一幅“大象转身、重塑筋骨”的宏大画卷已然徐徐展开。而当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市场也给出了这场改革最直接的第一波反馈:销量同比月月连涨、终端零售重回第一、半年报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432%……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系列上扬的数字,并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其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开始显现的明确信号。不同于一些车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激反应,上汽的这场变革,是一场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技术、从组织架构到价值生态的体系性重构。
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生命体”,不仅要有“智慧脑”还要具备“健壮身”和“强劲心”。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日前举行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主论坛上给出了上述论断。而外界得以管中窥豹的是,在全球汽车产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上汽集团正是按照“强心、健身和醒脑”的“三位一体”,来夯实其技术底座和市场竞争力。
做好顶层设计:调整架构,更重塑体系
去年下半年,曾在研发领地和自主乘用车战场都打过“硬仗”的王晓秋,正式履新上汽集团一把手后,他深知要实现“二次腾飞”,必须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组织再造。
其核心一招,便是“握指成拳”聚势出击。比如,将原先各自为战的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MG、飞凡)、上汽国际、创新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五大板块进行深度整合,形成全新的“大乘用车板块”,资源打通人才共用。
这并非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旨在打通产品定义、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全业务链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最大化。过去那种“多生孩子打群架”却内耗严重的模式,在新的领导班子梳理下,逐渐被“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单品”开发模式所取代。更深层次的调整则直指研发前端。
从2024年起,智己、飞凡的研发业务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由该院统一负责上汽四大品牌(智己、飞凡、荣威、MG)的基础开发。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核心技术项目被集中管理统筹。正如上汽研发总院院长芦勇所言,“通过平台化、规格化,把单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低。”
这种顶层设计上的聚焦,确保了技术炮火能够精准命中市场靶心,避免了资源的分散与浪费。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式改革后,收到的成效可谓立竿见影。
今年上半年,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210.4亿元,同比增长85.9%。这说明组织架构的优化已经成为了上汽内部经营质量的提升和企业内生动力增强的核心力量。这套组合拳,展现了新管理层直面经营实质性问题,通过内部变革释放创新活力的决心与魄力。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销量规模增长了16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7%。而据王晓秋介绍,“2024年,上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8万辆,过去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6%”。在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的赋能下,上汽过去多年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核心技术领域的积淀,正迎来厚积薄发的收获期。
持续夯实技术底座:从“合资2.0”到“赋能”合资品牌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大脑”,那么深厚的技术底座就是上汽敢于全面变革的“心脏”与“脊梁”。在合资1.0时代,中方伙伴更多扮演的是本土化运营的角色。而上汽,早已率先迈入“合资2.0”时代——一个以技术“反向赋能”为核心标志的新阶段。这份底气,首先来自于以上海泛亚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强大研发体系。
从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泛亚100%主导,所有车型的数字化功能100%由本土团队开发。这种全价值链的“自主”,正是上汽通用吹响“市场反击战”号角的底气所在。
而在自主板块,上汽更是构筑起了令人侧目的技术护城河。
在不久前的工博会上,上汽展出的“一体化轻量智能底盘”堪称全球领先的技术架构设计,放眼国内汽车领域,也是少有的全面而深入。它深度集成了VMC整车运动控制、EMB干式线控制动、四轮全域线控转向、智能悬架、固态电池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对上汽而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三电”技术,而是一个关乎未来汽车的完整解决方案。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25年更多车企投身智能化赛道,许多人才发现上汽在智能化领域的长远布局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展开。当许多车企还在为选择哪家智驾供应商而摇摆时,上汽早已凭借多年前开启的一系列布局和投资,成为行业唯一一家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均获得L4级“无驾驶人”示范运营牌照的企业。
在这背后,是上汽对旗下友道智途的持续深耕,以及对Momenta等顶尖智能驾驶独角兽的前瞻性投入,如今,Momenta已经成为了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公认的“佼佼者”,BBA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已足以证明其技术实力,而上汽作为其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伯乐”,也开始步入“栽树”后的“乘凉”阶段,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领跑智能驾驶技术领域。
综合来看,无论是即将搭载全球首发半固态电池的MG4,还是搭载“灵蜥数字底盘”的智己LS6,其产品力的爆发都源于上汽集团过去累积的深厚技术沃土。而这种“自我造血”与“生态布局”并行的策略,也在根本上确保了上汽在智能化下半场竞争中始终手握关键的王牌。
左右开弓:自主合资“双线战事”捷报频传
体系的重塑与技术的厚积,最终要在市场上见真章。最近,上汽集团多款爆款产品的集中涌现,正是其改革成效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在转型维艰的合资板块,还是在持续寻求突破路径的自主乘用车战线,上汽在近期都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新款MG4,凭借全球首发批量装车的半固态电池和与OPPO智行深度合作的智能车机互联系统,上市不到40分钟大定订单即破万辆。另一边,被寄予厚望的智己LS6,集“恒星超级增程系统”、“灵蜥数字底盘”、英伟达Thor芯片等众多行业首创科技于一身,公布售价27分钟后大定订单同样突破1万。
这充分证明,当上汽将顶尖技术毫无保留地赋能产品时,市场会用真金白银投票。除此之外,上汽与华为合作推出的尚界品牌也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了首款新车,市场反响相当热烈。有望成为15-20万级新能源SUV市场的一匹新黑马,带动上汽集团新能源转型再加速。
在合资战线,上汽所规划的一系列“合资2.0”的威力同样开始显现。上汽奥迪E5 Sportback,这款融合了百年奥迪品牌与中国科技的结晶,上市30分钟大定破万。其搭载的“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方案,以及与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的合作,正是其“反向赋能”合资伙伴的生动案例。
基于双方对中国市场和未来合作的乐观展望,上汽与德国大众签署延长合作协议,将合资合营期限延长至2040年。未来五年,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面向中国市场开发20余款全新产品,覆盖A级到C+级各细分市场。上汽与奥迪共同打造全新整车平台和全新品牌“AUDI”,运用上汽在软件架构、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
与此同时,上汽与美国通用形成一致战略合作方向,未来三年,将联合开发近10款应用国内最先进的新能源和智能化前沿科技的纯电、混动产品,首款产品别克至境L7已于9月28日发布,其以豪华新能源C级车的创新体验,“降维打击”国内燃油B级车市场同时,也将对新势力玩家推出的热门竞品形成用户“分流”压力。
通过这种“美美与共”深度定制化合作,上汽集团用实力证明了一件事——如今,它已不再仅仅是合资品牌的“生产线”,更是技术策源地和创新整合平台,而这一创新模式才是合资品牌在新语境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唯一的胜利之路。通过更市场化、更贴近用户、更加“双向赋能”的打法,上汽正全力激活合资板块的战斗力。
写在最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面对“智电新赛道”的惊涛骇浪,上汽集团没有选择守成观望,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发动了一场触及灵魂的全面深化改革。当一个曾经的王者既拥有了清晰的顶层战略,又手握深厚的技术底牌,并且已经用初战的捷报证明了新战法的有效性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场“大象转身”的后续发展已经得到了保障。
如果说过去一年的改革,是上汽这艘巨轮克服巨大惯性、积极转向的‘上半场’,那么随着组织架构理顺、技术底座夯实、市场信心回归,其转型的‘下半场’无疑将进入一个加速度阶段。曾经最耗时费力的‘打地基’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的‘起高楼’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这才是上汽未来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在充满变数的改革下半场,上汽守望的,将是一份更加值得期待的确定性。
相关车系
推荐
猛士M817 Max+版卖36.99万,纯电能跑215km!
车轱辘20万级“六边形战士”?星途揽月C-DM的出游全能攻略
四轮部落8个月卖286万辆,天神之眼车达140万辆,为何比亚迪那么香?
车轱辘H1-H9如此多级别,吉利的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差别在哪?
出行局全新瑞虎8首发,双前脸+双动力,轴距加长至2.8m
车动态长安启源A06预售:以“超配逻辑”重构15万级新能源家轿价值坐标系
车网传媒别克至境L7限时16.99万起,新能源的翻身仗就靠它
车动态问界M8 纯电版高质量通过央视财经安全4项大考
买车大师标配50.4度宁德时代骁遥电池,猛士M817 Max+版36.99万正式上市
UCAR汽车网站双节宠粉六重礼抢先看,N7在等NI!
汽车消费网捷途纵横:能否“圆梦”奇瑞高端化?
扉旅汽车奔驰又行了,纯电CLA预售25.9万起,还要什么特斯拉
车动态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